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來自國外的辦學思想開闊了我們的視野,美國高等教育在發展中不可避免受到國內社會發展的影響,這些影響絕大部分深深紮根於當地文化的價值觀。
——DerekBok美國女子學院的出現和發展不是偶然的,而是美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社會發生了滄桑巨變:北美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為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逐步向工業化、城市化演變;與此同時,正規基礎教育也逐步引入並日益普及開來。所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全社會逐步改善了婦女的地位,提高了她們的素質,改變了她們的婚姻家庭觀、生育觀,增強了她們的社會參與意識,婦女逐步從傳統社會角色中解放出來。19世紀30年代,在逐步萌芽並發展起來的社會文化、思想教育及現實基礎等一係列因素的推動過程中,在那些自身首先獲得了教育、具有先進教育思想的有識之士的奔走呼號下,美國社會終於為女性特別開辟了一條高等教育發展之路。
美國女子學院產生的“孵化器”——社會文化的孕育
高等教育與社會文化是息息相關、緊密相連的。高等教育既是社會文化的表現形式,又是社會文化的重要內容。文化一方麵影響和製約著高等教育,另一方麵,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又依賴於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模式的形成不是任意的,它既受高等教育本身規律的製約,也受一定時期的曆史文化的製約,特別是受一個民族特定時期的文化模式的製約。高等教育是生而秉承文化傳統與民族特質的。潘懋元先生曾說:“研究高等教育的曆史與現狀,瞻望高等教育的未來,都不能隻看到經濟、政治與高等教育的關係,而不對文化與高等教育的關係有深入的理解。否則就會對許多高等教育現象迷惑不解,對許多高等教育問題思考不周,對高等教育發展的預見簡單化……”
美國女子學院的產生與發展,與美國社會文化的孕育是密不可分的。1833年,俄亥俄州的奧柏林學院(OberlinCollege)首次招收女生和黑人學生,這標誌著美國女子高等教育的開端。隨後的1837年,瑪麗·裏昂(MaryLyon)創辦了美國曆史上第一所女子學院——蒙特霍裏約克女子學校(MountHolyokeFemaleSeminary),由此拉開了美國獨立設置女子高等教育機構的序幕。當然,究竟哪所學院是美國第一所女子學院,在學界尚存爭議。但是毫無疑問,19世紀上半葉,美國女子學院正式誕生,並逐步發展成為高等教育機構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可以說,美國的社會文化是女子學院產生的“孵化器”。
眾所周知,美國是由多個民族和族裔構成的國家,其社會文化也是多元文化並存的“大熔爐”。盡管“不同民族、族裔、性別和文化傳統的美國人的經曆是不同的,美國傳統不能以某一個民族或群體的曆史經驗為準繩”,但美國社會經過長期的發展和融合,在兩百年來的演變中,不斷吸收世界諸多文明的精華,已成為一個獨立的、具有自己鮮明特點的、開放性的文化體係,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RuthBenedict)認為,按照美國文化構成的方式及其穩定的特征,個人主義、共和主義和基督傳統是構成美國文化模式的三大要素。這種文化模式是在美國特定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其特有的曆史個性和價值取向。
盡管19世紀美國的社會文化遠未成熟,尚未形成獨立的文化係統,但其移植西方的文化傳統並結合自身實踐而萌發生成的個人主義文化、共和主義文化、基督教文化,對女子學院的創辦與發展有著深刻而強烈的影響。
個人主義文化
