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美國女子學院的曆史(3 / 3)

許多公立女子學院也開始在戰後成為合校教育機構。第一所轉型的學院是弗吉尼亞州的麥迪遜學院(MadisonCollege),該校在1908年創辦時是女子學院,1946年接收了第一個男性學生,1966年該校被官方正式承認為合校教育機構。1976年,該校成為詹姆斯·麥迪遜大學(JamesMadisonUniversity)。緊隨其後,兩所弗吉尼亞州的公立女子學院也轉型為合校教育機構,瑪麗·華盛頓學院(MaryWashingtonCollege),即現在的瑪麗·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ofMaryWashington),在1970年成為合校教育機構;拉德福德學院(RadfordCollege),即現在的拉德福德大學,在1972年成為合校教育機構。1947年,佛羅裏達州立女子學院(FloridaStateCollegeforWomen)重新回到它初建時合校教育機構的狀態,並且改名為佛羅裏達州立大學(FloridaStateUniversity)。在北卡羅來納州,北卡羅來納大學女子學院(Women'sCollegeofthe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1963年轉為合校的格林斯博羅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atGreensboro)。

密西西比女子大學(MississippiUniversityforWomen)也於20世紀80年代改變了單一性別招生政策,在1982年開始招收男性學生。在美國最高法院審理的“密西西比女子大學訴霍根(MississippiUniversityforWomenV.Hogan)”一案中,最高法院發現,如果大學拒絕接受基於性別基礎的護理項目(nursingprogram),大學就違背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權利保護條款(FourteenthAmendment'sEqualProtectionClause)。最後,最高法院以5比4否決了該護理項目隻招收女生的政策。雖然該州聲稱招生政策符合補償目標(即讚助性行動),但奧康納大法官(JusticeO'Connor)代表最高法院得出結論說,鑒於婦女進入護理專業未處於不利地位,相反,這種政策有可能使已成陳規的看法永久化,因此他斷言該政策是非法的。奧康納法官還說,即使該政策出於補償的目的,該州也未證明過它“同其擬議的補償目標有著實質性和直接的關係”。當然,這種裁決並不需要大學更改名字以反映其合校教育的狀態。盡管密西西比女子大學也招收男生,但該大學仍然確立了其為女子教育的基本定位。1988年,董事會再次重申,該校為所有高質量的學生尤其為女子提供特別的高質量的學術項目。

女子學院被迫關閉或停辦

美國女子學院在短短的20年間數量銳減,從1960年的298所下降到1971年163所,再降至1981年的110所。除了轉型為合校教育機構外,被迫關閉或停辦也是其數量減少的原因。例如,位於肯塔基州拉塞爾維爾(Russellville)的拜瑟爾學院(BethelCollege)於1964年停辦,位於康涅狄格州布盧姆菲爾德(Bloomfield)的主教區女子學院(DiocesanSistersCollege)於1969年停辦,位於聖弗朗西斯科的聖弗朗西斯科女子學院於1970年停辦,位於佛羅裏達州詹森海灘(JensenBeach)的佛羅裏達聖約瑟夫學院(SaintJosephCollegeofFlorida)於1972年停辦,位於康涅狄格州南伍德斯托克(SouthWoodstock)的安赫斯特學院(AnnhurstCollege)於1980年停辦,位於愛荷華州奧坦瓦(Ottumwa)的奧坦瓦女子學院(OttumwaHeightsCollege)於1980年停辦,等等。羅斯(Rossi)曾指出,女子高校最終走向合校或者關閉,其實“都不是基於意識形態、教學研究或教育公平的考慮,也不是基於有數據能夠證明合校有更有利於產生學習的環境,而恰恰是由於經濟給各個教育機構帶來了壓力而導致最終的種種改變”。

