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美國女子學院的特殊地位與社會影響(3 / 3)

凱勒一生共出版了12部作品集,發表了多篇散文。22歲時,她發表了自傳體小說——《我的生活》,立即在美國引起了轟動,被稱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該書的版本超過百餘種,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她最著名的作品是《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師》三本書以及發表在美國《大西洋月刊》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她曾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人類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總統自由獎章”。

除了文學家身份外,凱勒還是一名慈善家。她認為視力和聽力喪失的悲劇往往發生在那些因貧困而無法給予孩子及時治療的家庭。為了消除社會不平等引發的罪惡現象,凱勒加入了美國社會黨(SocialistPartyofAmerica)和國際產業工人協會IWW(IndustrialWorkersoftheWorld),成為一名激進的社會主義者。1924年,凱勒開始為剛萌芽的美國盲人基金會募集基金,這項工作後來成為她生命的重點。1927年,她出版《我的宗教》,敘說她皈依斯維登堡教派的過程,1930年她出版第二本自傳《中流》。

凱勒於1924年組成海倫·凱勒基金會,並加入美國盲人基金會。1946年她任美國全球盲人基金會國際關係顧問,開始周遊世界,先後訪問了35個國家。她盡力爭取在世界各地興建盲人學校,並常去醫院探望病人,與他們分享她的經曆,以振奮他們的生存意誌。她同時為貧民及黑人爭取權益,提倡世界和平。她到全球各地發表演講,為盲人聾啞人籌集資金。二戰期間,她訪問多所醫院,慰問失明士兵。她得到全世界人們的尊敬,成為全人類的楷模。

有人曾如此評價她:“海倫·凱勒是人類的驕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人類善良的表現,相信她的事跡能成為後世的典範。”馬克·吐溫說:“19世紀出了兩個了不起的人,一個是拿破侖,一個是海倫·凱勒。”

2.冰心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壺”之意。冰心原籍福建福州長樂橫嶺村,是著名詩人、作家、翻譯家和兒童文學家。她曾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等職。

1914年,她就讀於北京教會學校貝滿女中(美國公理會創辦)。1918年入讀協和女子大學理科,一開始她向往成為醫生,後受“五四”影響,轉至文學係學習,曾被選為學生會文書,投身學生運動,期間著有小說《斯人獨憔悴》《超人》、詩集《繁星·春水》等。

1922年她出版了第一部詩集《繁星》,該詩集由164首小詩組成,發表於北京的《晨報》。冰心一生信奉“愛的哲學”,認為“有了愛,便有了一切”。歌頌大自然,歌頌童心,歌頌母愛,這些都是冰心終生創作的永恒主題。

1923年她從燕京大學(由協和女子大學等教會學校合並而成)畢業後,進入美國波士頓的韋爾斯利學院(宋美齡也畢業於該校)攻讀英國文學,專事文學研究。她曾把旅途和異邦的見聞寫成散文寄回國內發表,結集為《寄小讀者》,這是中國早期的兒童文學作品。20多歲的冰心,當時已經名滿中國文壇。

1951年,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吳文藻、冰心夫婦回國定居北京,此後她便投入祖國的各項文化事業和國際交流活動中。期間,她先後出訪過印度、緬甸、瑞士、日本、埃及、羅馬尼亞、英國、蘇聯等國家,在世界各國人民中間傳播友誼,同時她發表大量作品,歌頌祖國,歌頌人民的新生活。她勤於翻譯,出版了多種譯作。她所創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說,結集為《櫻花讚》《拾穗小劄》等,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1992年12月24日,全國性的社會學術團體冰心研究會在福州成立,著名作家巴金出任會長,該研究會隨後開展了一係列的研究和活動。為了宣傳冰心的文學成就和文學精神,由冰心研究會常務理事會提議,在福建省文聯的直接領導下,冰心文學館在冰心的故鄉長樂建立,內設大型的《冰心生平與創作展覽》、冰心研究中心等,該館1997年8月25日正式落成開館。

3.艾米莉·狄金森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美國傳奇詩人,1830年生於馬薩諸塞州阿默斯特鎮。兒時的她在阿默斯特女校(AmherstAcademy)學習7年,之後在蒙特霍裏約克女子學校學習了一段時間,此後一直隱居在家。她20歲開始寫詩,早期的詩大都已散佚。1858年後她一直處於閉門不出的狀態,70年代後更是幾乎不出房門,文學史上稱她為“阿默斯特的女尼”。她去世後,1836年狄金森的妹妹拉維妮雅(Lavinia)偶然在家發現了一個箱子,裏麵藏著一千多首詩稿,她認得狄金森的字跡,卻不了解這些文字代表的是狄金森一生的熱情。維妮雅堅信這些詩作一定會出版。她四處奔走,瑪波·魯米斯·陶德(MabelLoomisTodd)編輯給予了鼎力相助,第一輯的狄金森詩本終於在1890年付梓出版,書裏所收錄的詩作隻是狄金森畢生創作中的一小部分。第一輯總共收錄了115首詩歌,第二輯及第三輯也分別在1891年及1896年順利問世。