個人主義是典型的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和社會哲學傳統,它認為個人價值至高無上,強調自我支配和自我控製,反對權威、宗教、國家、社會及其他任何幹涉和阻撓個人發展的外在因素。美國是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典型代表,在美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個人主義是美國思想的起點和歸宿,也是美國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個人主義文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當時的哲學家普羅泰戈拉(Protagoras)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普羅泰戈拉和其他智者都把人的感覺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一切憑個人感覺來做出判斷。從文藝複興開始,個人主義強調宗教的束縛下人的個性解放,突出表現為對個人的人格、價值、尊嚴的肯定以及對人的個體獨立性的尊重與倡導。17、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運動時代,個人主義思想繼續發展,提倡把人從自然界和封建專製等一切迷信和權威下解放出來。個人主義雖然是西方文化傳統發展到近代的產物,但它在美國獲得了更積極的意義。早期移民把歐洲新思想帶到了美洲,在新大陸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下,這些意識形態的傳統基因很快地朝著個人主義和民主的方向發展,並最終形成鮮明的美國特色和民族理想。
最早使用“個人主義”的是法國政治思想家查爾斯·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CharlesAlexisdeTocqueville,1805—1859年),他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創造了“個人主義”一詞,並界定了個人主義的含義。他認為,個人主義是民主主義的產物,並隨著身份平等的擴大而發展。隨著身份日趨平等,大量的“個人”出現了。這些人的財富和權力雖然不足以對其同胞的命運產生重大影響,但他們擁有的知識和財力,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這些人無所負於人,也可以說無所求於人。他們習慣於自己獨立思考,認為自己的整個命運隻操控於自己手裏。
個人主義在美國出現並盛行,並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它深深地植根於美國的社會曆史中,其來源之一是基督精神的理性原則。基督教傳統,尤其是該傳統最終融入現代新教主義的方式,是個人主義的來源之一。基督教把上帝看作全能的、超然的立法者,個體對上帝的責任超過了對所有社會權威的責任,上帝的戒律是普遍的標準。個人主義在美國的來源之二是早期的邊疆文化。遠在殖民時期,拓荒者們便義無反顧地擺脫了舊世界帶給他們的約束和迫害,來到這塊自由土地。他們發現自己不再享有文明社會裏安逸與舒適的生活,而必須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地解決自己的一切問題。艱苦的生活環境養成了美國人獨立自主的個性。個人主義在美國的來源之三是《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中基於權力的政治理論。《獨立宣言》中宣布:“人人是生而平等的”,人人平等就把人看成了單個有獨立思想的人,突出強調了個性,個人主義因而有了政治依據。權力由此掌握在多數人即人民手中,這也是美利堅合眾國政治體製上的鮮明特征。個人權力有法律的強有力的保障,個人主義因而更加有了理直氣壯的根據。
美國早期個人主義文化對美國女子學院的萌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9世紀初期的美國,女性作為男性的附屬物和從屬品而存在,婚前的女性順從父親,婚後的女性受丈夫支配,連最基本的社會權力和地位都沒有。她們跟隨父親或丈夫來到美洲大陸之後,經曆了在蠻荒之地開拓疆土的千險萬難以及反抗壓迫的獨立戰爭大洗禮之後,也開始反思自身的境遇,開始追求自由、獨立、平等。她們堅信女性也是獨立的個體,也有追求個人價值和幸福生活的權利,正是在這種個人主義文化的影響下,美國女性開始為自身權利奮起抗爭,最終衝破各種傳統勢力的阻撓,叩開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大門。
基督教文化
最早去北美洲的一群拓荒者是以信仰基督教新教為主的盎格魯—撒克遜白人,美國文化來源於對歐洲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又在開拓北美新大陸的曆史進程中完成本土化,其中,基督傳統是美國文化的根源。直到現在,現代美國社會中絕大多數人信仰宗教,宗教對於美國人是須臾不可或缺的,因此,人們普遍認為美國文化其實是一種宗教文化。