教會女子學院,雖然在二戰前建立了不少,但它們在維持學術資源、尤其是師資及財政地位方麵陷入困境。有些學院建立幾年就被迫關閉。原因如下:第一,當時很多教會主教對於年輕的教會女子學院持矛盾和猶豫的態度。曆史學家小斯圖爾特(GeorgeC.Stewart,Jr.)寫道,“許多主教頑固地堅持19世紀的觀點,他們勉強同意興辦女子學院,僅僅是因為他們察覺到教會家庭的女性流入世俗學院,會徒增不少弊端”。所以,主教們雖然給學校提供財政資助,但這些資助相對於學院發展來說幾乎是微乎其微的。第二,教會家庭也並沒有普遍支持他們的女兒接受高等教育。中低階層的大部分教會家庭並沒有完全祛除移民的根本思想,他們沒有高等教育的傳統,尤其沒有女子高等教育的傳統。此外,有些教師所受的教育也不充足。“在她們自己都從來沒有上過大學的教師群體中,事實上,從事教學的學院是她們所接觸過的唯一的高等學府,這樣的教師不在少數。”在這種情況下,可想而知,學院辦不下去也是理所當然的。

女子學院合並進入綜合性大學

合並模式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七姐妹”中的拉德克利夫學院與哈佛大學合並。1963年,拉德克利夫學院學生接受了哈佛文憑,該文憑由拉德克利夫校長和哈佛大學校長共同簽名。1970年兩校聯合舉行了畢業典禮。同年,有些哈佛和拉德克利夫的宿舍開始嚐試性地交換學生,1972年完全的聯合住宿開始。此後,兩所學校的運動係合並。1977年,哈佛和拉德克利夫正式簽署合並協議,本科教育的女生完全並入哈佛。1999年,拉德克利夫學院解散,哈佛大學完全承擔了女子本科生教育的任務。現在,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哈佛大學致力於女性研究的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

1973年,哥倫比亞大學和巴納德學院簽訂了“綜合但不同化”(IntegrationWithoutAssimilation)的協議,這意味著兩校的學生可以共享圖書館和課程。哥倫比亞大學需要女性學生提升其申請人數,不久把單一性別教育描述為“時代錯誤”,並急迫地提出合並。但由於種種原因,完全如拉德克利夫學院和哈佛大學那樣的合並並沒有成功。1983年,哥倫比亞大學開始接收女性學生,同時,巴納德學院發表聲明,繼續保持女子學院的傳統,同時與哥倫比亞大學保持特殊關係(1900年巴納德學院便並入哥倫比亞大學,但一直獨立地治理該學院)。

不過,有些女子學院則堅決反對合校教育的模式。“七姐妹”學院中,拉德克利夫學院合並到哈佛大學,瓦薩學院也於1969年成為合校教育機構。而其餘的“五姐妹”則反對合校教育。蒙特霍裏約克學院在戴維·杜魯門(DavidTruman)校長在任期間,就合校教育的問題發起了一項冗長的辯論。1971年11月6日,董事會在詳盡地分析了針對合校教育的利弊之後,全體一致認為蒙特霍裏約克應該保持為女子學院。很多教師承擔起對課程進行改革的責任,支持這項決定。史密斯學院也在1971年做了同樣的決定,繼續保持隻招收女性學生的傳統。1969年,布林茅爾學院和哈弗福德學院(HaverfordCollege)(最初是男子學院)開發了共享住宿學院的體係。當1980年哈弗福德學院正式招收女生成為合校教育機構之後,布林茅爾學院也就合校教育的可能性進行了討論,但最後決定放棄。韋爾斯利學院也在此期間堅決反對合校教育。1990年5月3日,米爾斯學院的董事會宣布,他們已經同意接收男性學生。這個決定導致了持續兩周的學生和教師的罷工,伴隨著學生的非暴力抗議,一度有幾乎300名學生封鎖了學校行政辦公室,並且聯合抵製上課。5月18日,董事會再次開會重新考慮原來的決定,最終逆轉原來的投票,到目前為止,米爾斯學院仍然為傳統的女子學院。