大眾及多數評論家都給予這些詩作相當高的評價。1896年,艾米莉·狄金森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知名詩人。更多的作品,包括許多由其他渠道收集的詩作,在接下來的50年中大量地出現,1995年全三冊的定本由湯瑪斯·約翰森(ThomasH.Johnson)審定出版。這本書一共收集了1775首詩及一些斷簡殘編,並依照時間順序編輯排版,由哈佛大學出版社的貝爾耐出版部(Belkn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Press)出版。

狄金森的詩風凝練,比喻新奇,常置格律與語法於不顧。她生前默默無聞,去世後近七十年才開始得到文學界的認真關注,被現代派詩人追認為先驅。她與同時代的惠特曼,一同被奉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詩人。

女權主義者、活動家、和平主義者

美國女子學院畢業的學生中還誕生不少女權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以及和平主義者。比較著名的有貝蒂·弗裏丹(BettyFriedan)、艾米莉·格林·巴爾奇(EmilyGreeneBalch),還有凱瑟琳·麥金農(CatharineA.MacKinnon)等。此外,馬丁·路德·金的女兒、演員和社會活動家尤蘭達·金(YolandaKing)、女權主義者和活動家葛羅莉亞·斯坦能(GloriaSteinem)均畢業於史密斯學院;社會活動家和女權主義者格雷斯·博格斯(GraceLeeBoggs)畢業於布林茅爾學院;政治家和社會活動家法蘭西斯·法倫特奧德(FrancesFarenthold)畢業於瓦薩學院。

1.貝蒂·弗裏丹

貝蒂·弗裏丹(1921—2006),女權主義者,社會活動家,作家。1921年她出生在美國伊利諾斯州一個猶太移民家庭。她的母親本來是一家報紙女性版麵的編輯,婚後回歸家庭。正是母親的經曆引發了弗裏丹對女性問題最初的關注。弗裏丹曾就讀於皮奧裏亞中學(PeoriaHighSchool),在中學時她就開始參與校報工作。1938年,她進入史密斯學院就讀,大一時由於學業成績優異而贏得學校獎學金;大二時,她開始對詩歌感興趣,並在學校出版物上發表多篇詩作。1941年,她成為《史密斯學院校報》的總編。在她的領導下,該報變得更具政治色彩,並帶有強烈反戰立場。

1942年,她從史密斯學院畢業,於1943年獲得了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心理學碩士學位的獎學金。在學校期間,她政治上變得更為積極。走出學校後,弗裏丹先後擔任記者、編輯。1952年,她因懷孕(第二胎)被工會報《UE新聞》(UENews)解聘。這一切重新喚起她對女性問題的思考。

1957年,與她同級的史密斯學院同學畢業15年後重新聚首。她對昔日同窗進行了一次深入調查。結果發現,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同學絕大多數都已成為深居簡出的家庭主婦,仍在心底悄悄自問:“就這樣生活下去?”弗裏丹這份調查結果和評論文章沒能被刊發在任何一家雜誌,但由此啟發的五年多的研究和思考卻最終化為《女性的奧秘》一書。《女性的奧秘》被看作美國第二次女權運動浪潮的導火索。從《女性的奧秘》起,弗裏丹正式踏上女權運動的軌道。1966年,她創建美國全國婦女組織(NationalOrganizationforWomen),並被選為第一任會長,該組織的目標是促進女性與男性一樣平等地納入美國社會的主流。1970年8月26日,在從該組織卸任之後,她發起了全美婦女爭取平等的大罷工,該日正好是美國憲法第十九修正案賦予女性投票權的50周年紀念日。這次全國罷工在擴展女權運動的影響方麵取得了未曾預料的成功。紐約市的罷工隊伍由弗裏丹親自帶領,吸引了5萬多名女子和男性參加。1971年,弗裏丹還參加了其他先進的女權主義組織,召開全國女性政治秘密會議。她是美國平等權利法案的積極支持者。

作為有影響力的作者和知識界人士,她在後半生仍然一直活躍在政治領域。她一共出版了6本著作,除了《女性的奧秘》之外,還有《第二階段》、《它改變了我的生活:婦女運動作品集》、《超越性別》、《年齡之泉》、自傳體小說《生活也就如此》等。

2.艾米莉·巴爾奇

艾米莉·巴爾奇(1867—1961),美國學者、作家及和平主義者。1867年出生於馬薩諸塞州牙買加平原(JamaicaPlain),1889年畢業於布林茅爾學院,是布林茅爾學院成立以來的第一屆畢業生。畢業後一年,她獨立研究社會學,並利用布林茅爾獎學金研究巴黎經濟問題,於1890—1891年撰寫《巴黎貧窮人的公共幫助》(PublicAssistanceofthePoorinFrance)一書,於1893年出版。她後來在哈佛及芝加哥大學學習,1895—1896年在柏林工作一年。

1896年,她應聘成為韋爾斯利學院教師,1913年晉升為經濟學和社會學教授。作為一名傑出的教師,她教育學生要清晰地思考,拓展自身經曆,同情下層社會,意誌堅強。隻有將實地調研和研讀結合起來,才可以培養自己獨立的判斷力。

