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感恩讓孩子明白真愛的含義(1)(2 / 3)

記得一次,媽媽買回來17個大草莓,思嫣很喜歡吃。媽媽洗好後叫她分,當時她才5歲。思嫣拿了兩個小碗,左一個右一個地分,分到最後,她說,媽媽的碗裏多一個怎麼辦?媽媽說,你想怎麼辦就怎麼辦吧!她想了想說,媽媽是大人,應該多吃點的,就把最後一個給了媽媽。而媽媽問她,你想多吃一個嗎?她說想的,於是媽媽就對她說:“那今天媽媽不是很想吃,你就多吃一個吧!”思嫣就很開心地笑了。

其實,每次思嫣分給媽媽的那部分,媽媽都會找點理由再留些給她吃,但是一定要讓她分,目的就是希望她別忘了爸爸媽媽。後來女兒上學了,隻要媽媽買來好吃的讓她帶學校去,等媽媽下班回家時,總會看到她留了點給父母。現在女兒在外麵上大學,回家時,都會帶點土特產給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吃,這就說明在思嫣心裏已經有了家人。

故事中思嫣媽媽的做法是明智的,她重視培養孩子與他人分享的行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分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分享能幫助孩子贏得玩伴,使孩子在活動和交往中獲得言語表達、人際交流等技能。因此,家長在愛孩子的同時還應該教會孩子與人分享,這對孩子的成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孩子不願意與人分享很自然,而且孩子經常會潛意識地認為凡是他能得到的東西都屬於自己的。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環境,尤其是學齡前兒童在家的時間更多,受家庭環境影響最大,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影響孩子。孩子送好吃的給長輩,長輩最好不要拒絕。因為孩子會從中得到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滿足感,培養出與人分享的良好品格。

播下種子,打造精彩未來

“如何讓孩子學會分享”是家長們一直關注的問題。要想讓孩子學會分享,家長應該正確引導,因為與人分享不是自發的,必須教孩子怎樣去做。建議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鼓勵孩子和父母分享。

因為孩子知道父母不會搶他的玩具,更不會因為得不到而大發脾氣,所以他願意和父母分享。父母要經常要求孩子把他的玩具給你玩,但是不要逼迫孩子分享每一件東西。

告訴孩子和小朋友們交換玩具一起玩。

比如孩子們在小區裏麵玩,而且都帶了各種各樣的汽車玩具。他們都不願意把自己的汽車給其他小朋友玩,但又想玩其他小朋友的汽車。針對這種情況,家長要進行必要的引導,建議他們自己找朋友,去交換汽車玩,等兩個人都玩好然後再換回來。采取了這種方式,孩子會欣然接受,而且會玩得很開心。

輪換玩具要講究公平。

有時幾位小朋友同時喜歡玩一種玩具,但是玩具隻有一個。這時孩子會接受大人這樣的說法:“那個小朋友先玩這個汽車5分鍾,然後就該我們玩了。”最好有時間限製,讓孩子知道過一會兒肯定就會輪到他玩了。

教孩子學習合作,讓他體會許多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樂趣。

比如,告訴孩子,他可以得到一份好吃的東西,但必須要和別人一起吃。

父母要告訴孩子必須分享。

有很多孩子都願意在別人家玩人家的玩具,但讓他拿出自己的玩具,他就不肯了。如果是這種情況,父母在其他小朋友到家裏玩之前,先讓孩子決定哪些特殊的玩具不能給小朋友玩,要給孩子一點保留的空間,讓他更容易地放鬆。讓孩子挑選幾樣他願意給別人玩的玩具,並告訴他不用擔心玩具被弄壞。這樣,當孩子有條件地和別人分享東西時,他能感到自己對有些東西仍然有控製力,玩具還是屬於自己的。

不要期望太多。

雖然孩子能學會分享,但是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很難理解的觀念。當你在要求孩子把玩具拿出來給別人玩時,一定要讓他有充足的時間玩自己的玩具。並承認孩子的所有權,讓他感到分享是在他控製之內的。

對孩子每個慷慨舉動都應該及時表揚。

當孩子和同伴一起分享了玩具或者食物時,家長要及時表揚,讓孩子知道他這樣做父母很開心,這樣就能強化他的這種正麵行為。

寄語孩子

分享是一種善良,也是一種寬容。狡詐的人不會理解“分享”,小心眼的人舍不得“分享”。所以說,孩子你要學會“分享”。那時你就同時擁有了善良和寬容。

自私,感恩的克星

白凝今年5歲,在家裏是獨生女,深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疼愛。從她小時候起,家裏所有的人都會把好吃的、好玩的留給白凝,白凝漸漸地變得很“獨”。曾經有一次,爸爸下班晚了,又實在太餓,就走到客廳,順手拿起白凝的餅幹吃起來了。這些餅幹已經買回來好久了,白凝根本就不喜歡吃。然而,她看到後不願意了,讓爸爸把餅幹還給她,甚至伸手到爸爸嘴裏去搶。盡管媽媽一再說第二天給她買更多的餅幹,但還是不能說服白凝。她不僅哭鬧,而且還躺在地上打滾,不依不饒。最後,還是爸爸說帶她去吃麥當勞,這才阻止了白凝的哭鬧。

白凝對她的玩具更是絲毫不讓別人去碰。鄰居家的小朋友家裏來玩,看見白凝的電動火車很好玩,就忍不住用手摸摸,並且對白凝說:“你的火車真神氣呀!”說話的過程中,她的眼神中還流露著對小火車的喜愛,誰都能看出這位小朋友是多麼希望能玩一會兒。可是白凝卻把電動火車藏起來了,並且對小朋友說:“這個是我爸爸買來給我玩的,你回家再讓你爸爸給你買呀!”

白凝的爸爸媽媽因為孩子的這種行為常常感到頭痛,不知該怎麼辦。

自私,這是許多獨生子女普遍存在的問題。出現這個問題,固然同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相伴有關係,但更重要的是家長的教養方式與教育態度不適當,主要表現在對孩子照顧過度、關心過度、遷就過度、寵愛過度。這樣,使孩子自覺不自覺地就加重了自我意識,從而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定勢,隻顧自己,不考慮他人,逐漸養成了自私自利的習慣。這類人長大後在社會上很不受歡迎,即使他的智商再高、能力再大,也很難施展。

播下種子,打造精彩未來

糾正孩子自私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家長要細致、耐心。這裏,建議家長采取下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