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美國女子學院的未來走向及使命(2 / 3)

勇於擔當,奮勇向前:21世紀女子學院的新使命

21世紀初,美國大約有1500萬學生進入高等教育機構學習,其中一半多是女性。在女學生群體中,98%的學生在合校教育機構接受教育,僅僅有2%的學生進入女子學院。這些數據表明美國社會對於合校教育的極大的信任,同時也說明近年來女子學院依然處於縮減的趨勢。因此,對於女子學院來說,隻有勇於擔當,奮而向前,才能真正肩負起新使命。

21世紀美國女子學院的新使命

1.由最初創辦男女入學平等轉向以促進教育機會平等為使命

女子學院最初創辦是由於女性被排除在高等教育機構之外,沒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不能與男子一樣進入高等教育機構學習。在這種情況下,一批有識之士開創了單一性別的女子高等教育的形式,使女子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大量的男子學院開始招收女生,變為合校教育機構,目前,女性可以進入任何一種類型的高等教育機構接受教育。因此,美國社會開始懷疑單一女性教育的有效性問題,並堅信,男子教育與女子教育之間的不平等不再是一個恰當的問題。然而,現存的女子學院通過重新確定其使命和加強它們的教育目標,對這種“入學平等即是教育平等”的信念提出挑戰。它們意識到,入學平等與機會均等並不是同一個問題,性別不平等仍然存在於教育體製中。

單一女性性別教育的支持者認為:隨著合校教育運動的發展,女子學院存在的曆史正當理由似乎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女子學院的繼續存在仍然還有著無形的、文化的理由。在對合校教育機構的研究中,有研究者發現,男女合校的氛圍明顯影響到了女性的抱負和教育體驗。某所學院的報告稱,合校教育機構並不能對社會的變化做出積極的回應,相反,該製度僅僅是強化了男性和女性的傳統角色。合校教育最為明顯的弊端是男性不僅開始控製課堂討論,而且還是學生團體的主要領導者。基於合校教育對女性產生的負麵影響,女子學院開始對“教育入學平等就意味著女子的教育平等”這樣的假設提出挑戰。目前,女子學院轉向以促進教育機會平等為使命,它們重申其使命是“向女性提供盡可能好的教育”,為此,它們開始將其精力更加集中於提供女性領導者和角色榜樣以及發展學生領導力的機會,鼓勵女性在課堂討論中積極參與和融入教室氣氛中,提供充分的就業鼓勵政策,尤其是鼓勵女性進入傳統的女性職業以外的工作領域等等。女子學院認為教育機會平等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如女性領導力和積極的課堂環境)發揮女性的優勢,最大限度地消除女性處於從屬地位的社會觀念。

2.女子學院開始關注和參與解決世界女性問題,這也賦予女子學院新的使命

縱觀全世界及其發展曆史,女性一直被社會所邊緣化。這主要是文化和宗教傳統所造成的結果,這些文化和宗教傳統把女性“非人性化”地放在三等公民的位置,女性被剝奪了在教育、工作、甚至在街道上行走的權利。哪裏極端貧窮並且缺乏教育和民主,哪裏就有女性經常遭受歧視性打擊和侮辱。進入21世紀,女性仍然承受著體製的壓力以及殘酷的現實。有些國家未出生的胎兒僅僅因為經醫學鑒定是女孩兒而被流產,有些國家的女孩僅僅由於是女性從而缺乏營養和必要的醫療護理瀕臨死亡,一些青春期少女和年輕女性被迫成為性奴隸,有的女性甚至不惜自殺以挽救家庭“榮譽”等。在一些國家,女性分娩時的死亡率竟然與中世紀時相差不大。在女性經常被認為低人一等的一些國家,她們幾乎沒有什麼機會去談論和平、繁榮、發展。

