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好學讓孩子擁有一生享用不盡的“精神食糧”(1)(1 / 3)

好學會讓孩子隨時、隨地發現新事物,吸納新知識。在不斷充實中,孩子的“立世”資本就會越來越豐厚,而好學更能讓孩子每天都享受新鮮的“精神食糧”。

讓孩子發現學習的樂趣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非常喜歡物理學,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於熱、電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暑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去郊外旅遊。聰明好學的焦耳即使在玩耍的時候,也不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

他先找來一匹瘸腿的馬,讓他的哥哥牽著,自己悄悄地躲在後麵,用伏達電池把電流通到馬身上,他想試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會有什麼反應。結果,焦耳想看到的反應立刻出現了,馬受到電擊後狂跳起來,差一點用蹄子踢傷哥哥。

雖然已經出現了一些危險,但是這些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焦耳的情緒。他和哥哥又劃著船來到了一個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裏試一試回聲到底有多大。於是,他們在火槍裏塞滿了火藥,然後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裏噴出了一條長長的火苗,頓時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他的哥哥嚇得掉進湖裏。

這時,天空烏雲密布,電閃雷鳴。正想上岸避雨的焦耳發現,在每次閃電過後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焦耳顧不上躲雨,就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他用懷表認真地記錄下每次閃電與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

開學後,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全都告訴了老師,並且向老師請教了許多問題。

老師看著勤學好問的焦耳溫柔地笑了,並給他耐心地講解:“其實,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先看見閃電然後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和雷鳴是同時發生的。”

焦耳聽了老師的講解後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就更加入迷。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的觀察計算,焦耳終於發現了熱功當量與能量守恒定律,成了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孩子的學習樂趣,往往會影響他對各種事物的態度,特別是對學習的態度,進而影響著孩子對學習方向的選擇和日後的長遠發展。孩子一旦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這種樂趣就會推動他主動、自覺去學習。一般來講,孩子對某一學科產生的興趣大小和這一學科的成績成正比。往往孩子學習的樂趣越大,那麼他就會越努力去學習,成績也就會越好,孩子的信心也就會越大,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

學習的樂趣是孩子獨立學習的內在動力,但是這種樂趣需要家長盡早並且有效的培養和激發,二者相配合,才能讓孩子感到學習的快樂。

播下種子,打造精彩未來

現在有很多家長都會問:孩子不學習怎麼辦?孩子不願學習怎麼辦?孩子不想學習怎麼辦?孩子不好好學習怎麼辦?那麼,家長該怎樣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呢?

家長要經常和孩子分享學習的快樂。

當父母著迷於一門藝術、一場比賽、一項科技成果乃至是一盤拿手菜時,都不要忘記與孩子一起分享你的喜悅。如果父母剛剛讀了一篇好文章而感到非常興奮,這時也應該把自己的興奮感受告訴孩子,讓孩子知道到底是什麼讓大人們如此高興。雖然孩子年紀還小,還不能充分地領悟到其中的奧妙,但是這樣做也足以讓他感受到大人的學習熱情。同時這樣做還能向孩子傳達一種信息:大人們也喜歡學習,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家長應當給孩子提供一個濃鬱的學習氛圍。

有些家長害怕影響孩子的學習,幾乎把所有的課外書都束之高閣,隻讓孩子接觸課本和一些學習資料。其實,這種做法不僅會縮小孩子的知識麵,而且也會造成孩子對學習興趣的喪失。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證明:如果孩子到哪兒都能接觸到書籍,那麼他的閱讀興趣就很容易被激發。所以,在孩子身邊放置不同種類的書籍、雜誌、報紙、辭典等,也是一種讓孩子愛上學習的好方法。最好,家長能專門固定一個看書或者探討的時間,讓閱讀成為一種家庭生活的習慣,並且讓孩子從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自身特點,經常提出一些孩子感興趣的問題。

自然界蘊藏著無限的奧秘,而人類從小就有探索奧秘的好奇心。所以,小孩子非常喜歡問“為什麼”。很多家長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往往缺乏耐心,隻是簡單、粗略地回答一下,有些家長甚至還會批評、責罵孩子。這樣會深深地打擊孩子的探索興趣。因此,家長在麵對孩子的問題時,必須要耐心地回答,並且還要針對不同的情境經常地提出一些不同的問題,來啟發孩子思考。這樣久而久之就能激發他們的探索興趣。

父母要給孩子創設成功體驗,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很多孩子之所以缺乏學習的興趣,是因為他們在學校還沒有成功體驗。人智力的發育有早有晚,有快有慢。一些在智力上發育比較緩慢的孩子,在學校很難出類拔萃,在同齡孩子當中也難免顯得“雞立鶴群”,學習興趣當然是無法喚醒。因此,父母應該盡量在家中給孩子多創造一些成功的體驗,讓他看到自己的潛能,看到自身的優點。

父母盡量少用獎賞作誘餌。

有的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往往用獎賞作為誘餌,經常答應孩子在取得什麼成績時就會給予什麼樣的獎勵。其實,以物品或者金錢作為刺激,隻能削減孩子主動學習的興趣,使孩子把學習當成一個任務,而不是一件充滿驚喜和樂趣的活動。實際上,隻有當孩子對一門學問能由衷地感興趣時,他才會學得又快又好並且又開心。

寄語孩子

美國有一位教育家格倫·多曼曾說:“學習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偉大的遊戲。所有的孩子生來就這樣認為,並且將繼續這樣認為,直到我們使他們相信學習是非常艱難和討厭的工作。有一些孩子則從來沒有真正遇到這個麻煩,並且終其一生,他們都相信學習是唯一值得玩的有趣的遊戲。我們給這樣的人起一個名字,叫‘天才’。”孩子,你要知道,並不是父母在強迫你們學習,而是學習的確是一種很值得玩的遊戲,不妨你也試試。

幫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沛涵今年5歲了,是一個非常聽話的孩子,長輩都十分喜歡她。在沛涵還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天天給她講故事。沛涵現在還是喜歡聽媽媽從書上看來的故事。想著孩子已經大了,也能認識許多字了,媽媽就想讓孩子自己讀書,這樣也有利於孩子以後的發展。

於是,媽媽就去書店給沛涵買回來了好多畫冊和文字較少的圖書,然而沛涵卻將它們全都拒之門外。媽媽說:“媽媽講的故事都在這些書上呢,你自己看會更有意思。”

不管媽媽怎麼勸說,沛涵就是不自己去看,還把書給爸爸或媽媽,讓他們讀給自己聽。媽媽開始著急了,怎樣才能吸引孩子自己去讀呢?自己總不能當孩子的“助手”吧!

後來,媽媽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有一天,媽媽找出一個非常有趣的小故事來讀給沛涵聽,一講到關鍵的部分,媽媽就會突然停住了,沛涵著急了。可是,媽媽就是不講了,讓她自己看下去。剛開始時,沛涵還有些不情願,但是又想看完這個小故事,就隻能接受媽媽的提議自己去看書。

經過多次的“強迫”訓練,沛涵終於能自己拿著書去看了,媽媽的目的也達到了。

故事中的媽媽針對沛涵不喜歡讀書的問題,采取了一定技巧。這位媽媽的做法無疑是可取的。從沛涵最終喜歡上讀書來看,就證實了這一點。但是,有一點家長還應該注意,家長采取任何方法的前提都是孩子對這件事有濃厚的興趣,否則,孩子會產生一種抵觸心理,與家長的初衷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