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昂的教育思想為女子教育事業開辟了一個新紀元。她的戰略眼光、堅定信念、執著精神以及她對知識和女子教育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熱愛,最終改寫了世界女性史,開辟了女性的高等教育之路。
3.凱瑟琳·比徹(CatharineEstherBeecher,1800—1878)
如果所有女性不僅僅自身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隨時準備從容不迫地將其知識與他人交流;如果她們不僅僅知道如何調節自身的心智、脾氣以及習慣,而且知道如何對其周圍的人施加影響,那麼整個社會就會迅速發生改變。——凱瑟琳·比徹
凱瑟琳·比徹1800年生於紐約州的東漢普敦(EastHampton)。她是家中13個孩子中最為年長的一個,是當時著名長老會宗教領袖雷曼·比徹(LymanBeecher)的女兒,也是廢奴主義者、以《湯姆叔叔的小屋》著作而聞名的作家比徹·斯托(HarrietBeecherStowe)的姐姐。她的母親羅克薩娜·比徹(RoxanaBeecher)在她16歲時去世,這使得這個最年長的孩子和她父親的關係十分密切。她的弟弟妹妹將其視為一家之主,甚至在她結婚後她與父親的關係都異常親密。
在凱瑟琳·比徹9歲的時候,全家搬遷至康涅狄格州的裏奇菲爾德。在這裏,她進入裏奇菲爾德女子學校(LitchfieldFemaleAcademy),受教於開拓性的教育者莎拉·皮爾斯(SarahPierce)。皮爾斯在1792年創辦了該女子學校,原計劃僅在家中教幾個女孩讀書,由於美國革命後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不得不擴大規模。皮爾斯相信男性和女性在智力上是平等的,年輕的凱瑟琳吸收了皮爾斯的某些革命思想。
在十幾歲的時候,凱瑟琳創作了幾首詩作和民謠,並在當地文學圈流傳,並且有幾首詩發表在季刊《基督教徒旁觀者》(TheChristianSpectator)上。在看完其中一首詩之後,亞曆山大·費希爾(AlexanderFisher)教授詢問了作者的情況,並開始與她聯係。不久,費希爾和比徹訂婚。比徹深愛著費希爾,並因為有希望搬至紐黑文和耶魯學術區而高興。不幸的是,費希爾在從歐洲回國途中因船隻失事而意外身亡,使她的所有憧憬都化為泡影。她異常悲痛,情緒低落,為了使她從悲痛中解脫出來,費希爾的哥哥開始給她上數學課,以分散其注意力。此後,比徹將其全部精力獻給了教育事業。
比徹認為女性應該接受教育,為了給她們提供受教育機會,1823年她和妹妹一起創辦了一所女子學校,以培養年輕女性成為合格的母親和教師。她希望講授的科目連她自己也沒有學過,所以她就在她哥哥愛德華任校長的拉丁文學校(HartfordLatinschool)學習,學完之後再教給學生。她的學生在年度展覽會上表現優異,這讓很多對女性教育沒有抱什麼希望的人感到十分詫異。比徹的學校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學生,以至於她都沒有辦法向學生提供食宿。後來,她成功地獲得了一些捐贈,並將學校擴展為哈特福德女子學校(HartfordFemaleSeminary),學校聘用了8名教師,他們集中講授某些科目,以便每個學生都能全身心地學習。比徹的學校贏得了很多關注,吸引了不少想要開辦類似學校的參觀者。她還撰寫教科書用於該學校的教學中。然而,比這些教育改革更為不尋常的是柔軟體操運動被引入該校。她相信女生由於束胸、營養不良和社會文化施加的“脆弱”影響,正在摧毀了她們的健康。因此,比徹毫無爭議地被認為是女子體育教育的先驅。
凱瑟琳·比徹在哈特福德女子學校從事教學工作一直到1832年。是年,她跟隨父親到辛辛那提(Cincinnati)參加了西部邊區的學校建設和教師培養工作,並又創辦了一所女子學校,但由於她本人的健康原因,兩年後該校關閉了。此後,她到各地旅行,以講課和著書為生。1852年,她創辦了美國女子教育協會(AmericanWoman'sEducationalAssociation),將大批教師輸送至西部,創辦學校,發展偏遠地區的教育。同時,比徹還擴大了教育的定義,將後來成為家庭經濟學的諸多學科納入教學體係中。《關於家庭經濟的論述》(A