在此時期,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事件是女子學院聯盟的創辦。1972年在美國女性教育的最早發起者塞倫學院成立200周年之際,女子學院聯盟(Women'sCollegeCoalition,WCC)在華盛頓特區誕生了。它是一個以女子學院為成員的非營利性團體,其目的是為了使處於危機中的女子高校聯合起來,共同探討發展的途徑,保護共同的利益,實現共同的理想,其宗旨在於推進女子教育的發展和女性的進步。女子高校聯盟的活動內容是:對高等教育政策決策者、參與者、媒體、公眾宣揚以女子為對象的教育的理論依據;收集與女性教育、性別平等有關的資料,支持此類研究,並把它們推廣到全社會;積極推動女性向數學、理工科領域的發展;探索並推動女性獲得領導權。

調整改革中的美國女子學院(20世紀80年代至今)

自20世紀60年代後,美國關於合校教育的爭論風起雲湧,此後一直時斷時續。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期,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普遍減少對大學的經費資助,美國高等教育總體上處於緊縮狀態。大學所麵臨的需求主體多樣化,社會對大學的要求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大學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與此同時,社會上關於合校教育的爭論再次風生水起,而且隨著男女同校教育製度在美國高等教育領域普遍實施,女子高校存在的價值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此時期,有些女子學院被迫轉型、合並,甚至關閉,形勢催促女子學院進行改革、調整以化解危機。

轉型與堅持之間的博弈

在合校教育製度的衝擊下,由於財政縮減和入學人數減少,不少女子學院陷入轉型為合校教育機構還是堅持單一性質女子學院的兩難之中。為了避免關停,轉型成了學院的最終選擇。

2004年,韋爾斯學院(WellsCollege)宣布將在2005年實行合校教育的模式。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學生們的抗議,許多學生家長和畢業的校友也參與到抗議活動中。一個名為“為女性而戰的韋爾斯”(WellsforWomen)的網站也隨後建立起來。當轉型為合校教育的決定最終被董事會通過的時候,學生們向法院提出訴訟,起訴學校欺詐和違反合同。她們認為被韋爾斯學院單一性別的狀態所欺騙。她們努力尋求一個禁令,禁止男性學生在該校注冊。12月,紐約最高法院拒絕了學生們的禁令請求,但該訴訟一直懸而未決。根據董事會的看法,學院要麼招收男生入學要麼直接關閉。董事會主席斯蒂芬·紮布裏斯基(StephenL.Zabriskie)發表官方聲明說:“40年來,韋爾斯學院嚐試過無數次提高入學率的方法,但是這一段時期以來,我們每年的入學人數一直達不到400人。很清楚,對於維持一所女子學院的正常發展,我們已經力不從心”。該學院於2005年秋季正式成為合校教育機構。

還有其他一些女子學院也成為合校教育機構。依馬庫雷塔大學(ImmaculataUniversity)和萊斯利學院(LesleyCollege)也宣布在2005年成為合校教育機構。2006年,索菲·紐科姆紀念學院(H.SophieNewcombMemorialCollege)宣布解散。2007年羅格斯大學的道格拉斯學院(DouglassCollegeofRutgersUniversity)與實施合校教育模式的羅格斯學院(RutgersCollege)合並,並改名為道格拉斯住宿學院(DouglassResidentialCollege)。目前,該學院是羅格斯學院的一部分,其職責僅僅是專門為女性提供宿舍和班級(classes)。瑞吉士學院(RegisCollege)在2007年成為合校教育機構。

當蘭道夫麥肯女子學院(Randolph-MaconWoman'sCollege)宣布它將接受合校教育模式並且改名時,爭議及由此帶來的抗議再次爆發。臨時校長金戈·沃登(GingerH.Worden)在2006年9月17日的《華盛頓郵報》發表社論,認為“對於學院來說,當年輕女性不再對上女子學院感興趣時,保持單一性別的傳統在經濟上是不太可行的”。作為回應,許多女子學院的校長對其言論提出異議,認為其他的女子學院仍然做得很好,並且對生源是有吸引力的。這些校長分別來自艾格尼絲·斯科特學院、康佛斯學院、哥倫比亞學院、蒙特霍裏約克學院、西蒙斯學院、斯維特布萊爾學院以及霍林斯大學等。