北美新大陸在殖民地時期是基督教各派勢力的延伸之地。英皇詹姆士一世宣講移民政策時說,這是一次基督教去異地宣揚的實踐,他儼然是以神道設教者自命,因此殖民地時期的宗教意識很濃。在新大陸的移民中,天主教教徒很少,移民以新教徒為主,而崇奉加爾文派的新教徒又是新教移民的主體。正因為如此,加爾文的著作、講詞以及通信極為廣泛地流傳於新大陸。就早年的13個教派而言,加爾文派教義是處於支配地位的。加爾文派在英格蘭的信徒是清教徒,在蘇格蘭的信徒是長老會教徒,在法蘭西的信徒是胡格諾派教徒,在荷蘭的信徒是荷蘭改革教派的信眾。不過,對於一個個體來說教派可能十分重要,但對於整個社會來說並非如此。社會對來世既無所懼,又無所望,對於社會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全體公民信奉什麼教派,而是全體公民是否信奉宗教。
在英國,清教徒與國教徒是對立的,他們認為國教雖是真實的,終究是腐敗的教會,必須予以革新。他們堅信上帝是萬能的,人類是無能的,人在塵世間的使命就是顯示宇宙主宰者上帝的光榮,僅憑人類自己是無從得救的,人類唯一的希望是信仰上帝。不過另一方麵,在清教徒看來,人們是秉承著理性的,能夠理解自己的言行和接受應盡的職責。這樣,清教徒便肯定人們享有自由去選擇善惡的權利。到18世紀,歐洲新思潮源源不斷而來,科學發明與時俱進,特別是隨著啟蒙思想和重商主義的勃興,民主、自由和自然神論的發展,民主政治隨之興盛起來,信仰自由益加發展,科學權威日高一日,托馬斯·潘(ThomasPaine)甚至說:“人能通過科學而理解上帝,和上帝麵麵相覷。”這些新思想和新見解大大促進了美國教育的發展。
從中世紀起,歐洲興辦教育一向是教會的職責和特權。曆經文藝複興、宗教改革和資產階級革命,這一根深蒂固的傳統雖有巨大變化,但尚未徹底動搖。移民來美就是帶著這個觀念而來,新大陸的教育從一開始就與教會水乳交融。教堂裏牧師向人們宣講《聖經》,舉行宗教儀式,進行宗教問答。教士還經常到教民之家進行訪問、考核和監督,使人人信仰虔誠、心地純潔、行為合宜、處世得當,宗教成為統一人們思想的工具,同時,教會興辦學校,初等學校培養宗教信仰,教授讀、寫、算等知識。教會特別照顧貧苦之人,常常對貧兒免收費用,所以學校被稱為貧兒學校或慈善學校。另外,殖民地時期的九所程度較高的學院幾乎也都是教會興辦的,如哈佛學院(1636)、新澤西學院(1746)、國王學院(1754)、費城學院(1755年)等。當然,這些學院的首要任務是造就基督教士,培養人們的宗教信念。
美國獨立後,雖然憲法明確規定“政教分離”,美國也沒有國教,但基督教傳統和精神卻始終牢固地紮根於國民的心靈深處,對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了宣傳教義並使人們理解教義,他們認為,所有人都應該接受教育,以便能讀懂和理解《聖經》經文,當然這些人既包括男孩,也包括女孩。宗教支持者甚至還提出,讓女孩子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以傳播宗教思想。在1790—1850年間,受宗教“大覺醒”信念的影響,基督教徒的妻子、母親以及教師的理想對女子教育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美國西部邊區,宗教化的需要使很多宗教團體轉向女子教育以獲得更多的教學力量,人們甚至還建立了一批女子學校。另外,在19世紀女性教育先驅創辦女校的過程中,教會也發揮了更直接的作用,他們不但提供經濟資助,而且還在教區推廣女子學校的辦學理念。
共和主義文化
共和主義是西方古老的政治傳統,認為權威最終來自人民同意的原則,拒絕接受君主和王朝統治原則。共和主義學說由柏拉圖創立,經由西塞羅等人發展,到近代的馬基雅維利、哈靈頓、彌爾頓加以豐富,再到盧梭和雅各賓派那裏形成理論巔峰,於二戰後由漢娜·阿倫特(HannahArendt)再度複興。共和主義思想由於其應用範圍的深入和廣泛,正越來越多地進入公民的生活和思想領域。
共和主義思想傳統在15世紀至19世紀的400年間,經曆了從地中海岸到英倫三島再到大西洋彼岸的北美大陸這一演變過程。共和主義的價值在中世紀和文藝複興時期的歐洲得以重新彰顯,目的是人們用來抵製君主及教會所宣稱的“天生統治權利”。因此,“自治”成為文藝複興時期共和主義的第一重要主張,後來又在17世紀英國政治的變革時代與英國自身的憲法傳統相結合,轉變成了18世紀輝格黨當權派的對手——“國民反對派”的思想體係,最後在北美革命和製憲時代演變成美國式的共和主義。