TreatiseonDomesticEconomy,1841)以及《家庭收據冊》(TheDomesticReceiptBook,1846)等文章中提出,盡管她不需要維持家庭,但她仍然從小時候的經曆中得出結論:管理技能在那個時代的大家庭中是非常必要的技能。除了烹飪、清洗以及其他工作之外,她認為必要的家務知識也包括了健康維護。
她努力擴大女性的教育機會,支持女性把教師作為職業,認為女性的教養以及道德氣質使她們能成為天生的教育者,這樣就為女性開啟了一個既能掙些收入又體麵,還會受到社會尊重的選擇——走出家門,從事教師職業。但她並不同意妹妹的廢奴主義主張,而且也不同意婦女選舉權運動。她太過保守,以至於不同意支持女性成為神職人員的法令。她的著作宣揚那種說教式的,甚至是反現代的信息,她擁護自我犧牲、謙虛以及在照顧孩子和烹飪方麵保持節儉,她將家庭和學校描述為全能的社會力量,認為女性應該將其生活限製在這兩者之中。
早期女性教育先驅受早期女性主義思想的影響,基於女子道德的優越性以及由此她們服務於國家的可能性,為女子教育權利進行抗爭。她們認為男女智力是同等的,但同時性別角色是有差異的,女性的特征和責任不同於男性,所以女性教育應該區別於男性教育。女子學院是為了提供一種同男子學院平等而不同的教育。女子地位的改善不是讓她們從事男性主導的職業,進入男性主導的領域,而是培養學生進入適合她的正確位置。“既然造物主已經規定女人和男人的地位是不同的,因此他們的教育必須完全分開進行,不然的話,他們的教育都達不到完美的地步。”在這一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她們進行了女子教育的辦學實踐。這些教育思想散播下了女子教育的種子,為後來創辦獨立的高層次的女子學院奠定了思想基礎。
美國女子學院產生的“催化劑”——現實因素的推動
19世紀上半葉,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促使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社會條件也越來越成熟。節省勞動力的家用設備的出現和發展、公立學校的發展造成的師資短缺、女性主義作品的出現在不同程度上起到的宣傳作用、除教師職業之外的其他就業機會的增多等等,這些趨勢是導致女子學院產生的現實條件,也是女子學院產生的“催化劑”,直接導致女子學院破繭而出。
1.家用設備的出現和發展,使得女性甚至是家庭主婦的閱讀有了時間上的保證
19世紀,隨著美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逐步推進,紡織和織布這些原本婦女在家所做的重要家務勞動逐步退出各個家庭,婦女們不再需要在家裏紡線和織布。此外,節省勞動力的家用設備的發明,諸如廚灶、縫紉機甚至是火柴等等,都使婦女從大量繁瑣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煤氣燈和改良油燈的使用也使得婦女利用晚上的時間閱讀成為可能。除了年輕女性讀書、學習之外,家庭主婦也能夠在家裏閱讀。馬薩諸塞州的洛厄爾(Lowell)市的工廠女工甚至有了識字俱樂部。
當然,除了時間之外,閱讀還需要有作品和讀物。海倫·帕帕施維利(HelenWaitePapashvily)在《一切幸福的結局》(AlltheHappyEndings)中寫道,在1830—1850年已經有64種女性雜誌開始出版,而且有1150種小說由當地的作者撰寫出版。《高蒂的女性名冊雜誌》(Godey'sBook)在19世紀40年代時發行量是7萬冊,在美國國內戰爭爆發之前的1860年,更是達到了15萬冊的發行量。雜誌中大部分是小說,也有關於某些話題的嚴肅討論。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作品都由女性撰寫,但是19世紀大多數銷量最好的作品是由女性撰寫的小說,內容大部分也描寫的是女性。這樣一來,女性既有閑暇時間,同時也有可供閱讀的作品,人們閱讀及學習的熱情日漸高漲。可以說,工業革命的進步,間接地使普通女性擁有足夠的閑暇去閱讀和思考,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