巴爾奇對和平問題關注已久,曾參與1899年和1907年在海牙召開的兩次和平大會的工作,但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她才堅信自己的工作應該致力於推進人類消除戰爭。1915年,她作為代表參加了國際婦女代表大會,並在幾次重大事件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如:創辦“婦女爭取永久和平的國際委員會”(Women'sInternationalCommitteeforPermanentPeace),後來改名為“婦女爭取和平和自由的國際聯盟”(Women'sInternationalLeagueforPeaceandFreedom);為戰爭國準備和平提案;作為代表前往北歐各國及俄國,並敦促其政府發起調停仲裁;與簡·亞當斯(Addams)和愛麗絲·漢密爾頓(AliceHamilton)合作共同撰寫《海牙婦女:婦女國際代表大會及其結果》等。

1918年,韋爾斯利學院終止了她的工作合同,她接受了自由周刊《國家》(theNation)的編輯職位,並撰寫了《偉大勝利的方法》(ApproachestotheGreatSettlement)。1946年,她在79歲時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盡管此後身體虛弱,她仍然參與到她畢生傾注心血的公共事務中。1961年她以94歲高齡去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無論在智力上還是身體上都一樣堅強不屈。

3.凱瑟琳·麥金農

凱瑟琳·麥金農,女權主義者、法學家。1946年出生於明尼蘇達州,父親是一名律師,1946—1949年間任國會議員。麥金農的母親是史密斯學院畢業生,麥金農也是家族中進入史密斯學院就讀的第三代,她以全班前2%的優異成績從史密斯學院畢業,後來在耶魯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她目前是密歇根大學伊利莎白·朗法學教授、哈佛大學法學院詹姆斯·巴爾艾姆斯客座教授,主要致力於研究國際和憲法框架下的男女平等問題。她在法學學術著作方麵貢獻卓著,作品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其中著名的作品有《在職女性的性別騷擾》('sexualHarassmentofWorkingWomen,1979)、《未被更改的女權主義》(FeminismUnmodified,1987)、《州女權主義理論》(TowardaFeministTheoryoftheState,1989)、《隻是話語》(OnlyWords,1993)、《女人的生活,男人的法律》(Women'sLives,Men'sLaws,2005)、《女性是人嗎》(AreWomenHuman,2006)。她的作品經常見諸學術期刊和大眾刊物,其著述在英語相關論著中被廣泛引用。

她開創了對於性騷擾行為的法律追責理論,並與德沃金一道創立了淫穢作品與民事權利侵犯的相關法令,2000年8月,在卡迪奇訴卡拉季奇(KadicvKaradzic)一案中,她和一名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助理律師一起幫助塞爾維亞種族暴行中遭受性暴力的婦女贏得訴訟,最後獲得了7.45億美元的賠償,這起案件首次將強奸作為一種種族滅絕罪行。加拿大最高法院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她關於平等、淫穢作品和憎惡言論的相關理論。她的研究和實踐廣泛涉及國內及國際範圍,她為“立即平等組織”(EqualityNow)工作,這是一個致力於促進全球範圍內的婦女性別平等運動的非政府組織,她還為國際反販賣婦女聯盟(CoalitionagainstTraffickinginWomen,CATW)工作,2008年11月以來她還擔任了國際刑事法院檢察官有關性別問題的特別顧問。

除了以上幾大領域外,美國女子學院的傑出畢業生們散布於自然科學領域、新聞學界、教育界、影視界、醫學界等社會各界,如美國女天文學家安妮·坎農(AnnieJumpCannon)畢業於韋爾斯利學院;化學家傑奎琳·巴頓(JacquelineK.Barton)畢業於巴納德學院;美國首位女神經外科醫生桃樂茜·納什(DorothyKlenkeNash)畢業於布林茅爾學院;聯邦法院法官伊蘭娜·瑞夫納(IlanaRovner)畢業於布林茅爾學院;20世紀熒幕傳奇、四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獲得者、著名影星凱瑟琳·赫本(KatharineHepburn)畢業於布林茅爾學院;白宮社交秘書部長、奧巴馬形象打造者羅格斯(DesiréeRogers)及私人秘書凱蒂·約翰遜(KatieJohnson)均畢業於韋爾斯利學院;全球兒童基金會創辦者和會長瑪雅·阿梅拉(MayaAjmera)畢業於布林茅爾學院等。

小結

相比美國其他高等教育機構,女子學院雖然在數量上無法與之分庭抗禮,但其曆史地位和社會影響卻毫不遜色。美國女子學院的發展經曆了由繁盛興旺到萎縮弱化的曆程,但它們在“男女合校教育模式”的社會趨勢中逆勢而上,頑強生存,使得單一性別的女子學院至今仍然是美國高等教育體係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尤其是那些頂尖的女子學院猶如朵朵奇葩傲然屹立於紛繁龐雜、多種多樣的美國高校之林,培養了大批社會各界的女性精英人才,在美國甚至在全世界都有女子學院畢業的知名校友活躍的身影,她們以其獨特的魅力和風采影響著現在乃至未來,影響著美國甚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