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美國社會與女子學院的產生(2 / 3)

布特勒(Butler)曾在《美國婦女》中寫道,女性的職責包括:第一,全身心地致力於家庭生活中,在家中時時刻刻要讓丈夫、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其他親戚、朋友感到舒服和滿意;第二,養成優雅得體的舉止,形成良好的氣質,並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對於19世紀的女性來說,有幸在某些學校就讀的年輕女子,大多數隻在課堂裏念上一至兩個學期,然後返回家庭,在母親身邊完成她們人生教育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持家技能。因此,這些教育的目的隻是為了讓那些女孩子以後能夠更好地服務於男人,能夠更好地扮演好作為女人的角色。

3.女性教育的內容是較為初級的閱讀、識字、算術以及音樂、繪畫和縫紉等

女性教育最初就被定義為學習如何操持家務,其內容也圍繞操持家務展開。由於傳統上認為女性天生在智力上不如男性,因此人們認為她們無法學會、也無法承受複雜的教育內容對其身心的“摧殘”。所以,她們隻需接受初級教育、學會當好賢妻良母便可,深造的機會隻屬於男性。雖然也有些女孩會進入主婦學校(dameschool)讀書,但社會普遍認為,對她們來說,識字就已經足夠了,寫字都是不必要的。事實上,有些人甚至擔心,如果女孩學會寫字,她們有可能偽造丈夫的簽名;如果能夠很容易地看懂書籍,她們很可能忽略自己的家務。所以,女孩們在她們的兄長升入中學讀書以後,更應該被教以縫紉或某些其他的家務勞動技能,而不是學習和男孩子同樣的基本科目。

不過,美國各個地方的發展差異很大,在那些零星分散的聚居地,父母雇傭了一個教師(master),他們想讓自己的錢花得更有價值,所以,如果沒有足夠的男孩可教,女孩也可以在不花費額外金錢的情況下接受教育。這樣,女孩就可能在男孩們忙於田地裏的勞動的夏季,或者像邁德福德(Medford)那樣在男孩們下午放學之後,或者在男孩們開始上課之前的兩小時上課,比如在新倫敦(NewLondon),女孩們在早晨的5點到7點上課。總之,女孩接受教育的模式是非常不統一的,因為學校在美國純粹是地方性事務。

總起來看,18世紀的美國,女性教育的內容較為淺顯,大多是基本的閱讀、寫作、計算、音樂、舞蹈、縫紉等初級教育內容。向她們提供的所謂教育其實剝奪了她們成為其他角色的可能,這些教育內容都是服務於女性將來從事家務勞動這個目的,而不是為了追求知識和學術的。閱讀和寫字是為了能讀懂《聖經》,為兒女們講述聖經故事;計算是為了將來在家中能過精打細算、勤儉節約的日子;縫紉更是屬於家務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為丈夫、子女製作和縫補衣服。所以,這樣教育出來的女子自然也就隻能待在家裏,她們與男人所代表的外麵的世界之間的鴻溝是不可逾越的。

美國早期女性主義思想

女性主義(feminism),又譯作女權主義,其概念在西方由來已久。從詞源學的角度看,它來自拉丁文“femina”,意指婦女,最初的意義是“使有女性品質”。女性主義作為西方哲學思想——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的分支,是西方父權製文化和西方社會個體化發展之間矛盾衝突的產物。女性主義一般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女性主義實踐,又稱女權運動;一是指女性主義思想或理論。

1.西方早期女性主義及其對美國的影響

西方社會雖然有著悠久的民主傳統,但最初的民主隻是男性專屬的民主。女性不僅被視為男性的附庸,而且還被認為是愚笨和拙劣的。婦女占人口一半以上,但她們被排斥在公共政治生活以外,也不被看成是完整意義上的人。這種將女性附屬於男性的文化不僅影響了女性的社會地位,同時還極大地塑造了人們的思維模式。正如托克維爾所言:即使男人對女人極盡奉承之能事,他們總帶有一定的輕視之意;盡管歐洲男人往往表現得像女人的奴隸,但你可以看出,他們從來沒有真心認為女性與他們平等。正是在這種傳統的社會觀念的束縛下,女性的受教育權幾乎完全被剝奪。

到18世紀中期,歐洲社會處於動蕩不安和激烈變革之中,在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影響下,女性意識開始覺醒,英國、法國等廣大女性紛紛起來爭取與男性平等的經濟與政治權利,西方第一波女性主義思潮興起,女性要求獲得與男性一樣的受教育權成為最基本的政治訴求。