2.公立學校運動導致師資短缺,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婦女成為主要的師資來源
19世紀20年代,美國的公立學校得到迅速發展,這有其經濟的和政治方麵的原因。從19世紀初期起,美國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開發和人口遷徙的西遷運動,領土急劇擴張,經濟也更加繁榮。尤其是1814年以後,美國資本主義工業發展迅速、工商業發展態勢迅猛。工業機械引入農業生產之後,造就和擴張了許多新城市,工業人口也大大增多。在這一經濟基礎上,政治形勢和階級關係也有很大改變。工商業資產階級的實力雄厚起來,他們積極開展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運動,積極為擴大社會各階層的選舉權而活動,以便選出資產階級新政府來代替原來帶有貴族統治性質的舊政府。同時,工人階級政治力量日益壯大,階級覺悟不斷提高,開始為爭取教育而積極鬥爭。在賀拉斯曼和巴納德的倡議下,美國的公立學校迅速發展起來。
公立學校的發展導致師資出現了大量短缺。由於經濟大發展,成年男性被收入高的職業所吸引,教師的職位逐漸被更多的年輕女性所占據。這種趨勢有經濟效益的因素存在,在男女學生共同上課的合校教育機構中,聘請女性教師需給付的薪資比男性教師要少許多。在同樣的條件下,女性教師平均薪資為男教師的一半或三分之二。1847年,馬薩諸塞州男教師每月工資24.51美元,女教師僅為8.07美元;賓夕法尼亞州男教師每月工資17.02元,女教師為10.09美元;康涅狄格州男教師每月工資16美元,女教師則為6.5美元;紐約州男教師每月工資12.71美元,女教師為5.36美元。這樣,女性教師既能勝任工作職位的要求,同時又是相對廉價的勞動力,學校何樂而不為呢?此外,社會也普遍認為女性所具有的特質與德行,更適合擔任教師這項職業。布朗大學校長維蘭德(FrancisWayland)說,“女性比起男性來,教學工作隻是一個自然的適應過程。”他甚至得出結論,“新英格蘭地區的教育的絕大進步,可以歸結為女性而不是男性在我們的大多數學校工作。”19世紀前半葉,雖然男女教師性別比例在不同地區的公立初等學校之間存在些許差異,但女性教師已成為女性從業者中最大的群體之一。毫無疑問,教師本身需要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那些接受中等教育的女性已經不能滿足教學的要求,這為女性接受更高層次教育以便在工作中加以運用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3.公立中學的發展使得接受女子中等教育的人數增多,為她們接受更高級別的教育提供了知識儲備
在19世紀早期的美國,一般而言,普通人家的孩子上完初等學校之後就不再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了,因為美國早期的中、高等教育是為有產階級的男性子弟而設立的。拉丁文法學校就是富豪子弟享受中等教育的場所,它跟貧苦子弟所享受的初等學校不相貫通,是高等教育的準備階段,實際上是高等學校的預備班。有權有勢的青少年從拉丁文法學校畢業再到高等學校就讀,構成了完整的教育體係,而窮苦的青少年從初等學校畢業後,無力也無法邁進拉丁文法學校的大門,這就是所謂的雙軌學製。在北美新大陸開辟荒野、大力建設時期,拉丁文法學校以教授拉丁文的基礎知識和基礎訓練為主,陷入古典主義泥潭,忽視現實需要的知識,教非所用。到18世紀中期,隨著美國工商業的發展,注重實用學科訓練的學校逐漸發展起來。但最初設立的學校一般是僅招男生,女生極少。
19世紀20年代起,城市迅速工業化,建設事業急需中等層次的人才,但學校的容量有限,不能滿足教育的需求。1821年誕生了最早的公立中學。公立中學的發展以波士頓創辦的中學為肇端,到19世紀30年代,以費城1838年創辦的中學為完備,到19世紀50年代,以芝加哥1856年創辦的中學為優良。此後,全國公立中學相繼建成,並且走向標準化。大多數的公立學校雖然還沒有實行免費教育,但他們通常都從公共資金中獲得資助。這樣,那些負擔得起女兒上私立女校的父母,則將他們的女兒送入這類公立學校讀書。
