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試著扮演合適的角色。
那些自私的孩子在家庭生活裏差不多都有以下特征:不做或很少做家務勞動,喜歡獨占好吃好玩的東西,不關心父母和祖輩,並且總感到不滿足並不斷提出各種過高的要求。針對孩子的這些不良行為,家長應該明確地告訴孩子:家庭中每個人的行為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家長應該關心孩子,孩子也應該孝敬長輩。家裏每個成員都是相互依存的。家裏的事要大家做,好東西也應該大家共同享受,不可以一人獨占。如果孩子不聽,家長也可以嚐試讓他餓肚子,並且明確告訴他:“你沒有做你應該完成的家務勞動,大人也沒為你做飯,因此你就沒飯吃,隻能餓肚子。”這樣,孩子會意識到家庭中是需要相互關心的,從而逐步地改掉自私的毛病。
讓孩子在同學中和鄰裏中結交一些好朋友。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5歲以上的孩子是需要夥伴、需要友情的。但是,現在的孩子多數沒有兄弟姐妹。鄰裏之間也很少交往,許多孩子整日都是一個人學習、一個人玩。這樣,孩子的心理自然就會很少考慮他人。在孤獨的環境中形成以自我為中心是必然的。如果想改善這種情況,家長除了平時要有意識地和孩子一起娛樂、交談之外,還應該鼓勵孩子多和同學、鄰裏夥伴發展友誼。比如,歡迎孩子的同學星期天到家裏來玩,也鼓勵孩子去同學家裏玩;讓孩子幫助鄰居送信、取報,到鄰居家去借還物品等。在這些過程中,孩子能體驗到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互相關心的溫情,並逐步學會關心他人。
要鼓勵並支持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
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集體就是小組、班級、少先隊、學校及假期裏的活動小組。孩子在這些集體中生活、學習,就應同這些集體中的其他成員互助團結。共同去完成集體活動的任務,從而逐漸形成集體主義的意識。但是,自私的孩子在集體中往往顯得格格不入,做事還斤斤計較。有的家長甚至認為參加集體活動沒意義,擔任班幹部還會影響孩子的學習,這些想法都是錯誤的。殊不知,孩子和他人的合作能力,隻有在集體中才能得到培養和鍛煉。而21世紀的人才,合作能力是不能缺少的因素。因此,家長應該與學校老師經常保持聯係,了解孩子在集體中的表現,支持他為集體服務,為他人服務,並耐心聽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後的感受,引導他在集體活動中要團結互助、遵守紀律、勇挑重擔,從而幫助孩子克服害怕吃虧、狹隘自私等錯誤思想。
要幫助孩子認識到自私的危害性。
許多孩子自私,是因為不知道自私的害處。反而常常因自私喜歡占小便宜。孩子年齡小,經常以眼前利益去判斷是非,這並不奇怪。但是,作為家長應該幫助孩子認識自私的危害性。比如,講清自私和個人主義的聯係,可以舉一些因從小就自私,長大後個人主義惡性膨脹而導致犯錯誤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人的事例,用這些來引導孩子改掉自私的毛病,並逐步養成關心集體、關心他人的好習慣。
寄語孩子
孩子,爸爸媽媽希望你做一個不自私的人。凡事不要總以自我為中心,到哪裏都要學會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但要做到不卑不亢。此外,永遠不要把自己的開心建立在傷害別人的基礎上。
感恩與回報,孩子的人生必修課
之瑤剛學會走路。一天早晨,剛到托兒所,之瑤就發現有一位小朋友坐著嬰兒車,由母親推著在走廊裏來回地轉著。當時,小之瑤十分喜歡,但是她沒有向媽媽要車坐,更沒像有的孩子那樣哭鬧。她隻是不聲不響地湊上前去,幫那位媽媽推起車來,一圈又一圈,小臉都漲紅了,這樣“賣力”,目的非常明確。後來那位媽媽因為上班時間到了,就放下車子走了。這時小之瑤才搶過車讓媽媽推她轉了一圈兒。看得出,還是幼兒的之瑤就萌生了“隻有付出,才能得到”的意念,或許這也算是一種處於啟蒙狀態的“回報”意識吧!
父母常常給之瑤講起爺爺奶奶為撫養子女所付出的艱辛,作為後代應該善待老人,讓他們晚年過得幸福;父母也經常給她講老師們為自己的學生“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蠟燭精神,作為學生,應該用最好的成績來回報老師;父母還給她講起社會上那些樂於助人的好心人,應該得到全社會的尊重,祝他們一生平安……
一次,之瑤的奶奶病重住院。手術後,需要半年時間的看護,一天24小時都離不開人,家人每天都黑白兩班,輪流著精心護理,盡管每個人都累瘦了,但是讓老人在有生之年,體驗到了兒女的親情。之瑤也深受感染和教育。
“讓孩子從小會回報”,這句話說得很好!的確,回報意識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它能使孩子從回報父母開始變成回報他人和社會,從而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從小懂得回報父母的人,就等於接受了一項長期的、為別人著想的“訓練”。這種“訓練”時間長了,會成為一種習慣。而且,還能加強對孩子的回報教育,進而有利於培養孩子寬闊的胸襟。
如果父母一味對孩子無私地付出,隻能讓他變得自私,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教孩子學會回報,這是父母育兒職責中不可漏掉的一課,同時也是孩子日後被社會接納的基礎。
有很多家長習慣性地把孩子當成家裏的中心,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自己累得要命也舍不得讓孩子動手,總想著孩子還太小,這也不行,那也不會。結果,寵愛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是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體諒父母、關愛別人的人。每個父母都愛孩子,隻是愛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同。在向孩子索取“回報”的同時,要堅持讓他對家人的關愛表示適當的感謝,對他的任何一點“回報”行動大加讚賞,讓他感到他所做的有多重要,要是沒他的愛,媽媽會多痛苦。當然長輩為孩子做了什麼也要強調他必須致謝,不能讓他認為別人替他做事是理所當然的。家長能堅持這樣做,會給孩子養成良好的品德和人格奠定基礎,以後他會繼續對他人和社會付以回報,盡到他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
家長要教育孩子學會回報,學會關心父母,隻有“小回報”才會有“大回報”,才可能為孩子今後的發展、成長鋪下寬敞、平坦的道路,才能進一步地回報社會、回報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