美國是一個缺乏封建傳統的國家,從17世紀初期英國在北美的弗吉尼亞建立第一個殖民地,到18世紀中後期美國獨立,前後隻有短短的一百多年時間。從文化的角度來看,由於美國是移民社會,它的文化傳統直接來自於歐洲,在北美13個殖民地內部,來自歐洲不同國家的人民仍然保留了他們各自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宗教信仰,於是形成了18世紀美國文化的一大特征:多樣性與統一性的結合;共和主義思想隨著大量移民也傳播到了北美,與美國現實相結合,形成了北美人強烈追求平等、自由、獨立的精神,同時也塑造了美國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托克維爾認為,北美移民大多屬於英國的一個因教義嚴格而得名“清教”的教派。清教的教義不僅是一種宗教學說,而且在許多方麵摻有絕對的民主和共和理論。建國以後,共和思想被當時的聯邦黨人吸收、發揚,並對北美的革命和製憲產生過直接的推動作用。1787年,美國製憲會議結束後,參與憲法製定的漢密爾頓、麥迪遜、傑伊等三人,在紐約的報刊上,共同以“普布利烏斯”(Publius,意為“共和”)為筆名,發表了85篇闡明新憲法內容、目的、意義和批評駁斥反對派意見的論文,後編纂為《聯邦黨人文集》。《聯邦黨人文集》的主旨就是向美國人民說明聯邦政府對美國自由與繁榮的功用,使美國人民相信“這個憲法正是為了建立一個人民的政權”。美國的“共和主義”體現為:各個民族與各種宗教和平共處、相互包容;信仰自由、言論自由、結社自由;限任製、權力的分權製衡、定期選舉、自由秘密投票製度;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等。他們追求獨立自治的精神,注重用自己的能力和方式去理解現實的事務。
在共和主義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下,《獨立宣言》的簽署人、費城的內科醫生本傑明·拉什(BenjaminRush)提出了“共和國母親”(RepublicanMotherhood)的觀念。他強調母親和妻子對創造未來有德行的公民的重要作用,認為女子教育對美國社會是非常有益的。
1837年,他發表了《對女性教育的看法》(ThoughtsuponFemaleEducation),認為美國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國度,男人可以有許多獲取物質成就的機會,但他們需要妻子的才智來協助他們實現夢想。美國的女性是男性的夥伴,是家庭財產的管理者以及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她們要和男性一起共同建設美利堅合眾國,因此,女性應該接受完全新型的教育,通過教育使她們理解美國的政治製度,以便日後能更好地教育她們的孩子。他的這些觀點沒有鼓勵女性突破傳統的角色,但是他強調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並賦予女子教育以新的道德光環。在拉什等人的影響下,共和國早期曆史上的許多人都推崇新的國家需要新型的妻子和母親,他們認為,隻有這些婦女的教育和知識水平提高了,才能培養出具有良好教育的、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子女。政治上的驅動有利於女子高等教育的產生,因為它們提高了“共和國母親”的標準,這就需要婦女接受更高等次的教育。共和主義文化為女性接受教育以及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提供了輿論支持,為女子學院的最終創辦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美國女子學院產生的“播種機”——女性主義思想的引導
美國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其教育及教育思想也更多是從宗主國移植而來。西方早期傳統思想認為,女性天生不如男性,而且女性是誘惑和邪惡的來源。在英格蘭的“普通法”中,未婚女性可以擁有財產、簽訂合同、起訴或被起訴,但已婚婦女則是其丈夫的附屬品,而且婚後她必須放棄自己的名字。這樣一來,也就完全剝奪了她的資產權。盡管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美國女性比歐洲大陸女性擁有相對較大的自由,但女性一旦走進婚姻,便在法律上也喪失了獨立的身份。在美國早期曆史上,一名男性實際上擁有他的妻子和孩子以及他們的物質財產。如果一個窮人選擇把他的孩子送入救濟院,母親在法律上是不能加以反對的。隨著美國政治、經濟的發展以及工業化的推進,在法國啟蒙思想以及女性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一些有識之士開始質疑女性的不平等地位及傳統女性教育觀,並在參與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了女性主義思想,為美國女子高等教育尤其是女子學院的產生與發展播下了種子,引導了此後女子高等教育實踐的推廣和進步。
美國早期傳統女性教育觀
