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美國女子學院的未來走向及使命(1 / 3)

合校教育必須要承擔起必要的創新任務……以履行實現男性和女性真正教育平等的承諾。

——CarolLasser今天,女子學院在美國似乎是一個行將消失和瀕臨消亡的高等教育類型,很多留存下來的女子學院或與教會有關,或者是教會主辦的;而且大多數女子學院一直在為如何生存而鬥爭。當然,女子學院整體發展狀況的萎縮並不會降低它們曾經的曆史地位和聲望,也不意味著它們的現代生存沒有任何價值。今天絕大多數年輕女性會選擇合校教育機構,僅僅有不到5%的人願意考慮女子學院,女子學院的招生問題以及財政問題依然非常嚴峻。美國女子學院的未來走向在哪裏?女子學院會繼續存在,還是終將走向消亡?

適者生存,琢而成器:美國女子學院的未來走向與原因分析

美國女子學院的當前狀態及未來走向

毫無疑問,今天的女子學院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已經失去了吸引力。“對於廣大年輕女性來講,女子學院是獲得學術發展和開發領導力技能的天堂”這一支持女子學院的最早論據,已經成為蒼白空洞的說辭。雖然《財富》排名前1000位的公司中有一定數量的女性董事成員是女子學院的畢業生,而且女性國會成員中也確實有一部分女性是女子學院的知名校友,但不能否認的是,她們中有很多人隻是女子學院的本科畢業生,而且當時入讀女子學院對她們來說是唯一的選擇。

現在僅僅有3%—5%的女性願意考慮單一性別的女子教育機構,這個數量雖有些微不足道,但亦在預料之中。因為當前達到大學入學年齡的這一代女性大大受益於《高等教育法》執行30多年的各種保證措施和教育項目,這些措施和項目使女性無論是在合校教育的課堂中、在運動場上,還是在傳統上男性控製的學術科目(如數學和科學)中都更受歡迎。事實上,在兩年和四年製高校中有58%的學生是女性;在法律、醫藥、牙科等專業學院中,這個百分比介於44%—49%之間,甚至哈佛大學新生女性占到52%。同時,女性學生中也有不少人占據著學生組織和團體的最高職位,並以創紀錄的數量參與著各種體育運動和實習活動,等等。而且,相比合校教育校園,盡管女子學院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約會和偶然的“勾搭”(HookingUp)場景的壓力,但它們毫無疑問地限製了學生適應和發展與男生的積極關係的社會機會。雖然有些女子學院中普遍流行的對性別認同和同性關係開放的態度對某些學生來說是一種自我肯定,但這也可能給他人造成壓力與不安。

對大多數年輕女性失去了吸引力的女子學院似乎沒有什麼存在的必要,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已經變得無足輕重了。2002年一項名為“杜克大學女子積極性”(DukeUniversityWomen'sInitiative)的研究表明,一些合校教育機構沒有向女性提供理想的環境。大學校園中的女性是“聰明的、有成就感的、健康的、美麗的、受大眾歡迎的”,但也害怕遭到男性學生的攻擊。不過,這並不一定說明將本科女性隔離在女子學院中是解決合校教育機構麵臨的所有問題的有效方法。今天大部分的年輕女性會對家長式的建議產生逆反心理,但是這也恰好解釋了為什麼女子學院仍然能吸引一部分女性的原因。這些學院提供了一種更為包容和寬鬆的社會環境;有更廣泛的發展領導力的機會;有更多和同學共同合作的可能;對於有關女性生活的問題有更多的重點課程;更多的女學生掌控和主宰的組織表達著女性的關注點;教師和學生之間有更緊密的關係,等等。

