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自立讓孩子為明日的飛翔做準備(2)(1 / 3)

寄語孩子

人內心是否成熟的表現之一就是是否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尤其是為自己的過失和疏忽造成的後果承擔相應的責任。孩子,不管是在家裏,還是在一個班集體中,又或是以後工作的地方,爸爸媽媽都希望你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家裏,摔壞了杯子,那麼你就要履行取消零花錢的約定;在學校,與人爭吵就要學會道歉。隻有懂得對自己行為負責的人,才會不斷地進步。

讓孩子分擔一些家務勞動

紫衣的媽媽自從生完女兒以後,一到陰雨天,腰就疼得無法站立,更別說做家務活了。可能因為媽媽命好,生了一個特別乖巧的女兒。紫衣從出生那刻起就是一個非常乖的孩子,很少哭鬧。到3歲時,她像大人一樣掃地、擦地,稍大一點後也逐漸變得聽話、懂事了,家裏簡單的家務活都由她承包了,5歲時別的小朋友剛剛能自己穿衣服、穿鞋子,而紫衣卻能幫媽媽疊被子,洗碗,而且幹得非常利落。

一次中午,爸爸媽媽請了許多客人到家裏吃飯,媽媽在廚房忙得不可開交,爸爸在客廳招呼客人。紫衣看著忙碌的媽媽,看著和客人說話的爸爸,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媽媽正在忙著,一抬頭看見紫衣的樣子,就對她說:“紫衣,來,幫媽媽擇菜吧!”紫衣高興地拿著小凳子,坐在廚房裏幫媽媽擇菜。“紫衣真能幹!”媽媽誇獎她,紫衣做得就越好了。

擇完菜後,媽媽又說:“紫衣,幫媽媽看看客廳裏麵有幾個人,然後再把幫媽媽擺好筷子可以嗎?”

紫衣興奮滴跑到客廳開始數人數“1、2、3、4……”然後,認真地擺好筷子。

家務勞動對於從小培養孩子動手操作的習慣和技能十分有益。不僅如此,還能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孩子協助做家務,可以發展他身體和心理上的技能。他每學會一項新任務,他的能力和自信就會向前邁進一步。而借助做家務,孩子也會有參與感和榮譽感。最重要的是,這能培養孩子對家庭有份責任和歸屬感,協助他養成獨立自主的性格。

播下種子,打造精彩未來

那麼,作為父母教孩子做家務的辦法有哪些?

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來選擇適合他的家務活。

孩子應該做哪些家務活呢?這應根據孩子年齡階段的能力來安排。

2-3歲:父母可以讓孩子玩玩具時,讓孩子自己收拾起來放在正確的位置上;把書或雜誌擺回書架上;可以讓孩子把餐具擺放在桌子上;擦幹淨不小心弄髒的物品;把洗好的衣服和襪子折疊好;清理吃剩下的食物;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要穿的衣服,並自己穿上。

4歲: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洗手並把手擦幹;整理床鋪,收拾房間;擺放桌子,並擺好碗筷;把垃圾倒掉;大人買東西時讓他幫忙拿些小物品;與大人一起洗水果、青菜;準備簡單的餐後水果給大家吃。

5歲:父母可以讓孩子把食物盛入碗中,擦幹淨桌子;自己倒飲料喝;接電話,並且能撥電話。

6-8歲:讓孩子給花草澆水;把自己的衣服掛在櫃子裏;用微波爐熱食物;清理自己的書桌。

9-11歲:會操作洗衣機;換床單;做簡單的飯菜;能支配一定數目的錢,去超市買東西;能招待客人;自己乘公共汽車。

11-12歲:可以自己出門去辦事情,前提是路途近;打掃房間;清理廚房;幫家裏去辦些外麵的事。

家長應當適時示弱。

有些家長一直任勞任怨、勤勤懇懇地為孩子服務,從不叫苦叫累,孩子已經習慣了家長的照顧,這樣他怎麼會理解父母呢?家長身體不舒服時,就告訴孩子:“媽媽腰疼,能幫媽媽擦地嗎?”“媽媽累了,可以給媽媽倒杯水嗎?”孩子通常是不會拒絕的。家長的示弱,正好給孩子提供了表現自己的機會;同時也給了孩子愛父母的機會;能讓孩子明白自己有照顧父母的責任。教育其實就是注重生活中每個細節,而不單單是麵對麵的說教。