1.女性不能、也不應該接受與男子一樣的教育,更不必接受高層次的教育
傳統的清教徒以上帝從亞當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出夏娃的說法來強調婦女對丈夫的依賴,說明婦女天生不如男性。各種布道文章也反複強調理想的婦女應當具有謙卑、虔誠、耐心、慈善的品質。曾經大談公民自由的早期清教徒約翰·溫思羅普(JohnWinthrop)在描述清教徒貴婦安妮·布拉茲特裏特時說,這位女主人公在1645年因長期致力於讀書和寫作,以致身體虛弱,理解力和才智逐年衰退。如果她操持家務,做一些婦女分內的事,她就不至於才思枯竭。他們認為女性應當以家事為重,從事讀書和寫作不但不會增強心智,反而會使女性最終喪失理解力和才智,得不償失。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19世紀中期之前,美國女性基本是被排除在正規學校教育之外的。早期的殖民者堅定地認為,女性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家從事家務勞動:清掃、做飯及帶孩子。
在那個時代,有一本名為《教育中的性別或是女孩的公平機會》(sexinEducationoraFairChancefortheGirls)的書流傳甚廣,它是退休的哈佛教授和醫生愛德華·克拉克(EdwardClarke)所寫的一部作品。他認為,如果女性不能遵從“周期規律”(lawofperiodicity),那麼她們就會經曆可怕的後果。他的研究主要基於對7名女性的觀察得出結論,其中包括一名瓦薩學院的學生,由於她在上體育課時暈厥過去,克拉克由此認為,她本來應該在那個月的那個時間裏安安靜靜地待著,而且,當她後來被檢查身體時,人們發現“她的生殖器官發育竟出現了停止”。克拉克在高等教育對女性身體的損害上大做文章,並給自己的論點加上了科學的權威性。他強調過量的學習會導致婦女用盡她們“有限的精力”,損傷她們“女性的器官”。這種醫學上的判決為以往那種對於女性的頭腦和身體是否能夠承受腦力勞動重負的懷疑蓋上了科學真理的印章。
此外,由於當時的女性不能進入商業、法律、政治等公共領域,所以他們認為,婦女除了接受使她們成為合格的妻子和母親所必需的教育之外,不必接受更高的教育,而且,由於女性天生在智力上與男性是不對等的,其性別就決定了她不具備產生偉大思想的能力,她們也不能理解或發現高等教育對她們有何用處。再者,既然古老觀念就是女性在家中從事家務勞動,照顧和服務家庭,因此,高等教育也不適合女性的“角色”。他們希望女性在離開了可能獲得的初等教育後,就跟隨母親學習一些家務勞動的經驗。既然上帝的意圖是讓她們結婚和生兒育女,那麼就不必給婦女深造的機會,她們的初級教育水平已經足以使她們完成神賦的家庭主婦的使命了。縱使當時有些年輕女子超越了社會性別的局限性,通過某種非正式的渠道——例如私人教師的授課或家庭的優越條件——使自身具備了進入高等學府的條件,但是,她們和男性同樣接受教育的願望最後還是落空。
露辛達·富特的遭遇是美國早期婦女求學願望最終夭折的一個典型案例。
1783年12月22日,年僅12歲的露辛達因為在兄長準備耶魯大學(YaleUniversity)的入學考試過程中與其一起學習,做了充分準備,也去報考了這所大學。考官測試了她的拉丁語和希臘語,發現她的確取得了令人讚歎的進展,能夠準確地說出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埃涅伊德》、古羅馬雄辯家西塞羅的《演說集》以及希臘語的《聖經》中許多片段的準確含義。她因而被認為“除了性別之外,完全具備被錄取到耶魯大學的新生班學習的條件”,然而,就是因為生為女兒身,才華橫溢的露辛達·富特最終被拒之於高等學府的大門之外。
2.女性接受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居家持家,為順利進入家庭角色做準備
美國早期殖民者認為,既然上帝使男女在身心方麵存在極大的差別,那它顯然是要讓男女各自運用他們的不同生理特點。美國人確信,進步並不是使性別不同的人去做幾乎相同的工作,而是讓男女各盡所能。美國人希望兩性同步前進,但所走的道路完全不同。托克維爾說,你決不會見到美國婦女去管家務以外的事情,去做買賣或進入政界;而且也沒人強迫婦女下田去幹粗活,或做需要強壯勞力的重活。沒有一個家庭窮到破例而為的地步。就連一些女性教育的倡導者,也做出了類似的評判。本傑明·拉什鼓勵對女孩進行嚴肅認真、實實在在的教育。他認為美國女性比英國女性有更大的責任,其中最重要的責任是教育她們的兒子服從政府的原則,她們所受的教育應該是為她們成為家務勞動者做準備的,但除了這些教育以外,他認為也要對女孩在科學、曆史、英國文學和道德哲學方麵進行實質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