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好學讓孩子擁有一生享用不盡的“精神食糧”(2)(1 / 3)

播下種子,打造精彩未來

孩子善於思考的習慣從小就要培養。家長不要什麼事情都替孩子想好了,有些事情或問題還需要他自己去解決,因為隻有養成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他才不會依賴別人。那麼如何養成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呢?

父母要允許孩子標新立異。

孩子一旦有新奇的想法,父母不要輕易否定他,要允許孩子標新立異,因為標新立異是培養孩子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有一個推理故事:在江上有一座東西橫跨江麵的橋,人通過要5分鍾。橋中間有個亭子,裏麵有個看守者,他每隔3分鍾出來一次,見到有人通過,就會讓他回去,不準他過橋。有一個聰明的人就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他從東向西過橋,走了兩分半鍾他就轉過臉來向東走,當看守者出來時,他就能掉過頭來過橋了。如果不破除常規,是過不了橋的。當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換個考慮問題的思路或角度,經過合理的分析、整理和歸納,想一個新穎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對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非常有幫助。

父母不要直接告訴孩子問題的答案。

孩子由於年齡小,在遇到疑難問題時,總希望能得到父母的幫助,想直接獲得答案。這時父母最好不要助長孩子的這種習慣,否則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一種依賴心理,不願意自己動腦思考,這樣也就難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了,這對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與思考能力毫無好處。

通常聰明的父母在麵對孩子的問題時,並不是告訴他正確答案,而教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孩子從中能學會自己思考。比如,家裏的電視突然沒影像或聲音時,爸爸就可以讓孩子自己去找問題,看一看是不是電源的問題,還是電視機自身的問題。孩子通過尋找答案的過程,鍛煉了思考能力,積累了經驗,當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時,孩子會充滿成就感。如果孩子自己無法解決問題,父母也可以示範,通過反複思考、查閱資料等方法,讓孩子學習思考的方法,這對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很有益處。

父母要主動提出問題和孩子一起討論。

問題是思考的起點,在孩子小時候,腦子裏會有許許多多問題。當孩子向父母提出問題時,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討論,並耐心地給他解釋,積極地幫孩子解決問題。這樣孩子就會提出更多的問題。父母也可以經常給孩子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的大腦時常處於活躍狀態,以通過這種方式來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父母要讓孩子學會主動去思考,可以從給孩子提出問題著手,父母的問題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孩子也會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不斷地思考。

當孩子思考問題時,父母可以提出一些開放性的題目,比如茶杯都有什麼不同用途等,也可以問孩子如何解決突發事件,如“你在大街上走丟了該怎麼辦?”等類似問題引導孩子思考。父母用這樣的方法,能使孩子從全麵、新穎的角度思考,讓他敢於突破常規,提出自己的見解。

父母可以和孩子玩一些益智類遊戲。

生活是教育孩子的最好課堂。孩子都喜歡遊戲,如果父母能在遊戲中注入一些益智因素,就能促進孩子思維力的發展。父母經常和孩子玩一些益智遊戲,既能溝通親子感情,又可以促進孩子思考能力的發展。比如父母利用節假日的時候,舉行一些智力競賽之類的遊戲,可以邀請孩子的一些朋友一起參加,以激發孩子的興趣,並培養孩子的推理及想象能力。在遊戲中,父母要引導孩子學會思考,運用比較、推理、概括的方法,來促進他思維的發展。鼓勵孩子多動口、多動手,全麵訓練孩子的思維。

父母可以給孩子講一些益智故事。

益智類故事和資料很多,真人真事或寓言故事都可以。通過給孩子講故事,再互相討論一些感興趣的話題,對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大有裨益。有這樣一個故事:一隻小貓咬住了一條小魚,小魚媽媽就懇求小貓把自己的孩子放了。小貓說:“你猜我會吃了你的孩子嗎?如果你答對了,我就放了它。”小魚的媽媽想了一會兒,說:“你會吃掉我的孩子。”小貓高興地說:“如果我不把孩子還給你,你就說錯了,所以我現在要把小魚吃掉。”小魚的媽媽立即說:“如果你吃掉我的孩子,就說明我猜對了。你就應該信守承諾把孩子還給我。”小貓被小魚媽媽的話弄迷糊了,隻好鬆了口,小魚的媽媽就帶著小魚離開了。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從故事中看出小魚媽媽的聰明:她利用小貓和小魚思考前提的不同,抓住小貓邏輯思考上的一些漏洞,救出了自己的孩子。這樣的故事很能鍛煉孩子的邏輯推理能力。