早期的女性主義受天賦人權的啟蒙思想影響,關注兩性的平等問題。她們側重批判兩性的不平等地位,強調男女的共性,要求給予女性和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權、工作權和選舉權。18世紀末,在法國啟蒙思想“自由、平等、博愛”及“天賦人權”觀念的啟發下,法國女性領袖奧倫比·德·古日(OlympedeGouges)於1791年針對《人權宣言》發表了著名的《女權宣言》,由此拉開了第一次女性主義運動的序幕。她在《女權宣言》中指出:“婦女生來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權利。社會的差異隻能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之上。”英國女性主義的先驅瑪利·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Wollstonecraft))1792年出版《女權辯護》(AVindicationoftheRightsofWoman)一書,論述了女性作為理性人類主體的權利。她嚴厲批判了女人生來就是男人玩物的陳腐觀念,認為“婦女是不能被強迫限製在家務上的”。她認為現實中男性與女性的差異主要是由於教育和社會環境因素造成的。她說:“我深信忽視對於我的同胞們的教育,乃是造成我為之悲歎的那種不幸狀況的重大原因”。她認為,婦女同男人一樣,是被安排到這個世界上表現她們的才能的。她駁斥了盧梭以及當時流行的文學作品中把婦女當作可憐對象的謬論,她論述了父母的責任,認為他們不應該一味地讓孩子服從自己,她對將女性排除在教育之外和否定女性理性能力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她論述了國家教育,認為注重女性外貌、打扮以及取悅男人和對權勢的過度熱愛等等都是愚蠢的,而女人們的大多數愚蠢行為不是自然狀態,而是從男人的專製中產生的,雖然狡猾是女人性格的一部分,但女性的狡猾也是由於男人的壓迫造成的。所以,她主張女人與男人共同爭取權利,她們應該在身體、精神和公民意義上獲得自由。為了使婦女成為社會上真正有用的成員,就要大規模培養她們的理智,以此來引導她們獲得一種以知識為基礎的、對她們國家的合理感情。早期女性主義以強調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啟蒙思想作為思想武器,對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象進行抨擊,喚醒了女性的主體意識,推動了西方社會女性主義運動的興起與發展,對美國早期女性覺醒和女性主義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美國早期女性主義者的思想

早在獨立戰爭期間,婦女由於接觸到當時廣泛傳播的自由和平等思想,開始認識到性別之間的不平等。建國初期,美國女性就反抗這種不平等的待遇,要求把女性的天賦人權也一同寫進新建共和國的基本憲章中去。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的夫人阿比蓋爾·亞當斯(AbigailAdams)在1776年時就曾經致信丈夫,提醒他在新生的國家製定法律法規的時候,不要忽視女性的權益。她寫道:“希望你們會在此時記住女士們,而且要比你們的前輩對待她們更為慷慨大度、更為友善。切切不要把無限的權力置於丈夫的手中……如果不給女士們以特殊的關懷和關注的話,我們就決心起來造反,並且決不會受到任何沒有我們的聲音、沒有我們的代表的法律的約束。”當約翰·亞當斯回信說,她的要求不合時宜、不可能達到,且令他好笑,她立即寫信對丈夫的觀點進行駁斥,還給女友寫信,建議組織一次國會請願。後來她雖沒有采取請願活動,但她從法律角度爭取婦女權利的思想卻慢慢傳播開來。

當時的女性長期被禁錮在家庭中從事家務勞動,地位隻相當於一個未成年人或是奴隸。正是女性地位與奴隸地位的這種內在聯係,在19世紀20年代,很多婦女參與了美國廢奴運動。她們意識到她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爭取兩性平等權利。

弗朗西斯·韋特(FrancesWright)是美國曆史上首個公開反對奴隸製並為婦女爭取平等權利的女性。韋特1795年9月6日出生於蘇格蘭,並在蘇格蘭接受教育,後來成為著名的演說家和新聞記者。韋特一生曾在蘇格蘭、英國、法國、印度、美國等地居住,並在這些地方發表過演講。那個年代的婦女是被禁止在公共場合演講的,她不僅大膽地發表演說,還公開譴責社會上基於膚色、性別、宗教、政治及經濟地位的不平等現象。在她影響下,薩拉·葛羅米柯(SarahGrimke)和安吉琳娜·葛羅米柯(AngelinaGrimke)姐妹倆,在“全美廢奴協會”(TheAmericanAntislaveryAssociation)指導下,也開始在全國作巡回演說,收效卓然。1837—1838年,她們在馬薩諸塞州的67個城鎮作演說,其中有34個城鎮不久就向國會發起請願,而該州當時共有44個城鎮參加了請願。葛羅米柯姐妹強調婦女應享有和男子同等的權利,她們認為:“無論在教會或國家,婦女在所有統治自己的法律和規則中都有發言權”,並號召婦女應為女性的事業而奮鬥。

