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謹不是宣揚完美主義,而是力求使事情能達到預定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漏洞百出,而是運作正常、考慮周全,並能經受起考驗。任何事情,隻有嚴謹對待和處理,才可能成功。
播下種子,打造精彩未來
很多孩子忙忙亂亂,做事毛手毛腳,丟三落四,慌慌張張,上學總是忘帶學習用具,做作業馬虎。對此,家長應該提起足夠的重視。麵對孩子的粗心,家長要拿出更多的耐心和寬容,慢慢想辦法,千萬不要瞎指揮、亂批評,更不可以期望一蹴而就。孩子細心的好習慣是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養成的。那麼如何改掉孩子馬虎的習慣呢?
充分利用孩子的性格還沒完全定型時,進行教育。
有這樣幾句話說得比較有道理:“態度決定行為,行為形成習慣,習慣鑄就性格,性格造就人生。”任何習慣都有可能形成人的性格,隻要有充足的時間。習慣和態度大多是在長時間中反複重複一種行為後形成的,形成一種習慣後再繼續延續下去的話,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觀念和性格。等形成了性格和觀念後,再想改變就難了。如果孩子的習慣不好,就應該抓緊時間盡早形成一種好的習慣,不好的習慣自然就能改正過來了。孩子在家裏不認真地聽父母把話講完,在課堂上就很難認真聽老師講課,在家裏做事情就有頭無尾,做作業就很難認真。一般來說,小學生的可塑性比較強,隻要家長能嚴格要求,認真落實讓孩子做的事情,孩子容易接受。如果等到孩子進了中學後,壞習慣就很難改變了。
要充分利用孩子在家中的事情來進行教育,容易見效。
家長不可能整天跟著孩子到學校裏去管他聽課的事,但是卻完全可以利用家裏的事情來教育孩子。我們不可想象一個在家裏做事情馬馬虎虎、不能善始善終的孩子能在學校裏也認真作業;孩子大多的時間都與家長接觸,很多事情還是要依靠父母的支持和指導。那麼,家長就可以利用孩子在家庭中的事情,比如穿衣、吃飯、整理床鋪、打掃衛生,來訓練孩子做事仔細、認真的習慣;利用和孩子一起看電視,互相交流意見、討論問題的機會,訓練孩子集中精力思考問題、專心聽大人講話的習慣。這樣一直做下來,孩子就可能在不知不覺地中逐步養成好的習慣。
利用孩子現在學習任務不多的時候進行糾正。
小學生的作業量和難度還不高,而且家長也能輔導指導。最好利用這一點,從現在就要求孩子紮實認真,不符合要求的作業,就絕對不允許過關。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慢慢地體會到認真仔細做作業的好處,他們自己就會養成自覺的行為。
要持之以恒,嚴格要求落實。
這是最為重要的一點,也是一般的家長難做到的一條。為什麼有些孩子形成了這種不好的習慣,原因就是孩子喜歡玩耍。比如孩子急於要看電視時,他對做作業就會草草了事。家長沒及時糾正和懲罰,就間接地遷就了孩子。如果使他需要玩耍的心理不斷地得到滿足,那麼孩子就會形成這種急躁不認真的態度和習慣。有時,家長也不是不管,隻是高興時就不管,上火了就打一頓,問題照樣不能解決。既然家長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就應借機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方式方法,真正從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入手,嚴格落實,持之以恒。這樣,孩子就能改變這種馬虎的習慣。
寄語孩子
你是一個性格開朗的孩子,關心集體、工作負責、興趣廣泛,最讓爸媽開心的是,每次的看圖說話,你都有意想不到的妙語和精巧的構思。如果今後做每一件事再細致認真一些,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不要粗心、馬虎大意,相信你會是班級裏最棒的!
遠離輕狂,那不是年少的正解
進入初三下學期後,明傑感到自己心裏有一股躁氣呼呼地要往外冒,明顯的焦躁不安。特別是前不久的考試,自己在班級的排名竟然退後了十名。看到原來成績比自己差很多的幾位同學都衝到了自己前麵去了,明傑心裏很不服氣。
周末回家後媽媽又查看了他的考試成績,知道他退步後雖然沒有當麵責怪,但是看著明傑在飯桌上沉默不語,她還是流下了眼淚。明傑生長在單親家庭,在他還讀小學時,媽媽就和爸爸離婚了。媽媽獨自一人把他拉扯大,可以說明傑是媽媽的全部希望,而他能考取重點高中則是媽媽最大的心願。明傑告訴媽媽,他會加倍努力的。
回到學校後,明傑把考得最差的語文試卷連看了幾遍,主要是作文失分太多了。說實在的,明傑以前對課堂上語文老師講的知識根本沒興趣,喜歡自搞一套,如看一些文學雜誌或者作文寶典之類的,根本不管老師在講什麼。現在他認為要讓排名提前,關鍵是必須使作文得分大幅提升。
為此,明傑開始動腦筋想到了一條“捷徑”。他在作文寶典中挑選了議論文、記敘文等各種體裁的範文十篇,並利用早上和晚上反複地背誦,希望能牢牢記住,到考試時可以根據要求適當地改改頭去去尾,然後再加個好例子拿高分就應該十拿九穩。可讓明傑想不到的是,十篇範文記住了這篇又忘了那一篇,有時還會把幾篇中的段落搞混。
可能因為他背作文花的時間太多,現在又出了一個新的問題,明傑的優勢科目數學開始不斷地下滑了,在周二的數學隨堂測驗中十道題,明傑竟有兩道做錯,而且還有一題完全是空白。為此,數學老師專門找他談話,詢問他為什麼會下降這麼多?