父母要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

父母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孩子隻有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才會有活躍的思維,才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壓抑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不容易有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思想會受到父母的左右,隻會盲目附和父母的意見,這樣會影響孩子思考能力的發展。父母應鼓勵孩子有自己的見解,在孩子發表意見時,即使是錯誤的,也要讓孩子說完,然後再給予適當的指導。對於孩子的正確意見,父母應該積極肯定和表揚,增加孩子主動表達的自信心。即使孩子說得沒有道理,也不要批評。所以平時父母要鼓勵孩子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孩子能調動自己的思維能力,並用恰當的方法把自己的意見告訴別人,這就是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體現,因為他會對自己的問題和表達方法進行縝密的思考。

寄語孩子

培根曾說過:“見思想如見其人,見知識如見其思想。”可見,思想反映了一個人的素質。善於思考的習慣是成功者必備的素質。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牛頓想的是:蘋果為什麼會掉下來,為什麼不會飛到天上?一件很普通的事,他卻發現了地心引力。有誰沒見過果子從樹上掉下呢?牛頓見到了能發現問題,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同時也給人類的發展帶來巨大的貢獻,原因是他養成了勤於思考的好習慣。所以,孩子,你不必獲得萬人矚目的成果,隻希望你能學習牛頓善於思考。

學習計劃是通往成功的台階

越彬今年12歲了,他活潑好動,精力總是很旺盛,學習勁頭也比較足,可成績就是不能讓家長和老師滿意。到底是為什麼呢?越彬的爸媽非常著急。

越彬的學習時間非常隨意,想起來就學會兒,高興了就和朋友們出去玩。

有一天放學後,越彬沒有立刻回家,而是和班裏的幾個同學一起在學校操場上踢球。天黑了,這些滿頭大汗的孩子才結束戰場上的拚殺。回家後,越彬草草吃了飯,然後開始洗漱。當時越彬的爸媽也沒有在意,他們還一直叮囑孩子慢點,別著急。其實,踢了很長時間的球後,越彬有些累了,就想馬上休息。上床躺了會,突然想起今天的家庭作業還沒有完成呢,於是就趕緊爬起來,打開燈匆匆忙忙寫起來。爸媽看到孩子房間的燈還亮著,想到孩子在刻苦學習感到非常欣慰。可是他們不知道,孩子在回家前都幹了些什麼。

其實,越彬一直是這種學習狀態,他從來沒有好好計劃過。

階段測驗的成績很快就出來,越彬的爸媽對孩子的成績感到吃驚,本來感覺學習挺認真的孩子,成績怎麼這樣糟糕呢?

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們才發現,孩子的學習太隨意了,根本沒有一個目標和計劃。這樣長此下去肯定是不行的,於是爸媽就開始製訂教育孩子的計劃,第一步就是幫助孩子製訂自己的學習計劃。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越彬的成績終於有了起色。

故事中的越彬按理說能考到一個比較理想的成績,可就是因為他沒有製訂自己的學習計劃,導致自己的成績變得很糟糕。對於孩子來說,做事有計劃非常重要,它可以幫助孩子有條不紊地處理應該處理的事情,而不會變得手忙腳亂。做事沒有條理的人,他將無法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也無法很好地進行學習。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做事沒計劃的孩子將會比其他人走得更加辛苦。

播下種子,打造精彩未來

有些父母非常注重孩子的學習,但是卻沒有真正了解孩子實際的學習情況,隻是看別的家長給孩子訂了什麼資料,他就也回家給自己孩子做。孩子若不願意做,結果不是半途而廢,就是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所以,了解並掌握孩子的實際情況,針對孩子的強項弱項,製訂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是掌握學習計劃性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