促使美國公立學校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會普遍認為民主隻有在受過教育的人中才能成功地發揮作用。公立學校隻是為了幫助孩子們形成一種人格特征,塑造成良好公民,而不是向他們提出智力挑戰,也不是讓他們為進入大學做準備。因此,公立學校並不是性別隔離的單一性別學校,而是男女兼收機構。由於19世紀上半葉美國公立學校的普遍發展,女性接受了較為普及的初等和中等教育,為她們進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知識儲備,具有中等教育水平的女性自然地會提出進入高校的要求。
4.女性主義文學作品的增多奠定了女性教育及女子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礎
雖然不能說所有美國女性作家都盛產女性主義文學作品,但美國女性作家還是在作品中表現出了對於婦女問題的思考和對於女性地位的深切感受。這些作品引發人們的思考,加深了人們對女子接受教育及高等教育問題的認識。
美國女性文學誕生於美洲殖民地,人們通常認為,美國女性文學始於1650年安妮·布雷茲特裏特(AnneBradstreet)的第一本詩集《新近在美洲出現的第十位繆斯》(TheTenthMuseLatelySprungupinAmerica)。布雷茲特裏特是早期美洲殖民地第一位有影響的詩人,她在操持家務的空隙創作的詩歌被其兄帶到倫敦發表後,流傳甚廣。布雷茲特裏特深受清教思想的影響,她的作品反映了作為清教徒的她和作為一個人特別是女人的她之間的衝突和矛盾。而這種衝突反映了她對上帝以及她所處的父權社會的質疑,正是這一質疑使她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女性主義的先驅。
獨立戰爭後,政治上取得獨立的美國人在爭取文化獨立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的一大步,此時出現了一批有建樹的女性作家。蘇珊娜·羅森(SusannaRowson)是美國最早的職業小說家之一,她撰寫了7部小說,包括最暢銷的《夏洛特·坦普爾》(CharlotteTemple),這部小說講述了一位中產階層的年輕白人女性遭誘拐而淪落的故事。她描寫女權和廢奴的主題,並以尊敬的口吻刻畫美洲印第安人。這種文學形式以其通俗的語言、世俗的觀點和對平民生活的描繪,贏得了廣大讀者,反映了新興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在文化和社會領域中女性主義者為爭取女性權利而不遺餘力、大聲疾呼,與此同時,更多的女性則通過手中的筆,在文學領域描述了女性的地位和感受。由於不出家門就可以從事寫作,因此寫作成為許多才華橫溢(經常也為生計所迫)的女性的出路。她們在無法像男性那樣走出家門參與公共事務、不得不扮演妻子和母親的家庭角色的情況下,開始了自己的寫作生涯。與同時期的男性作品相比,19世紀女性文學更多地聚焦於家庭領域以及女性的生存狀態,刻畫了具有高度道德感和有獨立意識的女性形象。這些女性以自立自強的精神,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成為對於家庭和社會有用的人。在此時期,還出現了一批女性主義作家如朱迪斯·默裏(JudithSargentMurray),默西·沃倫(MercyOtisWarren)等等。
美國女性作家及女性主義文學作品雖然注重女性作為妻子和母親的職責,但也開始反思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表達了女性對自由、平等的向往,同樣表達了女性可以自立自強、可以改變命運的訴求。女性作家及女性主義文學作品,成為女性追求自由及平等權利的一支力量,為解放思想、為女性爭取教育權利奠定了重要基礎。
5.單一性別的女子學校運動為女子學院的出現提供了寶貴的發展經驗
在19世紀,男女合校公立學校製度建立和發展的同時,社會上也興起了單一性別的女子學校運動。在此過程中,湧現了多位倡導女性教育和實踐女性教育事業的傑出女性,代表人物有前麵提到的威拉德、裏昂和比徹等等。