19世紀上半葉,一部分女性接受教育並參加工作,更多的女性開始覺醒。她們逐步體察到女性在多種方麵受到不平等待遇,並致力於消除或減少這種不平等的發生。當時長期存在著有關奴隸製的爭論,且有些人將女性的地位和奴隸的地位相提並論。1840年在倫敦的世界反奴隸製大會(World'sAntislaveryConvention)上,女性代表卻不被允許參與會議討論,她們為此非常氣憤,提出:“難道這些所謂的人權僅僅是男人的權利?”由此,女性紛紛提出這樣的質疑,並開始為爭取平等的政治立法權以及平等的教育權而鬥爭。

1848年6月19日,第一屆婦女權利大會在紐約州的塞尼卡·富爾斯(SenecaFalls)召開,經過兩天的討論,68名婦女和32名男子簽署了伊麗莎白·凱蒂·斯坦頓起草的《觀點宣言》(DeclarationofSentiments),由此拉開了美國女權運動的序幕。《觀點宣言》模仿《獨立宣言》的筆觸宣稱,男人與女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她們若幹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女權主義者們要求憲法賦予女性選舉權,並要求其他各種社會權利,包括發表演說的權利、受教育權利以及在各行各業和社交活動中享有與男子同樣的參與權利。

女性高等教育的發展是女性爭取平等政治和合法權利運動的結果,同時也與女性主義早期的思想不可分割。盡管大多數女性在當時還不能理解女權主義者提出的政治權利要求,但是她們大多可以理解並支持對教育權利的要求。女性主義思想的宣傳、擴散和逐步深入人心,為女性擁有與男子一樣的教育權利、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權利開啟了一扇大門。

美國早期女性教育前驅及其辦學思想與實踐

美國早期曆史上,出現了三位女性教育先驅,她們的辦學理念直接奠定了美國女子學院發展前期的思想基礎。

1.埃瑪·威拉德(EmmaWillard,1787—1870)

理性和宗教告訴我們,我們也是基本的存在……是男性的夥伴,而不是附屬品……教育應該尋求將女性從附屬品的地位轉變為使其有道德、智力以及身體更加完善,以便她們最大可能地獲得幸福生活。——威拉德

埃瑪·威拉德,1787年出生於康涅狄格州的柏林(Berlin)。盡管她的父親隻是一個普通的農場主,沒有多高的文化素養,但他思想開放,十分鼓勵威拉德進行閱讀和思考。父親知道威拉德的天分,便經常讓她參與當時僅僅是男性才有發言權的有關政治和哲學的主題談話中去。盡管如此,時代決定了她也僅僅隻接受過非常有限的教育。12歲,威拉德開始自學幾何,這門學科當時被認為是女子不能學習的科目。15歲,她在當地的柏林女子學校(BerlinAcademy)學習,她天資聰慧,進步很快,兩年後便開始留校任教。1807年,她又奔赴佛蒙特州的米德伯利(Middlebury),負責一所女子學校的管理工作。

1809年,她嫁給了米德伯利的內科醫生約翰·威拉德(JohnWillard),當時約翰已經是4個孩子的父親。盡管她的丈夫很支持她的工作,但是已婚女性做教師也是社會不能接受的。後來,她從崗位上悄然退出,並生育了一個孩子。她撫養著5個孩子,但她仍然翻看一個寄宿在她家的男親戚的大學課本繼續學習。19世紀早期,世界上沒有一所大學招收女性入學,但威拉德通過學習大學課本的知識,逐漸意識到女性真正缺失了什麼。

1812年,她丈夫做主管的那家銀行遭到搶劫,而且保險製度尚未問世,整個家庭隨之破產。約翰·威拉德作為內科醫師的收入不像現在這樣是可依賴的收入來源,執業醫師的收入當時非常不穩定。在經濟十分拮據的情況下,1814年,埃瑪·威拉德在當地創辦了一所女子學校——米德伯利女子學校(MiddleburyFemaleSeminary)。學校創辦後,威拉德多次搬遷,所以學校也一直處於飄搖不定的狀態。