讓孩子做家務時,父母應該讓孩子了解怎樣做和為什麼這樣做。

比如,孩子洗抹布時,告訴他不要把水灑得滿地都是,以免摔倒;孩子抹桌子,應該教他先挽起袖子,以免弄濕衣服;抹時應該順一個方向抹,而且整個桌麵都要抹到;抹好後要把抹布洗幹淨掛好。這樣一邊示範一邊講解,能讓孩子看清聽懂,他才能學著做,並且逐步地掌握這些技能。

父母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不能僅限於口頭,還應該通過勞動實踐來進行,多給孩子提供一些勞動的機會。

如果大人在平常沒讓孩子參加具體的勞動,那麼,孩子是不太可能喜歡勞動的。其實孩子的模仿能力都很強,然而卻被許多家長給剝奪了。比如,當他看到媽媽洗衣服時,他也要求洗;看到爸爸在修電器,他也要試試。父母遇到這種情況,一定不要拒絕孩子,這時候正是教育引導的好機會。給予孩子適當的肯定,既能保護孩子的勞動熱情、培養他的創造能力,而且還能養成孩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寄語孩子

孩子,你要知道爸爸媽媽讓你分擔一些家務勞動,並不是我們不願意做,而是希望你能通過做家務,建立自我價值感、自信心,最重要的是希望你能獨立,能親自處理事情。如果你能從小做家務,就會懂得做好一件工作是多麼有價值,每完成一項工作是多麼令人高興。所以為了你的健康成長,孩子,請加入到家務活中來吧!

父母要多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

爾嵐今年10歲,在大約一個月以前,爾嵐和班級裏的海安的關係打得十分火熱。海安膽子很大,放了學告訴父母一聲就和爾嵐來家裏一起做作業,一直做到很晚,她才會回家去。

一開始,爾嵐的父母很奇怪,懷疑是不是海安自作主張這樣做的,因為爾嵐的父母從不允許女兒這樣做。可海安告訴說,這是父母同意的。爾嵐的媽媽親耳聽到海安給父母打電話告訴她們到哪寫作業了。她父母與爾嵐媽媽的態度不一樣,而是對她說,行,你在幾點幾點要準時回家。要知道海安家離爾嵐家有10分鍾的路程,而且要過幾個路口,車多,非常不安全。

更讓爾嵐媽媽驚奇的是,海安晚上吃完飯,會自己來找爾嵐玩兒,一直玩兒到9點多才回去,還是自己回去。爾嵐隻能在院子裏玩,如果要是步行去離家比較遠的同學家玩兒,她的媽媽是不會放心的,可是海安父母的做法卻給了她很大觸動。自從爾嵐和海安關係親密起來以後,就和媽媽爭取也自由支配時間的權利,同時還要求獨自去同學家玩兒。

有一天晚上,媽媽答應讓爾嵐自己去廣場找同學玩。父母規定讓她8點半必須回來。結果孩子竟然也做到了。媽媽問爾嵐都做了什麼,她高興地說:“玩唄!”

其實,媽媽知道早就應該給爾嵐一些自由支配的時間,那樣她獲得的樂趣或許要比領著她所體驗到的多得多!

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是每個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需求。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需要父母視線外的,由他自己開拓出來的,純屬於他自己的自然空間和心理空間,這種空間的擴大也是孩子自我的擴大。因此,保證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很重要。要讓他做自己的事,並確保這種獨立空間的存在與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