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讓孩子獨自去麵對,父母隻要在一旁默默地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幫助。因為隻有自立才能讓孩子早日麵對這個世界,才能讓他們的才華得以施展。
不要做孩子的“保姆”,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午睡起床,小朋友們都忙著穿衣服、穿鞋子,隻有水兒仍然眯著眼睛躺在床上。盡管她的好朋友在旁邊催她,老師也不斷地鼓勵她趕快起來,但是水兒還是沒有要起床的意思。小朋友們都梳洗完,要吃水果了,水兒還沒穿好衣服,一個人坐在床上,看著其他的小朋友。這時,老師走到水兒的床邊,給水兒講了一個小蝸牛因為動作慢總是誤事的故事,然後問水兒:“水兒,你喜歡這動作非常慢的小蝸牛嗎?”水兒不假思索地說:“我才不想做那隻動作慢的小蝸牛,但我不會自己穿衣服,在家都是媽媽幫我穿好衣服,老師你幫我,可以嗎?”為了節省時間,老師非常無奈地幫水兒穿好了衣服和褲子,水兒才蹦蹦跳跳地跑出了宿舍。
2個小時後,水兒又找到了老師,對老師說:“老師,我想小便。”老師說:“現在水兒長大了,可以自己脫褲子,也可以自己上廁所了,對嗎?”可是水兒好像把老師的話當成耳邊風,一直站在那裏,就這樣等著老師能幫她脫褲子。老師幾次鼓勵都無效,隻好幫著水兒脫褲子。就這樣,水兒總是用相同的辦法獲得老師的幫助。其實,水兒已經6歲了,可愛、聰明,完全有能力做到這些事情。老師覺得這樣下去就會助長孩子的依賴性,為了讓水兒不再那麼依賴別人,老師這次決定硬下心來不去幫她。但是讓老師意想不到的是,水兒依然沒自己動手,而是直接尿在了褲子上。事後水兒的奶奶專程去幼兒園跟老師說:“老師,請你幫水兒脫褲子吧。她穿得太多了,自己脫不掉。”當老師看到家長對孩子溺愛得似乎已經無可救藥了,也不知道該如何教育水兒。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比較優越,幾乎個個都是家裏的“小公主”“小皇帝”。他們受盡了長輩的無限寵愛,每天都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事事都由長輩代替,從而造成這些孩子任性、依賴性強、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
6歲的水兒,其實完全能生活自理。但是,家長總覺得,隻有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才是愛孩子、善待孩子的表現,以致於過分溺愛孩子,甘願為孩子做出犧牲,並無條件地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這才使孩子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什麼事都得聽他的,聽不得別人的建議和批評的性格。父母溺愛孩子,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導致孩子什麼都不會做,時時刻刻都等別人的幫助,事事總要依賴別人來完成。如果家長不及時地糾正這些問題,會造成孩子在將來甚至成年以後依然存在適應能力差、獨立性差、意誌力薄弱等情況,對孩子的一生發展都產生不良影響。
因此,家長對生活在優越環境的孩子要做到,該放手時就放手,多給孩子時間和空間去表現自己、展示自己、提高自己,而不是事事包辦、百般寵愛。
播下種子,打造精彩未來
那麼,作為家長該怎樣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
先了解哪些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
家長可以從孩子的年齡來考慮,比較小的孩子可以從自己吃飯、洗手、漱口、擦嘴、擦鼻涕、自己上廁所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逐漸讓孩子自己學著穿衣服、扣紐扣、脫衣服並能疊放整齊,讓孩子學著穿脫鞋襪、係鞋帶;再以後年齡稍大的孩子還可以讓他學著自己收拾、整理房間,保管好自己的東西。比如,把桌椅擦幹淨、收拾玩具、疊被子、整理圖書,洗自己的襪子和手帕等。
在了解哪些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後,就應該培養孩子樹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了。
