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好學讓孩子擁有一生享用不盡的“精神食糧”(2)(2 / 3)

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確立學習目標。

家長在幫孩子製訂計劃之前,一定要做到對孩子有全麵了解,包括孩子實際的學習能力和基礎水平,學習計劃必須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製訂時不能盲目進行,應該在全麵了解的基礎上再具體實施。

依據目標由易到難製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

可以先給孩子提供一些適合他的練習。比如,先從最容易的課本上的應用題例題開始做,每天不用多做,隻是在做完家庭作業後,再做兩道例題就可以了。在做題的過程中要規定孩子先把題目大聲讀幾遍,在確定自己完全明白題意後,才能開始提筆做。當孩子把課本例題都做會做熟練以後,再按照相同的方法做課後小練習。這樣堅持下來,孩子就會突破自己的障礙,對學習產生興趣。

注意學習計劃的靈活性。

孩子的實際情況以及學校的學習任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學習計劃應該從這些變化的因素出發,及時作出調整,適應實際情況。同時,家長還要注意孩子在製訂計劃後的學習效果,如果有明顯的進步,那就繼續按照計劃進行,反之,必須做出合理的調整。

在孩子計劃初訂時期,有可能會出現沒有依照計劃實施的情況。這時家長不要過度責備孩子,讓他們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任何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計劃的指導,必須幫助孩子製訂一個學習計劃,逐漸培養起孩子獨立學習的能力。

寄語孩子

孩子,成功就在你的抬頭之處,隻要踏上規劃的台階,那片看得見的光輝肯定就會屬於你。雖說學海無涯,但隻要你不迷失方向,按照“規劃”的指南針前行,孩子,你注定能看到那最瑰麗的風景——海上日出。因為這是你應該且必須得到的禮物。

生活處處有學問——觀察力的培養

今天燁磊吃完晚飯後,去房間寫作業,突然一陣香氣飄進屋裏來,他感到很驚奇,於是就走出去一看:呀!原來是媽媽正在打開一大箱橘子。大冬天的,怎麼還會有這麼新鮮的橘子呢?

燁磊好奇地問媽媽:“怎麼冬天還有這麼鮮香的橘子呢!它不是秋天成熟的嗎?怎麼香氣還這麼濃呢?”媽媽笑著說:“傻孩子,你看看除了橘子,還看到了什麼?”“有鬆針嘛!”燁磊爽快地回答到。“孩子,你知道為什麼我要放一層鬆針然後再放一層橘子,這樣反反複複地裝滿一箱嗎?”燁磊睜大眼睛看著媽媽,搖了搖頭。媽媽哈哈大笑起來,告訴燁磊這是為了保鮮。他不解地問媽媽:“怎麼不用保鮮劑呢?”媽媽說:“雖然保鮮劑效果很好,但是大多數保鮮劑都對身體會造成一定傷害,用鬆針不僅能起保鮮作用而且還非常環保,不會傷害身體。”燁磊又好奇地問媽媽:“鬆針為什麼能給橘子保鮮呢?”媽媽告訴他:“鬆針水分蒸發比較緩慢,而且不容易爛掉,可以提供保存環境的濕度,進而延緩橘子的腐爛,保持新鮮。”

燁磊這才恍然大悟,心想:原來生活中還藏著這麼多的知識,看來我以後一定要處處留心觀察身邊的每一件小事,說不定就能增長學問。

觀察是人獲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大部分信息是通過人的眼睛獲取的。從事任何活動都離不開觀察,學習也是這樣。比如所學的許多化學、物理的概念和定律,都是從客觀事物中、具體的生活中概括出來的。如果通過觀察,對這些具體形象、具體的現象產生一些感性認識,那麼理解起來就非常容易,記憶起來也就牢固得多了。一旦忘記了,也會再由那些具體形象聯想、推斷出來。

事實上,在學習過程中,要經常利用觀察來進行學習,除了在課堂上觀察老師演示的實物、圖形、模型、表格等教具,還要親自做實驗。同時,在學習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對客觀事物的細致觀察去發現問題,並且利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從而使知識進一步深化。

播下種子,打造精彩未來

那麼,作為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呢?