麵向21世紀,女子學院仍然麵臨著被社會廣泛認可的合校教育製度的挑戰。這個挑戰不單指向女子學院,而是存在於教育體製的所有層次中,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概莫能外。目前美國公眾甚至認為單一性別教育不是一個選擇,他們很少想到女子學院或男子學院。如果高中女性都把女子學院看作一個時代錯誤,甚至將不再參與其中,那麼,這就意味著在高等教育市場中女子學院將麵臨嚴峻的招生問題,它們可能會關閉,可能會變為合校教育機構。今天的女子學院與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一樣,都在為提高招生人數或者避免被另外一所學校合並嚐試著各種不同的改革方法。女子學院發生任何改變都是有可能的。在這裏,我們並不討論一所具體的學校是否能夠生存下去,而是將女子學院作為一個整體,分析它在合校教育環境的挑戰麵前能否成功地應對挑戰。

很顯然,美國的女子學院在很長一段時間還會繼續存在下去,而且現存的50多所學院還會繼續發展或者分流。像原來“七姐妹”中發展很好的女子學院(韋爾斯利、史密斯、蒙特霍裏約克、巴納德以及布林茅爾),大量的捐贈和較高的學術聲譽能幫助它們繼續存在下去,前景也十分光明。同時,也有女子學院會由於招生較少、財務虧空或者經營不善、改革不成功等等,而被迫關閉或被另外的高等教育機構合並;更多的女子學院會采取改革措施,除了保持傳統單一女性本科教育之外,還會發展男女兼收的其他層次教育形式,如專科教育、轉學教育、研究生教育、繼續教育等等。當然,也不排除仍然會有一些新建女子學院出現的可能性。

但是,合校教育的挑戰意味著大多數保存下來的女子學院不得不隨時發起一場場變革。約有低於20%的女子學院能夠如那些頂尖的女子學院一樣保留原來傳統的女子學院的結構,大部分女子學院開始適應市場的改變,改變課程及招生方式。其實,女子學院在許多方麵都已經發生了改變,以至於女子學院的校友們有時會把母校看作不同以往的學院。

美國女子學院未來會長期存在的原因分析

未來一段時期,美國女子學院還會長期存在下去。這不僅與美國的體製、文化有關,還與美國女子學院的曆史地位和社會作用相關。隻要美國社會的基本製度不變,隻要現實中男女事實上的不平等依然存在,美國女子學院必然會如涓涓細流一樣綿延不斷。

1.女子學院的長期存在與美國社會環境和高等教育管理體製有關

美國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大熔爐”。就高等教育領域而言,高等教育多樣化是其基本特征。美國獨立建國後,1791年的第十修正案規定,憲法未授予聯邦的而又未禁止給各州的權利,保留給各州或公民。根據這一條款,高等教育管理權屬於州政府而不屬於聯邦政府,這就為高等教育的多樣化提供了法律基礎。美國高等教育的本質在於其多樣化,女子學院是高等教育係統中富有生命力的成員。在美國,既有悠久曆史、享譽全球的世界一流研究性大學,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也有新創辦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型學院;既有類型多樣、種類繁多的高等學曆教育機構,也有性質各異、眼花繚亂的非學曆形式。盡管在高等教育層次上純粹單一性別的男子學院已經非常少見,但也仍然存在著三所非宗教性質、四年製的傳統男子學院和幾十所宗教性質、兩年或四年製的男子學院。在美國強調多元共生的社會中,女子學院也是多元化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類型,而且還有那麼悠久的曆史和那麼崇高的社會聲譽,因此其驟然消失的可能性不大。另外,由於美國高等教育管理體製是地方分權製,聯邦政府沒有實際的權力,高等教育機構由各州來管理。因此聯邦政府不可能也沒有權力頒發取消某種類型高校的命令。即便將來的某個時間,某些州可能會取消或廢除女子學院,但其他州可以有所不同,各州會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考量。受到合校教育趨勢的衝擊,單一性別的女子學院的數量近些年來有所減少,一些女子學院采取改革措施,其總體招生人數近些年反而有上升趨勢。從這種趨勢看,女子學院仍然還有很大的生存空間。

