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種子,打造精彩未來
樂觀是一種性格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較有利的一麵,期待著更有利的結果。也許有些孩子天生就樂觀,有些孩子剛好相反。但心理學家發現樂觀思想是能培養的,即使孩子天生沒有具備樂觀的品質,也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來獲得。通常,幼兒期是心理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對孩子一生的成長與發展至關重要。家長應該重視孩子的樂觀主義教育,使孩子能獲得健康、全麵的發展。
父母首先必須有樂觀的思維方式。
關於樂觀,法國作家阿蘭在論述怎樣把快樂的智慧用在與煩惱做各種各樣鬥爭時說:“煩惱是我們患的一種精神上的近視症,應該向遠處看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這樣我們的腳步就會更加堅定,內心也就更加泰然。”比如,如果要出去玩時下雨了,就應該引導孩子說:“下雨了。”而不應該說:“該死的天,又下雨了。”因為這樣說並不能改變下雨的事實。當然,即使說“太好了,又下雨了。”也無法使雨發生任何改變,可是如果這種話被孩子聽到,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瞧,太好了,又下雨了!小鳥在歌唱,小草也在歌唱,它們都得到了雨的滋潤。”這樣就會把你的快樂傳遞給孩子,讓孩子無論麵對何種環境,都保持一種樂觀、愉悅的心情。
讓孩子避開消極情緒的影響。
父母也有七情六欲,有時也會愁苦不堪,也會傷心哭泣、也會發火。但是這種情緒要盡量避開孩子發泄。如果父母和子女同處在一種壓抑沉悶的氛圍中,不僅對健康無益,而且很難產生進取的激情及向上的力量。父母不應該隨意向孩子宣泄種種不滿和沮喪的情緒,更不可以隨意流露出茫然悲觀的態度。家庭成員都應注意培養情趣和幽默感。夫妻間也應當遇事商量,互敬互愛,不要輕易把矛盾暴露在孩子麵前。父母應該經常給予孩子積極的鼓勵和引導,做孩子的朋友,注意傾聽孩子的意見和要求,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講道理、談問題。在平等交流的氣氛中,讓孩子漸漸地懂得自己對家庭和社會所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父母絕對不能讓孩子的心靈過早地體驗到驚恐、憂傷、愁苦、冷漠等負麵情緒,而是有意識地讓他看到你的笑臉,這樣才有利於使孩子形成樂觀的心理。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樂觀和自信如同一對孿生兄弟,相影相隨。麵對困難,樂觀就像是一副盔甲,抵擋困難的進攻和侵蝕;麵對困難,自信就是一把鑰匙,首先打開心鎖勇敢地前進。作為家長應該認識到“我的孩子是有巨大潛能的”。對孩子的管理應該放手,讓他去對各種事情進行嚐試,而且還要經常對孩子說:“你去試試吧!”“孩子,你能行!”。幼兒心理有一個特點,他對自己的評價會以別人的評價為標準。如果他常聽到家長說:“你行!”他就自然會產生一種“我行”的感覺,就會對自己有信心。家長相信孩子,孩子就會更加相信自己。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會變得樂觀開朗。
培養孩子的多種興趣。
一個孩子可能因為錯過了他喜歡的動畫節目而整晚不高興;另一個孩子興趣比較廣泛,看不成動畫節目,他就會改為玩遊戲或看書,也同樣能自得其樂。雖然父母不可能提前知道孩子的興趣是什麼,但是卻可以提供各種各樣的活動機會讓孩子試一試。任何方麵的興趣都是可以培養的。家長應該經常引導孩子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兒,讓孩子不斷地體驗成功的喜悅。對於年齡大的孩子,更要如此。
寄語孩子
羅曼·羅蘭說過:“一個人的特色就是他存在的價值,不要勉強自己去學別人,而要發揮自己的特長。這樣不但自己覺得快樂,對社會人群也更容易有真正的貢獻。”他的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人要學會樂觀,你樂觀了,煩惱才會離你遠去;樂觀了,困難才會不攻自破。所以,做一個樂觀的人,你才會天天快樂。
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更自信
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曾在加州的一所小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新學期開始,校長對兩位年輕的教師說:“根據過去三四年來的教學表現來看,你們是本校最優秀的教師。為了獎勵你們,今年學校特意為你們挑選了一些最聰明的學生。這些學生的智商要比同齡的孩子高很多。”校長再三叮囑:教這些孩子,就要像平常一樣教他們,不要讓家長或者孩子知道他們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這兩位老師非常高興,更加努力地教學了。
一年後,這兩個班級的學生成績是全校中最好的,甚至要比其他班級學生的分數高出好幾倍。知道結果後,校長非常不好意思地告訴了這兩位老師真相:他們所教的這些學生的智商並不比其他班學生高。這兩位老師哪裏會想到事情是這樣的,隻能慶幸是自己教得好了。
隨後,這位校長又告訴他們另外一個真相:他們兩個並不是本校裏最好的老師,而是在老師中隨機抽的。正是因為學校對老師的期待,老師對學生的期待,才使老師和學生都產生動力。這個動力促使學生和老師共同努力學習,想盡辦法進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這種表現就是心理學上的“期待效應”。
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有潛質的,但是能否把潛質發揮出來,獲得成功,還在於周圍的人能否用對待成功人士的態度去教育他、鼓勵他、看待他。
同樣,積極的心理暗示也能帶給孩子積極的認識和體驗。與說理教育對比,暗示教育可以融洽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關係,而且含蓄委婉,能避免說理教育給孩子帶來的逆反心理和壓抑感,使孩子在無形中養成良好的行為舉止和道德意識及堅強的情感意誌。
幼小的孩子在心理上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點,可塑性比較強。所以,家長應該善於用積極的心理暗示,避免消極暗示。
播下種子,打造精彩未來
家長應該從哪些方麵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呢?
設喻法。
在教育孩子時,曉之以理的“理”,不一定要清楚明白地說出來,有時可以通過設喻、做遊戲、講故事、角色體驗等方式來啟發孩子,讓他從中懂得道理,最終達到教育目的。
對比法。
家長在糾正孩子的錯誤時,可以采用對比的方式,要給孩子樹立榜樣,利用榜樣的力量去感染孩子,使他不斷地進步。但是,要注意恰當地運用暗示性對比,避免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激將法。
好勝心比較強是每個孩子的天性。生活中,家長可以試著用暗示性的語言來激起孩子的好勝心,這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他盡快去完成某項事情或者達到某種要求。
神態表情往往是人內在情感的直接表現,家長可以借助神態表情對孩子進行積極的暗示教育。
當孩子能獨立完成一件事情時,家長就應該對孩子報以肯定、讚賞的眼神,讓他能體會到成功的愉悅;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可以給孩子安慰、鼓勵、愛撫的目光,讓他感受到力量和勇氣。這些飽含愛和情感的積極暗示,會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影響。
寄語孩子
孩子,不管你有什麼缺點,隻要常常心存自己一定能做好的念頭,天天朝著好的方麵想,決不能往壞處想,那麼一切都會變好。同時,我們也確信你的功課一定會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