教孩子明確觀察目的。

既然觀察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的行為,那麼,要想觀察到某種現象,首先應該明確目的。這樣孩子才能根據自己的目的進行有的放矢的、細致的觀察。比如,在上物理、化學和生物等課的實驗課時,孩子要根據老師的要求和教材的要求,確定觀察的目的,課前預習上課內容,課上認真聽講。這樣,才能使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觀察的對象上,爭取得到好的觀察效果。家長要教孩子善於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一些奇異的現象,然後製訂出觀察的計劃。“處處留心皆學問”,隻要善於觀察,總會發現值得觀察的東西。

培養孩子濃厚的觀察興趣。

隻有對某一事物產生興趣,才能使孩子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去觀察、去探究。

觀察過程中要多種感官綜合運用。

人感覺外界世界的主要途徑有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觀察中,綜合運用這些感覺方式,可以提高大腦的興奮度,從而提高觀察的全麵性和準確性。

教孩子注意“思考”和“觀察”相結合。

隻有在觀察過程中,一邊觀察一邊思考,才可以加深對事物的印象,便於記憶和理解。如果隻是觀察而不思考,事物就像過眼煙雲,轉瞬即逝,在頭腦中一點印象也不會留下。

要讓孩子養成“觀察”和“思考”相結合的好習慣,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觀察實踐中,在意識支配下,自覺地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可以讓孩子對觀察對象多問幾個“為什麼”,這樣就會使他集中注意力,多想多思。這種“觀察”和“思考”相結合的實踐,隻要能持之以恒,就可以轉化為一種習慣。

讓孩子堅持寫觀察記錄和觀察日記。

不同的觀察需要作不同形式的記錄。嚴密的觀察記錄包括三部分:在觀察前要擬定觀察計劃;觀察中作好即時記錄;在觀察後要作好回顧性記錄,並且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最常見的“觀察日記”就是,把一天中觀察到的主要現象和事件如實地記錄下來。久而久之,孩子就能開闊視野,積累豐富的知識。這往往更有利於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提高孩子的觀察力。

寄語孩子

學問,像一個無底的深淵;學問,像一片浩瀚的大海;學問,又像一本永遠讀不完的大書。這就是學問的特點。古人雲:“學無止境。”其實,學問,不僅僅在書本上,也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孔子曾說:“我沒有什麼學問,隻不過是處處留心,事事留意,默默地觀察和學習,別人的對我有用的話,我都隨時記錄下來,我求學問就是這樣,永不厭倦。”“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的學問就是這樣來的,他就是處處留心,事事留意,處處有學問。

所以,隻要你細細想來,學問就是這樣來的。書上的理論知識,也是別人的經驗和總結。所以,要想有學問就必須留心生活,去觀察生活,從中汲取知識。

以身作則,好學是父母感化出來的

淩晗是班裏的學習委員,非常愛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在班裏,她上課從沒打過瞌睡,也從沒有出現過一些對學習毫不在乎的情況。可是,最近上課她老是委靡不振的樣子,做作業也不像以前用心了,成績大幅度下滑,跟以前有很大的區別。

老師十分納悶:以前那個勤奮好學的淩晗怎麼變了呢?經調查後,老師才發現這變化與她在家受到的不良影響有關。

淩晗的爸爸媽媽一直以來對她都嚴格要求,下班後還經常要監督她學習,並且在學習時會安靜或者看報紙。可是最近淩晗的爸爸媽媽都迷上了打麻將,而且經常邀請朋友來家裏打。

自從父母有了這個愛好,他們對淩晗的學習毫不過問,不僅自己不讀書看報,而且還影響了淩晗的學習,因為他們打麻將時常常讓淩晗去給他們買東西吃。時間長了,淩晗也無心學習了。她看到父母都很愛玩,又沒人管,索性在自己屋裏也玩起了遊戲。這樣一來,第二天上課就沒精神,學習成績自然而然就下降了。

父母的言行往往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對象。父母的思想和行為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言行,甚至是生活中的細節,都會給孩子的心裏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孩子一生的財富,而習慣的養成與父母平時的表現有著很大聯係,所以父母本身應該做到勤奮好學,用實際行動來影響和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