2.從女子學院存在的基本條件上來說,女性入學不平等的現象依然存在

女子學院最初得以成功創辦的最大原因之一是當時女性被排除在高等教育機構之外,女性沒有進入大學的權利。如今,有些人認為,女性已經可以與男性一樣申請任何一所高等教育機構,女子學院存在的基本條件已經不複存在了。實際上,美國現在仍然存在女性入學機會不平等的問題。首先,那些地處偏遠的、少數民族或種族的、貧困的女性並沒有與其他中產階級和白人平等的入學機會。女子學院聯盟執行會長蘇珊·萊蒙(SusanE.Lennon)認為,“目前仍然存在著入學機會問題,盡管女子學院數量很少,但是它們做了一些特別的、革命性的工作,我認為這是一個重大的模式,它不僅僅是為了教育女性,而且是為了教育那些傳統上代表名額不足(TraditionallyUnderrepresented)的女性。”其次,美國現在由於高等教育機構中男性學生不足,為了維護男女性別比例平衡,很多大學采取了提高男性入學率、降低女性入學率的措施。幾十年前,女性在課堂上往往獲得的重視較少,也沒法接觸大學預備課程。今天美國女性教育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雖然女性在某些科學領域仍然存在人數不足的問題,但是女性在高等教育入學人數和畢業人數兩方麵都超過了男性。正因為如此,有些學校大量提高男性學生的錄取人數。提高男性的入學率,意味著大學在平衡男女人口比例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摻雜著對女性的歧視。如果你是女孩,實際上更難申請到美國普通的高等教育機構就讀,也就是說現在女性仍然麵臨著入學機會不平等的問題,隻不過這種不平等與最初沒有入學機會的不平等相比更具隱蔽性。

3.合校教育機構中的女性在很多方麵都處於劣勢地位

合校教育並不意味著男女學生都接受了平等的教育,承認女性、招收女性的大學並不一定意味著就成了性別平等的教育機構。目前美國高等教育中仍然存在著性別隔離,女性仍囿於某種從屬地位。有研究表明,女性在高等教育機構中很多方麵仍然處於劣勢。女性在教師、董事以及管理層等高層次上的代表名額明顯不足,雖然自從20世紀60年代以後,她們的代表人數有所提升。大多數合校教育機構中,女性學生比男性學生在關鍵領導職位的人數少得多,如學生會主席和學生出版物主編等。雖然美國高校中女性學生人數超過了男性學生,但是這種趨勢主要集中在聲望不高的兩年製院校;在有聲望的博士層麵(Doctoral-Level)的大學裏,女性人數仍少於男性。女性教師在社區學院占了50%,在學士和碩士學位大學中占據了41%,僅有33%的女性在博士層次的大學中工作。女性比男性來說,在她們獲得學位的高聲譽、高水平、高報酬的研究性大學中謀得職位的人數更少,而在報酬低、非終身教職係列(Nontenured)的職位中人數較多。大多數女性在她們攻讀博士學位時都不能在聲望和報酬俱佳的研究性大學中獲得職位。美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教育級別越高,女性的人數越少;從預備教育到高等教育,從碩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女生比例明顯減少。

更加真實地反映女性在高等院校中地位的是專業選修中的性別差異以及這種差異所導致的社會結果。目前,女生在大學在校人數方麵多於男性,但在自然科學和工程領域代表名額卻嚴重不足。在工程和物理學專業,女生獲得學士學位的數量僅占總人數的20%。美國本科層次教育中,計算機和物理學專業的男生至少是女生的兩倍,工程學專業的男生是女生的8倍,教育專業的女生是男生的4倍,保健(包括護理、保健服務、保健技術)專業的女生是男生的5倍。女性所獲得的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往往是教育學、文學領域的,她們很難在商業、工程、物理學以及其他一些技術領域中獲得高等學位。外科是醫學專業最有發展前途的領域之一,但它與女性幾乎無緣,從事該領域的人中97%是男性。從事醫學的女性集中在相對說來地位較低、收入不多的領域,如小兒科、兒童精神病學等。在法律學校,女生所占比例從1970年的10%上升到1986年的38%,但女生主要集中在那些新開辦、聲望不高的學校裏。女生的這種學科偏向影響著她們的就業前途和社會地位。越有發展前途的新興學科領域中,女性比例就可能越小。一些女性即使得以進入計算機、生物學等學科領域,她們仍集中在該領域級別較低的職位中。