盡管如此,該校還是有些與眾不同,因為它向學生提供原來隻教給男子的一些學科,比如數學。威拉德非常謹慎,她並沒有說女子以及女子教育應該與男性是同等的,因為她擔心她的觀點會立即招致學校被解散。不過,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她的女性主義思想開始慢慢成長。1819年,她寫了一篇麵向公眾、尤其是麵向紐約立法機構成員的演說——《關於提高女性教育的計劃》(ProposingaPlanforImprovingFemaleEducation),這個小冊子得到了托馬斯·傑斐遜(ThomasJefferson)以及約翰·亞當斯(JohnAdams)、詹姆斯·門羅(JamesMonroe)的認可。但大多數紐約的立法機構成員卻對其觀點表示無比震驚,他們尤其反對向女性講授解剖學課程,甚至有些人嘲笑她為女生設計的學術課程違背了上帝的意誌。1821年,威拉德在紐約州的特洛伊(Troy)創建了特洛伊女子學校(TroyFemaleSeminary,1895年重新命名為愛瑪·威拉德學校,至今仍是美國著名的私立中學之一)。開學第一年,就有90名女孩注冊入學。這所學校的費用非常昂貴,每名學生每年需要上交200美元,用於支付教室、住宿費和學費,隻有最為富裕的家庭才能負擔她們女兒的學習。盡管如此,該校仍然表明年輕女性想要接受一種高等教育的意識多麼強烈。

特洛伊女子學校開設的課程甚至超過了某些男子學校,包括天文學、植物學、生理學和地質學。埃瑪·威拉德在許多方麵的思想較為超前,但她仍然相信女性應該將其工作重心放在家庭生活上或者去當教師,因此,該校也提供現代標準中屬於家庭經濟學範疇的課程。在某種程度上,該校是美國第一所為年輕女性設置的學習場所,盡管該校畢業生後來很多都成了家庭主婦,並沒有走上職業化發展道路。該校比裏昂創辦的蒙特霍裏約克女子學校(MountHolyokeFemaleSeminary)早了16年,比美國第一所女子公立中學的創辦早了5年。到1831年時,學校的學生規模達到了300多人,其中有1/3學生是住宿生。

1830年,威拉德遊曆歐洲,出版了《法蘭西和大不列顛的雜誌和書信》(JournalandLettersfromFranceandGreatBritain,1833年)一書,並將稿費用於資助希臘的女子學校。1838年,她離開特洛伊女子學校,依然活躍在女性教育領域。盡管她的女性教育觀點被證明為進步的,但她在婦女投票權和奴隸製的看法上較為保守。縱觀其一生,威拉德敢於表達自己的觀念,終身致力於女子教育事業,特別是特洛伊女子學校的創辦,極大地促進了女子中學、女子學院以及合校教育機構的發展。

2.瑪麗·裏昂(MaryLyon,1797—1849)

如果我有一千條生命,我會不惜犧牲為了學校的創辦而經受住任何困難和挫折,如果我有很多財富,我會毫不猶豫為了學校的完善而放棄,即便我因此窮困潦倒。——瑪麗·裏昂

瑪麗·裏昂1789年出生於馬薩諸塞州巴克蘭德(Buckland)的一個農民家庭。她的童年充滿貧困和艱辛,由於酷愛讀書又迫於生計,到1814年時,她斷斷續續上過幾個學區學校,開始了她的教學生涯。她通過教學掙得生活費和學費,為自己接受進一步的教育做準備。

