其次,學生全權負責學生組織及其活動。早期的學生組織有宗教協會、係俱樂部、學生自治會等。1953年的一份調查表明,約有4/5的學生在校期間積極參加一個或多個學生組織,一半以上的校友認為,不參加課外活動是“一項巨大損失”。經過一百多年的變遷,韋爾斯利學生組織和團體也在發生變化:有的一直存在發展,有的則消失得無影無蹤,有的則是新組建起來的。現在韋爾斯利學院有150多個學生組織,13支大學運動代表隊,還有諸如女學生聯誼會以及許多社會和學術俱樂部團體。所有學生組織的領導職位全部由女生承擔。
全體學生參與的哲學可以促進學生將文理教育的理念變成改變現實世界的能力。韋爾斯利學院不僅僅在文理教育理念和改變現實世界的能力之間建立聯係,而且將這種聯係持續不斷地呈現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最終直接轉化為學生未來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質。隨著參與學院事務的實踐日益增多,在此過程中所習得的有目的的參與意識、個人的義務觀念及責任感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而這正是韋爾斯利女性超群出眾的特質。
3.得天獨厚的校園風光、人文環境孕育了獨一無二的校園文化
韋爾斯利學院的校園環境非常優美,有“人間天堂”之美譽。校園內有讓人流連忘返的慰冰湖(LakeWaban,冰心譯),有參天而立的成林古樹,也有靜靜綻放的朵朵鮮花;有蜿蜒崎嶇的通幽曲徑,也有爭奇鬥豔的爛漫山花;有古老莊重的哥特建築,也有宏偉壯觀的現代大樓……韋爾斯利校園美景一直是韋爾斯利的顯著特征及韋爾斯利學生珍視的自然環境饋贈。杜蘭特(HenryDurant,學院創辦人)在該學院創建之初,認為年輕女子就應該在美麗的環境中接受教育。校園建築師小奧爾姆斯特德(FrederickOlmsted,Jr.)在1902年描述韋爾斯利校園景色時說,“不僅僅是美輪美奐,而且還滲透著強烈的個性特征”,他認為,冰河時代的地形特征賦予校園“某種捉摸不透的美妙”。
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之外,韋爾斯利特別注重人文環境的建設。無論是學校建築、校園的規劃布局還是校園的綠化美化及各種娛樂和體育設施設備,無不體現著一代代女性先驅們的希冀和渴望,她們創建和愛護著這片教育她們的熱土和家園。戴安·瓦爾什(DianaWalsh,1993—2007年在任)任校長時,當時有一大筆捐款資助學校建一座活動中心。經過漫長的討論研究,最後校長決定,設計師與建築師的條件:必須是韋爾斯利學院的畢業生,又是學校的教授。她認為,隻有這樣的設計師和建築師才能理解學院希望建造一個什麼樣的中心,是一座什麼樣的建築物。她們希望建造一座能夠體現這個時代的建築物,並且要很自然地嵌入學校的曆史之中,是從曆史貫穿到現代,並且通向未來的一環。
可以說,韋爾斯利校園中的一切都暗示著它對女性的義務,向她們提供一種無法超越的教育經曆。這就是韋爾斯利的文化特色。
韋爾斯利學院的發展之道
1.堅守為女性提供優質文理教育的辦學理念
100多年來,韋爾斯利一直堅守其為女性提供優質文理教育的辦學理念。韋爾斯利學院的一個共識是為所有女性提供她們在任何一所本科教育機構所不能獲得的最好的教育經曆。
(1)為了達到最優的教育效果,韋爾斯利學院始終保持較小的規模和較小的班容量。20世紀中葉,美國女子高等教育空前繁榮,申請女校的人數也急劇增加,但韋爾斯利學院仍然堅持小規模發展。近十幾年來,韋爾斯利學院每年招生始終控製在四五百人左右。盡管從韋爾斯利學院的知名度和財政來說完全能夠接收更多的女性入學,能夠支撐更大的規模,但韋爾斯利堅持不擴大招生。另外,韋爾利斯學院一直堅持小班化教學,現在班容量平均為17—20人,學生和教師的比率為8∶1。
(2)堅持隻招收女性的原則。綜觀整個女子高等教育機構的發展史,新創辦的女子高校、關門停辦的女子高校和改革為合校教育機構以及被合校教育機構合並等現象此起彼伏。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出現了女子高校改製為合校教育機構或被合校教育機構合並的高潮。“七姐妹”院校中的瓦薩學院於1969年變為合校教育機構,拉德克利夫學院也於後來並入哈佛大學,但韋爾斯利學院始終堅持隻招收女性、為女性服務的傳統。直至今天,韋爾斯利學院仍然隻招收女生,隻是在非傳統教育項目上有極少量的男性學生(女生比例:97.6%,男生比例:2.4%)。
(3)堅守提供最好的文理教育的傳統。這一點從領導團隊的頂層設計到實際的執行,從師資隊伍、課程設置、教學管理、校內外活動等各方麵均能體現出來。師資方麵:韋爾斯利擁有眾多不同領域的國內外知名學者、才智德行俱佳並樂於將全部奉獻給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的教師;課程方麵:除了本校課程之外,還充分利用校外優勢資源,與巴布森學院(BabsonCollege)、歐林學院(OlinCollege)組成三校聯盟,與麻省理工學院以及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University)建立了跨校注冊合作,還與斯佩爾曼學院(SpelmanCollege)、米爾斯學院(MillsCollege)等12所學院建立交換項目,學生可以在這12所學校學習一學期。教學管理方麵:設置專門的機構和專門的指導教師,負責學生的學業和畢業事項等。所有一切,都是為了向學生提供最好的文理教育。