美國獨立戰爭後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有些女性開始參與社會公共事務。隨著女性權利意識的進一步提高,一批有識之士開始嚐試創辦女子學校,從此興起了單一性別的女子學校運動。18世紀末19世紀初,被稱為“Academy”、相當於中等教育階段的女子學校發展迅速。該類型學校不需要學生有固定的上課時間,課程也依照不同學校的情況而有所不同。莎拉·皮爾斯(SarahPierce)於1791年在康涅狄格州的裏奇菲爾德(Litchfield)創辦了名望學校(RespectableAcademy),1827年該校發展成為著名的裏奇菲爾德女子學校(LitchfieldFemaleAcademy)。
隨著“Academy”的日益發展,另外一種“Seminary”也開始日漸流行起來,後者比“Academy”更為正規。“女子學校運動”(TheFemaleSeminaryMovement)開始於1815年左右,其目標是創辦女子學校,向女性提供與男子同樣標準的課程。一般而言,大多數的Academies和Seminaries提供的是類似高中階段的課程,但是一些學校也獲得了初級學院的地位。蒙特霍裏約克學校的課程與阿莫赫斯特學院(Amherst)的課程是相類似的,連教科書都一樣;並不廣為人知的哈德遜女子學校(HudsonFemaleSeminary)在國內戰爭之前就有一個類似高等教育水平的係別,提供三年的大學學院課程,但是,最終它並沒有提供一種四年製的通向學士學位的課程。學院“College”的名字很少用於北部女子教育機構中。事實上,埃瑪·威拉德在1819年紐約州立法機構提交提高女性教育計劃的時候,為了避免受到嘲笑,她有意避開使用“College”一詞。不過,這個名字後來被許多南方的女子學校使用。威拉德1821年在紐約創辦了特洛伊學校;比徹1828年在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Hartford)創辦了哈特福德女子學校;裏昂1836年在南哈德利(SouthHadley)創辦了蒙特霍裏約克女子學校(MountHolyokeFemaleSeminary)。後來,又有一批類似的學校興起。這些學校在辦學層次上稍高於中學程度,但未達到高等教育水平。幾乎所有女子學校都不提供男子學院用希臘語、拉丁語傳授的古典課程。它們最多提供一些用英語傳授的學術性課程,例如曆史、哲學、現代語言及自然科學等,為年輕的女性提供道德、文藝以及家政教育,其目的也僅限於為婦女從事教學工作及家務做準備。因此,這些學校的畢業生除了成為主婦之外,還分散到全國各地充當教師。這樣,從女子學校畢業的教師無形中推廣了威拉德、裏昂和比徹的教育價值觀。早期的女子學校運動在造就教育者群體方麵做出了重要貢獻。
女子學校運動在19世紀中期達到高潮,此時師範學校和公立中學也逐步興起。公立中學為女子學校提供了學生來源,而女子學校又為公立中學提供教師,它們之間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早期單一性別的女子學校運動及女子學校對女子高等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雖然這些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但為女性提供了類似高等教育的女性教育和良好的高等教育啟蒙,並為後來的更高層次的女子學院提供了辦學經驗。女子高等學校運動和公立中學的發展交織在一起,催生了真正的女子高等教育機構——女子學院。
小結
真正意義上屬於高等教育層次的女子學院是由美國社會文化的孕育、女性主義思想和女性教育先驅教育思想的指引和美國現實因素的推動這三股力量催生的。女子學院的產生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它不僅改變了美國高等教育的結構,使入學機會更加平等分配,而且向全世界證明了女性能從事學術性之類的偉大工作,這樣,關於女性智力低下的偏見也被徹底推翻了。另外,女子學院的創辦是女性爭取社會權利及平等機會的開始,通過高等教育,女性可以獲得參與社會活動的更多機會,在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從此以後,女子學院作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開始書寫女子高等教育發展的嶄新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