美國的女子學院,尤其像“七姐妹”學院這樣的著名女子學院不僅關注國內的女性問題,而且還放眼全球,開始關注並介入全世界的女性問題,為女性將來改變世界做貢獻。因為它們認識到,隻有女性朝著平等前進一步,包括第三世界在內的許多國家才會實現經濟發展、現代化和民主秩序。當女性的影響力日益提高的時候,社會會發生許多新的變化:社會秩序得到加強,貧窮得到縮減,中產階級有所增長,戰爭的潛在因素被減少,出生率下降,孩子的教育得到改善,接下來,就會出現政治和經濟的發展變化和現代化。布林茅爾學院等一些著名女子學院都開設一些教育項目,以對世界範圍的女性問題做出自己的貢獻。布林茅爾學院校長簡·麥克奧裏夫說,“通過我們的課程、資助的實習項目以及校園大事,來提高學生們對於世界女性問題的意識,以便將來無論成為醫生、律師、化學家還是藝術家、總裁,她們都能在世界上挑戰女性受壓迫的處境並成為改變社會的重要力量。”

世界上某些地區的女孩和婦女的受教育機會非常稀少,為了與其曆史使命相一致,蒙特霍裏約克學院和史密斯學院在2004年發起了一個新的女子教育聯盟,彙集了來自五大洲的40多個女子學院,包括在肯尼亞、蘇丹、津巴布韋、沙特阿拉伯、迪拜、巴林、孟加拉國新成立的女子教育機構,其目標是集中在一起促進世界範圍內的女性教育和職業發展。因此,打破世界上所有女性身上的鎖鏈,喚醒所有女性的身份認識,是女子學院背負的新使命。

3.服務多元化是女子學院的新使命

20世紀末期,女子學院招收了大量的有色人種的女性和非傳統大學年齡的女性,其比例高於男女同校製的院校。服務不同種族和民族的女性是現存的女子學院為生存而想盡辦法吸引生源的策略之一,但它同時也成為女子學院的新使命。女子學院招生的多元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招收有色人種(非白人)、少數族裔的女性。美國女子學院,無論北部還是南部,最初是隻招收白人女性,在南北戰爭之後,南部出現了專門招收黑人女性的女子學院,但一般的女子學院還是隻招收白人。20世紀60年代以後,女子學院招生困難,開始擴大招生範圍,招收有色人種及少數族裔的女性學生。例如,史密斯學院其實從20世紀20年代起就開始招收黑人女性,現在該校歡迎任何種族和膚色,擁有不同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的學生。鬆堡學院是美國最為多元化的女子文理學院之一,超過一半的本科生是黑人或西班牙裔,約13%的學生為白人,約7%的學生為國際留學生。對於華盛頓三一學院來說,20年前,95%的學生都是白人,2010年,學校有90%的學生是黑人和西班牙裔。其他女子學院也有類似的特征,從整體上來看,女子學院有色人種比例要比合校教育機構更高一些。

第二,招收中下階層貧窮女性。最初女子學院都是招收特權階層及中上階層的女性,最近幾年,女子學院逐步擴大招收中下階層和貧困女性的比例,並采取各種措施向學生提供獎學金及各種資助政策。目前女子學院從特權女子的場所轉變為兼收來自社會底層女性的場所。鬆堡學院與波士頓的公立中學建立了合作關係,以幫助貧困地方的學生進入大學學習。1998年實施新計劃的第一個班級就有70名學生。很多小型的女子學院都開始招收低收入的少數民族的學生。20年前此番舉動是小型女子學院遭遇到了生存危機不得已而為之的策略,但現在一些高等教育專家和觀察家認為,這種改變才是真正的轉型,這是女子學院的另外一個使命。

第三,招收非傳統年齡的女性。就讀大學的傳統年齡女性是指18歲至22歲的適齡年輕女性,由於報考女子學院的年輕女性人數減少,女子學院開始招收非傳統年齡的學生,主要是22歲以上、已經參加工作的女性或者已經生育過有孩子的女性。此類女性加入女子學院,大大提高了女子學院的入學率。