裏昂後來終於爭取到機會去兩所中學讀書,一是馬薩諸塞東部的桑德森學校(SandersonAcademy),一是拜菲爾德學校(ByfieldSeminary)。在拜菲爾德,她與校長約瑟夫·愛默生(JosephEmerson,美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和校長助理格蘭特(ZilpahPollyGrant)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拜菲爾德學校提供宗教課程的同時,還向學生提供嚴格的學術方麵的教育。愛默生校長在他的《關於女性教育的論說》一文中認為,女性應該被培養成教師而不是“取悅男性”。他告訴學生“隻有縝密的思考才能造就學者”。在班上,他會提出許多不同的問題,鼓勵學生發現知識之間的內在聯係。他還鼓勵學生群體的多樣化,這所學校還有一位學生是30來歲的牧師遺孀。愛默生的思想深深吸引並影響著裏昂。裏昂後來在桑德森學校、亞當斯女子學校(AdamsFemaleAcademy)以及伊普斯威治女子學校(IpswichFemaleSeminary)教學,後麵兩所學校均為她的朋友格蘭特女士興辦。裏昂立誌建立一所收費低廉、中下層家庭的女孩子能負擔得起的女子教育機構。1824年,她建立自己的第一所學校巴克蘭德女子學校(BucklandFemaleSeminary)。1836年,她又創辦了後來發展為美國著名的蒙特霍裏約克女子學院的前身——蒙特霍裏約克女子學校。

學校的創辦過程異常艱辛,當時美國經濟正逢衰退,裏昂每天乘坐著馬車,背著綠色天鵝絨手袋,四處奔走,籌集資金。人們的捐款從6美分到上千美元不等,有時就是幾塊零碎布料,但她也不嫌棄,因為這些碎布料可以做學生的被子或枕頭。籌資非常困難,她寫信給她的一個朋友說:“向女子們提供永久的高等教育的大門十有八九要關閉了。”

此外,裏昂還要承受人們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的頑固抗拒。那時女性是家庭的附屬品,廚房和育兒房才是她們的全部天地,甚至原來支持她的人也批評她不該一個人到處亂跑、拋頭露麵。那時流行的觀點是,女性達不到高等教育對智力和身體的要求。而裏昂恰恰就是要證明:女性在生理和智力上不輸男性,女性和男性是平等的,應當和男性一樣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她自己就學習過此前一直由男性統治的學科——化學,並且成績非常優秀。她自身為獲得高級教育而付出的努力和艱辛,更加堅定了她為所有女性提供高等教育機會的決心。

就這樣,憑著無與倫比的勇氣和毅力以及堅定的信念,在新英格蘭先驅教育者凱瑟琳·比徹、格蘭特、約瑟夫·愛默生神父的支持和幫助下,裏昂在經曆千辛萬苦之後,衝破重重阻礙,終於創辦了蒙特霍裏約克女子學校,1837年11月8日,學校敞開大門迎接新生。該校的創辦實踐著她的教育理念和理想。作為女性教育領域的先鋒,這所學校在很多方麵獨樹一幟。

第一,入學嚴格。她堅持高標準的學術要求,入校前學生要進行嚴格的入學考試,招收那些不低於16歲的女性學生。第二,學費低廉。為了與裏昂招收中下層家庭的女孩子的理念相一致,該校學費為每年60美元,這僅相當於格蘭特在伊斯普威治女子學校學費的1/3。為了降低教育成本,裏昂要求學生們自己從事日常家務勞動——這是最早版本的半工半讀形式。第三,提供學術性課程。她期望女性角色有一個根本轉變,因此向她的學生提供相對廣泛的、嚴格的、創新的教育,包括自然科學、數學、哲學、經濟學課程。她特別強調科學課程的學習,並親自教授化學和邏輯學。學生要從該校畢業,必須上7節課的數學和自然科學課程,這是其他女子學校從未聽說過的要求。第四,全新的教學方式。裏昂引導女性用一種全新的、非同尋常的辦法學習科學——實驗室實驗;她還組織野外旅行,學生們收集岩石、植物、標本用於實驗室工作;她鼓勵學生討論和相互合作。第五,鼓勵學生全麵發展。她認為女性日常身體鍛煉非常重要,要求她的學生早飯後走路1英裏(約1.6公裏)。在學校體育館建成之前,學校的老師在走廊裏教學生柔軟體操運動。她鼓勵學生在智力、文化和身體上發展自己。第六,與“共和國母親”的觀念一致,她認為受過良好教育的婦女可以更好地撫養下一代,裏昂希望看到這樣的婦女遍布各個家庭。她認為,女性不僅可以在家庭中成為教師,也可以成為課堂中的教師。第七,董事會管理。從事教育的這些年中,她形成了日益強烈的認識:女子教育在19世紀早期依賴主辦教師的運氣,或者依賴於男性捐贈者一時的衝動,因此很不穩定,她希望學校有更加穩固和長久的經濟基礎。蒙特霍裏約克女校的運行不依賴於任何個人,它有自己的董事會,這樣就能實現一個管理團隊向下一個管理團隊的順利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