現在晚自習時,明傑不再抱著作文書不放了,而是趕緊“挽救”數學……隨著中考的日子越來越近,他真不知道自己的複習備考還會出現什麼狀況。反正,最近他的睡眠質量變得越來越不好,除了入睡難,中途還老醒,影響了第二天的聽課效果。
明傑對自己學習成績的提高程度不滿,在中考來臨之際,對自己前途的迷惘,還有家長的期望所產生的壓力等眾多因素交織在一起而變得患得患失,產生一些不必要的擔憂等,這些都是一種浮躁心理在作怪。
浮躁是一種情緒性、衝動性、盲動性相交織的病態社會心理。它與腳踏實地、勤奮學習、勵精圖治、公平競爭相對立。浮躁會使人失去對自我的準確定位,讓人盲目行動、隨波逐流。
播下種子,打造精彩未來
國學大師陳寅恪曾在一次演講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心有浮躁,猶如草置風中,欲定不定。”他以此告誡學生在學習中不能浮躁,要集中精力,自定心神專注於功課,才能進步,取得成績。如果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有浮躁心理,學習不腳踏實地,就應該想辦法幫孩子克服。以下幾點建議或許會有所幫助:
教育孩子要立長誌。
作為父母,隻有幫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才能使孩子明確自己生活的目的及對崇高理想的追求,有著對學習和生活的高度責任感,這對預防孩子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十分有利。
父母在幫孩子樹立遠大理想時,應注意兩點:一是立誌要揚長避短。有些孩子立誌往往不考慮自身條件是否可行,而是憑心血來潮。這種立誌者多數是會受挫的。
父母應該告誡孩子,根據自己的特點來確立目標(最好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的特點),才會有成功的希望,千萬不要去追形式。二是立誌要專一。父母應該告訴孩子立誌不在於多,而在於“恒”的道理。防止孩子產生“常立誌而事未成”的不良效果。
重視孩子的行為習慣。
一是要求孩子做事情時,要先思考,後行動。父母應該引導孩子在做事前,經常問自己這樣一些問題:“為什麼做?希望得到什麼結果?最好怎樣來做?”並且要具體地回答,寫在紙上,這樣能使目的明確,言行、手段具體化。二是讓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終。不虛浮,不焦躁,踏踏實實做好每件事,一次做不成的事就一點一點地分開做,積沙成塔,積少成多,累積到最後就會達到目標。
要有針對性地“磨煉”。
父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進行針對性地“磨煉”孩子的浮躁心理。如指導孩子學習繪畫、彈琴、練習書法、下棋等,這些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耐心和韌性。
除此之外,還應指導孩子學會控製自己的浮躁情緒。如做事時,孩子可以用語言來進行自我暗示,“不要著急,急躁會把事情辦壞”“不要這山看著那山高,這樣會一事無成”等。隻要孩子能堅持不斷地進行心理上的練習,浮躁的毛病就會逐漸地改掉。
用榜樣來教育孩子。
身教重於言教。首先父母應該調適好自己的心理,改掉自身浮躁的毛病,從而為孩子樹立腳踏實地、勤奮努力的良好形象,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孩子。其次,鼓勵孩子。用榜樣,如科學家、革命前輩、勞動模範、發明家、文藝作品中的優秀人物來對照檢查自己,督促他改掉浮躁毛病,這樣才能培養出勤奮不息,具有堅忍不拔優良品質的孩子。
寄語孩子
諸葛亮有句名言:“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平和寧靜的心態往往來源於淡泊的心緒,而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責任意識來自於人生追求和正確的價值取向。遠離浮躁隻靠保持平靜心態是不可以的,必須具有“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的信念,才能不懈進取。孩子,你隻有把名利和享受看得淡一些,把理想與追求樹得高一些,才能遠離浮躁。
有計劃地支配自己的時間
涼風微微吹著。這是一個非常適合踢球的下午,小朋友們三三兩兩地來到操場上。子默也是其中一個,他開心地踢著足球。雖然剛開始,大家都興致不高,但他還是玩得不亦樂乎,可能因為好久沒踢球了吧!
不知不覺已經過了很長時間,比賽正在緊張時,子默看了一下手表,說:“呀!已經這麼晚了?到該回家學習的時間了……”
可是,比賽剛有點意思,子默有點猶豫不決。
“子默,接球!”天宇把球傳給子默。
“趕快接球啊!”
子默手足無措地用手接住了球,比賽立刻停了下來。
“搞什麼嘛!為什麼用手接球呢?”天宇氣呼呼地說著。
“我要回家了,今天就玩到這兒吧。”子默對夥伴們說。
大家都覺得十分掃興。
天宇一臉不高興地說:“剛有點感覺,為什麼不繼續玩?”
“你們玩吧!我要先回家了。”
“每次都這樣,正玩到興頭上,自己就突然走掉。”
天宇說得一點沒錯,不管跟朋友玩得多開心,隻要時間一到,子默二話不說就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