第四,招收國際女性留學生。女子學院在美國經過不斷發展,吸引了很多其他國家女性前往學習。如中國著名文學家冰心曾在韋爾斯利學院就讀,攻讀英國文學專業,並獲得文學碩士學位;複旦大學原校長謝希德曾在史密斯學院就讀,並獲得碩士學位。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不斷推進,美國女子學院逐步擴大招收女性學生。如巴納德學院擁有地處紐約這個國際大都市的優勢,已經成為一所麵向全球的多元化的學院。自2008年斯帕爾任校長以來,學校更加注重拓展海外市場,每年由校長帶隊到世界各地舉辦會議,探討女子教育,宣傳巴納德學院的優勢。該校接納了來自世界40多個國家的大學學生、訪學學生及轉學學生,目前國際學生數量占據占全校學生總數的10%。

未來女子學院與合校教育機構的辯證關係

目前,就世界範圍來看,一些國家的女子學院正走向複興,但就單一性別的隔離製和合校的男女混合製這兩種製度而言,走向男女混合的合校教育製似乎是一個必然趨勢,單一性別的製度隻是走向平等的合校教育製度的一個過程和階段。但是,相較於單一性別的男子學院來說,單一性別的女子學院的創辦和發展具有重大的曆史推動作用。單一性別的男子學院的性別隔離是為堅守、認同性別不平等而生,而單一性別的女子學院的性別隔離是為了促進、走向性別平等而生。單一性別女子學院在提高女性受教育機會以及促進機會平等方麵為合校教育機構已經提供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女子學院對於提高女性地位,最終使得男女兩性在社會中獲得完全的平等權方麵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目前,隨著男女社會地位和教育機會逐步走向平等,合校教育的趨勢就愈發明顯,但任何人都無法預言這種趨勢將何時正式完成,無法預言將來女子學院何時全部消失,因為沒有人能夠預言男女何時獲得完全的平等權。

研究女子學院是因為它們對性別平等問題的關注和貢獻,在女子學院中能更好地理解高等教育使女子獲益的特殊方式,以便將來能把這些經驗運用於日益占絕對主導地位的合校教育機構的模式中去。女子學院的支持者確信,這樣的機構向女性學生提供了一個具有挑戰性、支持性和發展性的良好學習環境。研究結果也支持這種看法,單一性別的女子學院確實是女性的一個至關重要的高等教育選擇。相比於過去,現代女性的社會地位和待遇都有明顯的提高,顯性的性別歧視現象有所減少,但不能否認的是,女性在就學、就業以及社會各領域中仍然會遭遇顯性或隱性的不平等待遇和性別歧視。女子學院仍然有其生存的土壤和環境,社會上仍然有人願意選擇女子學院。男女完全平等是社會的最終理想和目標,而不是現實和客觀存在。因此,不能基於未來的理想而否認女子學院存在的必要性。

女子學院的出現是因為女性不能在過去的教育機構中接受教育,這種“隔離”使女子可以證明她們能夠在不損害自己的健康或違背女性道德的基礎上獲得教育。雖然有些人認為女子學院現在已經不需要了,或者繼續下去已經不現實了,但女子學院的很多教師和校友仍然以女子學院為驕傲,不僅僅是因為女子學院對女子教育的貢獻,更是因為它們對人類教育的貢獻。隨著性別隔離製的廢除,女性可以獲得更多的教育機會,越來越多的女子選擇合校教育機構,女子學院仍然可以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繼續生存,並發揮其作用。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隻要世界上還需要男性和女性的教育,隻要世界上男女不平等的事實仍然存在,隻要年輕一代需要接受文理通識的教育,那麼,就一定會存在女子學院。