此外,蘭道夫麥肯女子學院校園裏出現了很多抗議活動,包括集會、封鎖行政辦公室、大量要求轉學、張貼校園橫幅、罷課、靜坐等,這些抗議強調學校董事會方麵缺乏學生的聲音,沒有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這也導致非營利性組織“保護教育選擇權”(PreserveEducationChoice,PEC)的形成,包括學生、教師和畢業校友都參與進來,試圖逆轉學院所做的決定。該組織還提起兩次訴訟,但都被林奇堡巡回法院(LynchburgCircuitCourt)駁回。該組織又籌集了足夠的經費準備對駁回訴訟進行上訴。有一個包括9名學生的上訴團將此案帶至弗吉尼亞最高法院(VirginiaSupremeCourt),裏士滿(Richmond)的律師(WyattB.DurretteJr.)請求州最高法院受理這起團體的訴訟。該校榮譽退休教授斯特恩(CharlotteStern)撰寫了一封長達24頁的信件,該信尾有包括前校友、退休教授以及蘭道夫前任董事會主席的簽名,他們聯合在該組織網站上痛斥這個決定。沃登校長對這封信做出了回應。

弗吉尼亞最高法院同意在學生合同和慈善信任案中受理訴訟。法院在2008年6月6日確認了法院預審法庭決議,“保護教育選擇權”組織的上訴最終敗訴。蘭道夫麥肯學院於2007年7月1日成為男女合校教育機構,並改名為蘭道夫學院(RandolphCollege)。

在改革與調整中堅持

女子學院在各種不利處境下,為爭取生源、繼續生存和更好地發展,不斷進行著改革和調整。

女子學院不斷加強與男女合校大學的聯係和合作,開展互相學習和互換項目。布林茅爾學院的學生可以在附近男女同校的斯沃斯莫爾學院(SwarthmoreCollege)、哈弗福德學院(HaverfordCollege)和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ofPennsylvania)上課;韋爾斯利與MIT、哈佛大學在學術上有非常緊密的合作,該學院與MIT簽訂協議:如果學生參加Wel-MITDualProgram,在本校學習三年後繼續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兩年,將會獲得韋爾斯利和MIT雙重學位;巴納德學院雖隸屬於哥大,但擁有獨立的招生係統,學生可以自由到哥大選課,亦可享受與哥大相同的聯合學位(jointdegree)待遇(即如果修滿了哥大要求的學分,就可以獲得哥大和巴納德學院共同頒發的學位)。

女子學院還改革大學課程、管理模式並增加新的學習項目。它們取消一些重複設置的課程,開設跨學科課程;采取各種措施提高管理效率,提高行政、後勤服務質量。它們還將實習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建立條件良好的教育實習場所,確保教育實習的落實;另外,女子學院也不斷加強學生就業指導的環節,並增加學生的實習機會。

此外,女子學院為吸引生源,還建立了職業開發中心、職業開發課程等類似項目,為豐富學生職業經曆提供課程、設備或職業谘詢的服務設施,並通過多種形式,開發多種職業課程,實行教育職業認證等。這些措施保證美國女子學院在堅持女子學院身份和特征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在對單一性別的學院不利的形勢下,依然不斷向前發展。

小結

美國女子學院的產生、發展、繁榮和在衰退中堅持和調整的過程,既有世界範圍內整體社會趨勢的影響,同時也是在美國的土壤和環境中優勝劣汰的結果。17、18世紀,美國深受英、法政治思想家“天賦人權”、“人人生而平等”哲學思想觀念的影響,經過自身的轉化,最終成為美國建國的政治思想基礎和價值觀念原則。在此基礎上,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治製度以及高等教育地方分權製度,美國女性主義運動、民權運動的浩大聲勢和女性教育思想的逐步成熟,不可阻擋的合校教育趨勢,私人捐贈的固有傳統以及教會無處不在的影響,尤其是人們追求獨立和自由的思想、講求個性和鼓勵多元的文化,一代代女性教育家的持續努力……所有這些影響著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造就和形成了美國女子學院的發展軌跡。因此,美國女子學院的發展曆程和經驗是其他國家不能單純模仿和移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