一般來講,孩子都有“我自己做”的欲望,關鍵是看家長怎樣去引導。比如,當孩子把左右鞋子穿反時你是怎樣對待的呢?是說他“你真笨!”還是幹脆代替呢?要知道,這樣做的結果,恰恰是扼殺了孩子的主動精神,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欲望徹底毀滅在了萌芽狀態。如果家長在這時給予孩子適當的鼓勵:“寶寶會穿鞋了真不錯,不過要仔細看看,你穿得對不對?”等孩子自己發現鞋穿反了,再鼓勵他重新穿一遍。那麼,孩子的自信自然而然就能增強了。
由於孩子年齡小、動作發展還不協調,因此生活中有些看起來容易的事,對於孩子來說卻並不那麼好做。
家長要適時地教孩子一些自理能力的技能技巧,並且要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地逐漸提高要求,以適應孩子的發展需要。如教孩子穿衣服,可以先教會孩子套頭的衣服怎麼穿,再教怎麼扣紐扣,最後再教對襟衣服怎麼穿。在孩子學的過程中,家長還可以用一些趣味十足的故事、兒歌來增加學習的情趣。在孩子學習扣紐扣時,可以讓孩子先把下擺對齊,然後自下而上。邊扣邊說:“大哥回家了,二哥回家了,三哥也回家了,小弟弟回家了,大門關上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學會了扣紐扣,而且還體驗到了自己做事情的樂趣。
寄語孩子
孩子,你是一個聰明伶俐、活潑可愛的小朋友。去年一年,你變得特別懂事了,能自己吃飯,自己疊被子,而且還能主動幫助媽媽做力所能及的事。就要上小學了,媽媽希望你繼續努力,爭取更大的進步。
不要誤讀孩子的善意
今年4歲的南蕾是一個外向、活潑、非常懂事的女孩。有一天,家裏來了客人,南蕾開心極了,一會兒讓叔叔抱著轉個圈,一會兒又跟阿姨熱情地聊天。南蕾的媽媽在廚房裏忙著準備午飯,有很多好吃的。南蕾看著媽媽忙得不可開交,於是往廚房裏湊了湊,媽媽急忙對她說:“小搗蛋,媽媽現在非常忙。快,去一邊玩吧!”南蕾隻能灰溜溜地走出廚房。又過了一會兒,南蕾好像突然想起了什麼,又跑到廚房,拿起青菜就準備幫媽媽擇。媽媽似乎有點生氣,大聲地說道:“南蕾,不是讓你出去玩嗎?怎麼又來這兒搗亂了?”南蕾被媽媽的大聲訓斥嚇了一跳,便委屈地說:“媽媽,我不是在搗亂,我是想幫你擇菜。”看到女兒很委屈的樣子,媽媽非常心疼,也意識到自己錯了,於是高興地接受了女兒的幫助。從此以後,媽媽都很願意接受南蕾的幫助,比如,媽媽在做幹煸豆角時,就會讓南蕾幫忙擇豆角,而南蕾也會模仿媽媽的樣子把豆角擇得幹幹淨淨。
在上述這個案例中,剛開始南蕾隻顧自己開心,享受與叔叔、阿姨玩耍的樂趣,還顧不上忙碌的媽媽。後來懂事的南蕾意識到了媽媽非常忙,就進入廚房想幫媽媽幹活。但是媽媽剛開始時並沒有理解南蕾的好意,拒絕了南蕾,把南蕾的好心當成了搗亂,一直到南蕾委屈地說出自己的本意,媽媽才恍然醒悟。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長往往在不自覺中誤解了孩子善意的行為,經常用陳舊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總認為有很多事都不是孩子能力範圍內的。當孩子試圖做些事時,就阻止了他主動做事的舉動,甚至是訓斥孩子,這樣會極大地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這是家長不信任孩子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是一種失敗的教育方式。這樣會讓孩子覺得他得不到家長的認同,很容易產生挫敗感,以後在做事情時也容易產生不被認同感。
總之,家長的這種誤解會造成孩子不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從而限製了孩子自我表現能力的發展。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失去鍛煉的機會,而且還可能形成不良的親子關係,最終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播下種子,打造精彩未來
家長該如何不錯解孩子的善意呢?
鼓勵孩子善意的行為。
當孩子表現良好時,家長要給予鼓勵和表揚,比如,南蕾的媽媽可以在和客人一起進餐時,特意指出孩子幫忙擇菜,這頓飯菜有孩子的很大功勞。並在平時和孩子聊天時,再次強化孩子這次好的表現,鼓勵他再接再厲,而不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