2.堅定培養女性領導力信念,並注重領導力實效
辦學理念的堅守和對信念的堅持本身就是領導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韋爾斯利堅定培養女性領導力的信念。這也體現在其校訓上,韋爾斯利學院的校訓是“治人而非治於人”(NonMinistrariSedMinistrare)。建校100多年以來,不管外部環境如何,韋爾斯利學院都始終堅守其辦學理念,並把培養女性領導力作為其矢誌不渝的信念。韋爾斯利學院堅信:女性可以與眾不同,可以改變世界,每一名女性可以而且應該對世界做出有意義的貢獻,女性領導力不僅僅對她們自身的進步非常關鍵,而且對於促進整個世界的社會改變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須培養女性領導力。
其次,韋爾斯利十分注重女性角色榜樣的作用。韋爾斯利學院發展100多年來,共出現了14位校長,這14位校長無一例外均為女性。這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所均由女性出任校長的女子高校。1911年,第四任校長卸任前,遴選委員會關於是否聘任一名男性校長展開了爭論。但最後的聲明是,“我們仍然決定堅守學院提名女性作為校長的傳統政策……對我們來說畢竟已經堅持了這麼多年,現在改變政策那就意味著告訴世界,沒有一名女性適應校長的工作。”74屆畢業生卡茲·惠普爾(KathieWhipple,一位校長候選人)在談論這個問題時說,如果一所致力於女子教育的高校向世界承認,我們找不到一名勝任女子教育機構的合適的優秀女性校長人選,那麼這本身就意味著韋爾斯利教育的失敗。
再次,韋爾斯利的領導力教育是注重實效的領導力。韋爾斯利的文理教育很注重提高真實世界的領導力技能,同時韋爾斯利鼓勵學生參與學院治理,參與一切重大的學術、行政事務,鼓勵學生建立自治社團,還要求學生走出學校,參加社區服務和社會服務,等等。在這種參與治理和自我管理中,學生一方麵可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另一方麵可以熟悉社會運行法則,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參與和管理的實踐中培養其領導力,為將來在社會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奠定基礎。
3.堅持嚴格的學術標準,重視係統思維訓練
韋爾斯利學院一直以嚴格的學術標準而著稱,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
(1)招生嚴格。1875年學院剛開始創辦時,有314名申請者,但最後僅僅有30名申請者符合學院要求。當然,隻有30名學生符合入學標準也有社會及學院自身條件等客觀因素,但毋庸置疑的一點是學院建校時對於招收學生的標準是有嚴格要求的。在埃文(JuliaIrine,1894—1899年在任)校長任內,盡管當時國家陷入嚴重的財政危機中,有些學生甚至主動退學或者放棄申請該校,但校長仍然拒絕接收那些不適合新課程要求的申請者。即便是現在,韋爾斯利學院仍然是一所高淘汰率學校,它的錄取率為33.8%。
(2)課程要求高。韋爾斯利的許多學術項目和課程都是按最高標準設計的。在19世紀下半葉,自然科學課在許多本科院校還沒有占到一席之地的時候,韋爾斯利學院的大二學生就需要學一年化學,所有三年級學生需要學習一年物理學,植物學、動物學、天文學和地理學等也被列入高年級課程選修課,而且實驗室實踐以及運用實驗工具來學習也是每門自然科學課程最重要的一部分,在當時來說這種做法是非常激進的。韋爾斯利用於本科生教學的物理學實驗室於1878年開放,是僅次於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實驗室的實驗基地。瑪莉·卡津斯(MaryCalkins)於1891年建立了心理學實驗室,這是美國最早的心理學實驗室之一,也是第一個在女子學院建立的心理學實驗室。韋爾斯利學院嚴格的學術標準使得一大批畢業生達到了更高的水平,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3)注重係統的思維訓練。質疑和智力交流幫助學生建立係統思維,所以,韋爾斯利鼓勵學生廣泛地開拓,緊密地詢問等。這種係統的思維訓練使得學生不隻是在將來某個具體的職業領域中表現優異,而是在任何一種職位中都能表現出眾。
4.不斷改革,在調整變化中向前發展
韋爾斯利學院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不斷改革與創新的發展史,建院曆史上的重大創新措施包括:
(1)師資性別結構不斷調整。韋爾斯利學院最初創辦時恪守女性教育女性的原則。創辦者杜蘭特認為,男性和女性都可以是董事會成員,但隻有女性才可以做教師和管理者。當時一家報紙這樣描述:在韋爾斯利學院,校長、教授和學生都是女性,隻有兩類男人屬於這裏:一是大廚,二是麵包師。對於教師來說,由於環境和條件所限,符合聘任條件的優秀的女性教師很少,因此,學院主動改變不招男性教師的傳統,也聘任優秀的男性來學院做教師。1895年,創辦20年後,韋爾斯利學院有兩名男性教授。在1925年,男性教師的比例增加到15%,1950年男性教師的比例提高到25%,在韋爾斯利學院建校百周年的時候,男性教師的比例更是達到了45%。
(2)課程方麵不斷修訂。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等的變化,韋爾斯利學院成立後不斷進行課程改革和修訂,20世紀20年代的課程修訂包括了所有主要自然科學課程。二戰之後,學院又取消了大量的學士後課程(Post-BaccalaureateProgram)。盡管仍然保留著原來古典課程的痕跡,但現代韋爾斯利教育已初步成形。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學院又開始了一輪大規模的課程改革,加強以文科為基礎的現代課程,並形成了著名的自然科學係。1968年之後,學院與麻省理工學院的交流項目大大推進了韋爾斯利學生的教育機會,後來學院又發展了很多國際交流項目、繼續教育項目等等。
(3)管理製度上不斷改革。19世紀下半葉,學院剛創辦的前幾年,杜蘭特基本上掌握著該學院的管理權,他的決策在某種程度上代替或代表了校長的決定,學術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十分不完善。後來,學院逐步改革管理製度,確認了校長在學校管理過程中的作用。19世紀晚期,艾利斯·帕默(AlicePalmer)校長任內,她加強了高級教授(SeniorProfessor)的權力,並與他們定期開會,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學術委員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隨著美國民主運動潮流的不斷推進,爭取教育平等權的呼聲越來越高,韋爾斯利學院開始允許學生進入董事會和學術委員會參與有關學院發展的重大事務,建立和完善了學生參與學院治理的製度。
5.創新求變,賦予女子學院更多活力
1870年,韋爾斯利學院創立時,其理念是要向立誌改變世界的女性提供優質的文理教育。100多年以後,適齡年輕女性的教育問題不再是非同尋常的事情,韋爾斯利學院決定擴大使命,向不再年輕的女性提供受教育機會。1971年,韋爾斯利學院創立了繼續教育項目。1991年,該項目改名為伊麗莎白·戴維斯項目(ElisabethDavis),以紀念她的家庭對韋爾斯利學院慷慨的財政捐贈。自從該項目創立以來,已經有900多名學生從繼續教育項目中畢業。
當然,在適齡年輕女性的教育中,韋爾斯利學院還根據時代和社會的變化,提供靈活動態的學術項目供學生自由選擇,這些項目包括:(1)國際學習。現在一半學生可以在韋爾斯利求學期間到國外學習一學期或一學年,以提高其語言技能、拓展所學專業的新觀點或者學習本校沒有開設的課程,學生可以選擇在澳大利亞、英格蘭、法國、意大利、日本、韓國、墨西哥和西班牙等地進行的學習項目;(2)跨學科專業。學生可以選擇許多主修專業來組成學科,或者選擇跨學科主修專業。目前有20多個跨學科專業供選擇。(3)實習項目。韋爾斯利鼓勵學生參與許多世界範圍的夏季實習項目和社區服務項目,並且提供財政資助。(4)與其他高校合作項目。學生可以與巴布森學院、麻省理工學院等跨校注冊,也可以選擇與麻省理工學院的雙學位項目以及在國際經濟和財政學項目上與布蘭迪斯大學聯合五年的BA/MA項目,等等。
韋爾斯利學院根據不同人群的需要,向她們提供種類繁多、嚴格而動態的學術項目,鼓勵每一個學生選擇和追求適合其目標和興趣的課程學習,學院還設置專門的機構提供項目谘詢和服務工作,以最大限度服務於學生的需要。韋爾利斯學院通過創新學習項目形式,不但贏得了優秀生源和更廣泛的非傳統學生生源,還提高了辦學質量,提升和擴大了學院的影響和聲譽,賦予了女子學院更多的活力和動力,在一定程度上昭示著女子學院的發展方向。
小結
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的角度看,單一性別的高等教育機構,無論是男子學院還是女子學院,都是人類社會機構發展的過程和階段,而不是最終的結果和趨勢。目前,美國女子學院存在的條件還在,女子學院還有發揮作用的空間,女子學院還有招收生源的市場,女子學院的曆史使命尚未完成,而且又有新的使命背負在肩,因此,美國女子學院必將長期生存下去。美國女子學院在“男女平等”、“男女合校”的大潮中頑強生存,綿延不絕,既是其堅守理念、堅定信念的結果,也是不斷改革與超越的結果。女子學院的堅守不在於其固守傳統,一成不變,而在於其對“女性可以達到與男性同樣的智力水平和成就”信念的不懈堅持和對女性人才培養質量的永恒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