盡管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女生在合校高校中的處境並不理想,社會或者對她們學好某些有前途的課程持懷疑態度,或者對她們的傳統職業持有偏見或歧視,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合校教育機構仍然存在著事實上的性別不平等,社會對女性價值仍然沒有足夠承認與尊重。

4.21世紀,女子學院仍將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研究表明,女子學院與合校教育機構相比有其獨特的優勢。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改革和發展,女子學院依然發揮並將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2008年3月,女子學院聯盟對1000名女子學院的畢業生及其他文理學院或公立高等教育機構中的畢業生進行調查,並發布報告。報告指出,在許多關鍵領域,女子學院表現更勝一籌,如企業家的比例以及所接受的領導力培訓方麵。除此之外,女子學院的畢業生和合校教育機構的畢業生中,有更多的女子學院的畢業生認為她們學校的聲譽在她們進入研究生院和獲得第一份工作中發揮著主要的作用。統計數據還表明女子學院的畢業生比合校教育機構的女生更有可能進入研究生院。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數據,因為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時代,所謂“碩士是新的學士學位”。除此之外,在領導力和解決問題、作為多元化團隊的一部分發揮作用、有效地寫作和交流技能以及自信和創造力方麵,女子學院都更加領先。因此,不管對於個體學生的價值來說,還是對於社會的總體發展來說,女子學院仍將在美國高等教育體係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5.女子學院不斷采取各項措施,堅持改革和創新

麵臨合校教育製度的挑戰,女子學院積極采取改革措施:首先,它們不斷發展與相鄰的著名研究性大學或文理學院的盟校關係,允許學生共享課程、餐廳、運動設置和圖書館等辦學資源。如史密斯學院與附近的阿默斯特學院、蒙特霍裏約克學院、漢普郡學院以及馬薩諸塞大學組成了五校聯盟,開展學生和教師的互換交流、教師任用合作(JointFacultyAppointments)以及聯合博士項目等等。其次,它們實行跨校選課製度,共享資源,取長補短,用最小的投入達到最大的效益。如韋爾斯利學院與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等在學術上有非常緊密的合作,很多數學、科學專業的女生,都爭先恐後去麻省理工學院上課。再次,它們招收非傳統的、男女兼收的學生,促進女子學院文理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等各種教育內容的平衡關係。原來女子學院招收的都是18-22歲之間的傳統女性學生,自20世紀60年代女子學院遭遇合校教育的挑戰和危機之後,女子學院在單一性別的女性本科教育之外,開始在部分項目上招收其他族裔的、重返大學接受教育的成年婦女以及少量男性學生。諸如華盛頓三一大學(TrinityWashingtonUniversity),保留隻招收女生的三一文理本科生女子學院,另外的三一教育學院、專業研究學院(CollegeofProfessionalStudies)以及護理和健康學院等均同時招收男生和女生。還有很多女子學院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從世界各地招收國際學生到學校就讀,同時將本校師生派往海外學習,擴展與世界各地高校的聯係。布林茅爾學院前任校長簡·麥克奧裏夫說:“女子學院在美國高等教育領域以及在世界很多國家都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形式,如果它們建立更加全球化的國際網絡、更加強有力的國際聯係,它們必將更加繁榮。”改革是女子學院生存和持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隻要女子學院根據社會和時代變化不斷調整和改革,它們就能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活力,這是它們繼續生存下去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