美國女子學院的卓越代表——韋爾斯利學院

根據2012版《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排名,名列前30位的文理學院中,女子學院就占了6所。其中排名最高的女子學院是韋爾斯利學院(WellesleyCollege),它創辦於1870年,是美國早期“七姐妹”女子學院之一,在文理學院排名中名列第6位。韋爾斯利的著名校友包括了宋美齡、奧爾布賴特(MadeleineAlbright,美國曆史上第一位女國務卿)和戴安·索耶(DianeSawyer,美國ABC廣播電台知名女主播)、希拉裏(HillaryClinton,美國國務卿)以及帕梅拉·麥爾羅伊(PamelaMelroy,宇航員,航天飛機指揮官)等等。

韋爾斯利學院的特色

1.實施文理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並將女性領導力教育融入文理教育之中

韋爾斯利學院規模較小,主要提供文理教育學士學位,少數專業也可授予碩士學位。學院有約60多個係或跨係專業,開設1000多門課程。除了人類學、哲學、曆史學、拉丁語、希臘語、考古學、藝術史等人文社科類專業以外,還有天文學、生物學、生物化學、計算機學、數學、環境研究、經濟學等自然科學專業課程。娜奈爾·基歐漢(NannerlKeohane,1981—1993年在任)校長在談到韋爾斯利學院的文理教育時說,“我們首先必須確保我們的學生掌握幾種必備的技能,才有可能將受教育的女性培養成為熟練的知識工具的使用者。第二,我們必須確保所有的學生熟悉遠古文化中較為成熟的人道主義的特征,包括但不限於希伯來文化和希臘文化,以及通過現代文學和藝術的形式呈現出來……最後,我們必須確保培養學生理解人類社會生活的複雜性,並培養她們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尊嚴。”

同時,韋爾斯利學院還將領導力教育融入文理教育之中。文理教育作為本科教育的基礎,長期備受推崇,另一方麵,由於其沒有即時明顯的職業成就和使用價值而飽受詬病,但韋爾斯利學院沒有放棄文理教育課程,而是在文理教育課程中融入領導力教育,培養具有領袖氣質並全麵發展的世界公民。首先,培養學生們的思維習慣。通過每一節具有挑戰性的課程,培養學生們係統思維、精準推斷、創造性突破以及通力協作能力等。這種思維訓練不僅僅對培養領導力是至關重要的,而且會對她們未來的成功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其次,讓學生掌握兩種能力。一是有效交流的能力,即能自信地表達和清晰地寫作,這是說服別人和捍衛自己論點所必需的。二是熟練掌握“人類秩序”的能力,即建立一個願景,在大多數人同意的情況下,加強合作,與人協商,掌握主動,最終實現目標。這兩種能力對學生未來的成功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

可以說,沒有韋爾斯利的文理教育,也就沒有其女性領導力教育。因為領導力的培養不僅需要多方麵知識的融會貫通,還需要立體多元、交叉開放的思維。沒有領導力教育與文理教育的一以貫之,就談不上韋爾斯利學院的獨特之處。

2.奉行全體學生參與(Full-Engagement)的哲學,並將其滲透於學院管理的各個方麵

韋爾斯利學院奉行學生全體參與的哲學,並將其運用於學院管理的實踐中。首先,學生參與學院治理。在韋爾斯利學院,幾乎所有的團體或組織中均有學生成員參加。學生參加董事會會議,參與教師選拔聘任、戰略規劃、學生活動經費的分配和使用、招生事務等,甚至校長遴選工作都有學生直接參與。學生們與其他成員一樣參加遴選工作中的調查、麵試等一係列程序。紐厄爾(BarbaraNewell,1972—1980年在任)校長回憶當年遴選過程時說,她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學生在此過程中發揮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學生們在提問一些刁鑽古怪或者誘導性的問題時,教師和董事會認真傾聽,並幫助學生一起探究她們提到的問題。”另外,每年韋爾斯利學院有4或5位學生通過學生組織和活動委員會SOAC(StudentOrganizationsandActivitiesCommittee)進入招生委員會,學生們審閱報考者的申請表,並且決定究竟誰可以去韋爾斯利學院就讀等等。韋爾斯利學院用這種直接而真實的方式,向學生提供參與決策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