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孩子的學習內容多而且雜,難度大,形式比較單調,很容易使孩子產生厭倦和疲勞。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時間,能激發他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孩子濃厚的興趣,讓孩子在交往、獨處、分析與解決問題時,能獨立思考、獨立生活,從而提高他適應、合作和協調能力。控製孩子的時間,讓他無法自由活動,就會限製孩子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和身心的自由發展。
因此,父母應該轉變觀念,多給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時間,並且幫助他們有效地利用時間,發現生活中樂趣,展示自己的才華,使孩子能更加健康、自然地成長!
播下種子,打造精彩未來
如何讓孩子更快樂地成長,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時間呢?下麵一些建議,可以給父母們做參考。
父母每天要給孩子留出一些可支配的時間。
有些父母總擔心孩子的時間空下來,當孩子寫完作業後,馬上給他安排了彈鋼琴,剛彈完,又安排了學外語,等外語學完了還有練字。這樣做會磨滅孩子的意誌和想法,使他幾乎變成了一個機器人,在父母的緊張安排下最終失去了自我,以致於越來越麻木、懶散和消極。
學習時間和玩樂時間應該分開。
有些父母總埋怨孩子寫作業磨蹭,一邊玩一邊寫,卻不知道這些毛病可能正是自己給他養成的。因為父母常常會給孩子無限地加壓,占用了孩子玩的時間。複習了這科又要複習那科,都複習完了後還要做一些高難度的題目,這樣做會使孩子對所學的科目產生厭煩感,而且還容易給孩子養成磨蹭的壞習慣。孩子沒有了自己能支配的時間,隻能采取迂回的辦法,來爭取可以玩的時間。
不要讓自由成為一匹脫韁的野馬。
每個人都需要自由,同樣每個孩子也需要自由,沒有自由就不能有創新,身心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但是自由不是無邊無際的,自由要受到一些製約。父母有責任告訴孩子有些事情是危險的,規則是要遵守的。給孩子自由,但是不能讓他隨意地滑向任何一個方向,一定要給他立下一個警示標——這個辦法行不通,必須要怎麼樣。因為任何自由都應與責任相對應,權利和責任統一,有自由也就有義務,有義務也就有了享有自由的權利。
寄語孩子
每個人都需要自由,當然你也需要自由。但是,孩子你要知道自由不是無邊無際的,自由是要受到製約的。爸爸媽媽希望你能按自己的要求去安排時間,希望你生活沒危險。我們不想控製你所有的時間,更不想剝奪你的快樂、生活。隻希望你能合理地去利用它。
不要時刻催促孩子做作業
白亦的媽媽覺得對孩子做作業的管理在低年級時特別重要,這可能是影響孩子整個學生時代的關鍵問題。
她說:“對白亦做作業的管理隻到了三年級,從四年級開始一直到後來,基本上沒操心孩子做作業的問題。因為,到三年級時白亦已有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做作業方法,同時還養成了自覺完成作業、高質量和高效率做作業的好習慣。”
上學第一天,孩子的作業比較簡單,把學過的拚音和生字各寫了10遍,學過的算術還留了20道題。這些白亦早已經學過了。當媽媽問她老師留了多少作業時,她很不以為然地說老師的作業都做過太多遍了,表現出極度不耐煩。
媽媽對白亦說,你現在是小學生,和過去的幼兒園小朋友不同了,作為學生學習是首要的任務。第一個重要的是上課要注意聽講,第二個就是要完成好作業。這兩條是學生最主要的任務。
媽媽強調地說:“作業一定要做好,而且做作業時要一心一意,不要幹別的、想別的;完成作業要準確無誤、一絲不苟不允許出錯;作業還要清晰、工整,而且不可以提前看答案。隻要按上麵要求完成作業,剩下的時間隨你支配,幹什麼都可以。但是,如果老師判回來的作業有錯誤,就要錯一罰十。”
就這樣,白亦開始了小學的作業之旅。
這種沒時間約束的作業對白亦來說很適合。她從一開始就力爭認真、仔細、無差錯、高效率和高質量地完成作業,並且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變得越來越快,因為完成了作業她就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就這樣,白亦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養成了作業不拖拉的良好習慣。
晚飯後,通常媽媽先檢查老師判回的作業和白亦剛剛做完的作業,確認無誤後,或者讓她和鄰居家孩子做智力遊戲,或者讓她做一些趣味數學題。媽媽還會給她出作文題練筆,而爸爸會給她出幾道難的數學難題做。有時大人忘了,白亦自己還會主動提醒大人出題。
就這樣,到了三年級,孩子已養成了良好的做作業習慣,能自覺完成作業,不用家長看管或督促,而且作業質量很高。
自從白亦上四年級以後,父母就不再管孩子做作業的事了,完全由白亦自己來打理,不用父母操心。後來,她已經不滿足於老師留的作業了,還會自己找一些高難度題、名校名師的習題來做。而且自己計時,並要求自己越做越好、越做越快。
像白亦父母的做法就是理智的,他們把時間交給孩子,由完成作業的質量和效率來決定孩子能不能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這種對孩子做作業的管理非常有效,對孩子也很公平。
但這種理智的做法,還有很多家長無法做到。有些家長擔心孩子落後,孩子動作稍慢點,就忍不住催孩子;孩子在做作業時,也忍不住要催促幾句。這些家長認為,督促孩子愈多,孩子進步得就會愈快。其實,孩子總是被人催促著學習,他會變得被動,時間長了,就會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家長不停地訓斥、催促孩子,會使家庭氣氛變得緊張,使孩子無法獲得安靜、寬鬆的學習環境,最終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所以,家長要做的是堅持不懈地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而不是一味地催促。
播下種子,打造精彩未來
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習慣呢?
家長要抓好孩子有意注意習慣的培養。
有意注意是指兒童選擇性、主動的注意。一般孩子的有意注意持續時間比較短,容易受外界幹擾而改變自己的注意。因此在孩子做功課時,家長要給他創設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讓他盡量抓緊時間完成作業。家長首先要科學合理地幫孩子安排作息時間,並注意勞逸結合,切記不可以讓孩子“連續作戰”,否則不會出現好的效果。其次,對孩子進行一些必要的意誌訓練和教育。第三,引導孩子的大腦、眼、口、手並用,讓他的多種感官都參與學習,同時都投入學習。
要培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勤於思考、敢於攻破難關的習慣。
勤於思考、敢於攻破難關是學習知識、理解和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在學習過程中,孩子可能缺乏一定的毅力,自控能力較差,一旦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往往不願意動腦思考,就知難而退,或者向父母求救。在這種情況下,家長不要代替孩子解答難題,而要鼓勵孩子動腦思考,激勵他敢於攻克難關。這時,家長任何一種信任和親切的目光,一句鼓勵的話,都能使孩子產生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力量。此處,家長在輔導孩子學習時,不要隻對一題一文進行輔導,而是教孩子學會用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