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自信讓孩子的路越走越長(2)(2 / 3)

批評孩子有技巧

今年8歲的憶秋是個“慢性子”,從小到大,她做什麼事都是慢慢吞吞的,這讓媽媽很發愁。比如,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七點上學,媽媽五點就得叫憶秋起床。憶秋穿衣服就要用去10分鍾,再加上疊被子,收拾書包、洗漱、吃早餐,兩個小時的時間都不夠她“磨蹭”的。幾乎每天早上憶秋都是在媽媽的嘮叨聲和催促聲中踩著時間點去上學的。特別是吃飯時,憶秋吃飯就好像是在“數米粒”一樣,一頓早飯常常要吃30多分鍾。

憶秋媽媽是個急性子,做事幹脆利落。每次吃飯時她都會批評憶秋:“我這麼幹脆利落的性格,怎麼會把你生成這樣!你看你,做什麼事都要比別人慢上好幾拍。這麼大的孩子了,做什麼事都磨磨蹭蹭的,將來能有什麼出息!”每次媽媽這樣批評她時,憶秋都是低頭默不作聲。後來,每次吃飯時媽媽隻要一張口,憶秋就趕忙放下碗筷說:“媽媽,我吃完了,我不餓。”到最後,憶秋幾乎是不吃早飯了。

現在的憶秋不管是在家裏還是在學校都是一副唯唯諾諾的樣子,做什麼事都是慌慌張張、毛毛躁躁的,就擔心誰說她“磨蹭”。看著孩子自卑的樣子,憶秋的媽媽更是氣不打一處來。

憶秋的媽媽在批評孩子時,就沒很好地把握方法。孩子本來對自己的“慢性子”就有些自卑,家長再加以批評,語言粗暴,那麼隻能加重孩子的自卑情緒,使孩子更不知所措,變得唯唯諾諾。這種情況下,孩子怎麼會有自信去改掉自己的不足呢?

批評孩子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批評本身,而是在於激勵、教育孩子。就是說,教育才是批評的最終目的。而批評隻是作為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每個孩子都有上進心,每個孩子同樣也需要自信來支撐自己取得成績。批評一旦不得當或者批評過度,就隻會扼殺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停滯不前甚至會自暴自棄。

播下種子,打造精彩未來

在批評教育專家看來,批評並非一無是處,關鍵在於要掌握好技巧,盡量做到不傷害孩子的心靈。下麵是一些批評孩子而且又不會傷及孩子自尊的技巧:

批評孩子要注意時間、場合。

批評孩子最好不要在以下時間:清晨、吃飯時或睡覺前。在清晨批評孩子,很可能會破壞孩子一天的好心情;吃飯時批評孩子,會影響到孩子的食欲,長此以往就會對孩子的身體健康不利;在睡前批評孩子,會影響他的睡眠,不利於孩子的身體發育。批評孩子盡量不要在下列場合:公共場所、當著眾多親朋孩子同學、朋友的麵。孩子的自尊心往往比較強,如果在公開場合批評,會讓孩子感到沒麵子,打擊到他的自信心,還有可能會讓孩子對父母心懷不滿甚至心生怨恨,從而影響父母與孩子間的感情。

批評孩子前要讓自己冷靜下來。

當孩子犯錯時,特別是屢錯屢犯或犯了較大的錯時,做家長的難免會心煩意亂、情緒激動,很可能在一時衝動下對孩子說一些不該說的話,或者做出不該做的舉動,這都有可能對自己和孩子產生不良影響,有人甚至會因此釀成千古大錯。因此,無論孩子犯了什麼錯誤,在批評孩子前,家長都要強迫自己冷靜下來。隻有冷靜,才能對孩子所犯錯誤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判,才有利於解決問題,才能幫助孩子找出犯錯的原因以及改正錯誤的方法。

批評孩子要給孩子申訴的機會。

導致孩子犯錯的原因有很多,如孩子主觀方麵的失誤,也有可能是不以孩子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原因引起的。從主觀方麵來說,可能是有意為之,也可能是無心造成的;有可能是態度問題,也可能是能力不足等所致。所以,當孩子犯錯後,盡量不要剝奪孩子說話的權利,給孩子一個申辯的機會,讓他把自己想說的話和盤托出。這樣家長才會對孩子所犯的錯誤有一個更清楚、更全麵的認識,對孩子的批評才會有針對性。孩子也能心悅誠服地接受批評。

批評孩子前先進行自我批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或多或少也有一定責任。在批評孩子前,如果父母先自我批評說:這事也不全怪你,爸爸媽媽也有責任;隻怪爸爸平時工作忙,對你不關心等,這會拉近家長和孩子的心理距離,使孩子更樂意接受父母的批評。同時,還可以培養孩子勇於自我批評、承擔責任的良好品質。一舉多得,做父母的,又何樂而不為呢?

父母在批評孩子方麵要形成“統一戰線”。

中國有句古話叫“嚴父慈母”,很多家庭至今還延習著這個傳統:父親和母親,在教育孩子方麵,一個唱紅臉,另一個唱白臉,其實這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因為,當孩子犯錯後,他們想的不是如何去認識和改正錯誤,而是去尋找一種庇護。有些孩子甚至因此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所以,當孩子犯錯後,父母要旗幟鮮明,保持一致高度,形成“統一戰線”,共同努力,讓孩子能正視自己犯的錯誤並努力去改正錯誤。

批評孩子後要給孩子心理上的安慰。

當孩子犯錯後,情緒會比較低落,心情也會受到影響。父母在批評孩子後,要及時給孩子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可以從語言上安慰孩子,比如說一些“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年輕人犯錯誤,上帝也會原諒的”之類的話;或者從行動上安慰孩子,如拍拍他們的肩,握握他們的手,或者給他們一個微笑,一個擁抱等。這樣會讓孩子感到,雖然他們犯了錯,但是家長還是愛他們、信任他們的。他們會對父母充滿感激,對自己也會充滿自信。

寄語孩子

批評,是別人對你的愛。通過別人的批評,你要懂得進行自我剖析,真正的智者能意見中吸取精華,尤其是麵對長輩的批評時,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被批評的壓力影響情緒,否則事情會變得越做越糟。希望你能坦然麵對批評,讓自己心胸更廣闊。

讓孩子學會樂觀地麵對每一天

有一對美國兄弟,一個是出奇的樂觀,一個卻非常悲觀。他們的爸爸媽媽希望兄弟倆的性格能改變一些。於是,一天,他們把那個特別樂觀的孩子鎖到一間堆滿馬糞的屋子裏,把那個悲觀的孩子鎖到了一間放滿漂亮玩具的屋子裏。

一個小時後,爸爸媽媽走進了那個悲觀孩子的屋子裏,發現他坐在一個小角落裏,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在哭。原來,他不小心弄壞了玩具,擔心爸爸媽媽會責罵自己。

當爸爸媽媽走進那個樂觀孩子的屋子時,卻發現孩子正在興奮地用一把鏟子挖著馬糞,把那些散亂的馬糞鏟得幹幹淨淨。看到爸爸媽媽來了高興地喊:“爸爸,這裏有這麼多的馬糞,我想附近肯定會有一匹漂亮的小馬,我現在要給它清理出一塊幹淨的地方來!”

這個樂觀的孩子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裏根。他從一個小報童到好萊塢明星,然後到州長,一直到當上美國總統。這期間,樂觀的性格起到了很大作用。

樂觀是一種積極自信的生活態度。當孩子學會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對待生活時,他的未來就會充滿燦爛的陽光。爸爸媽媽應該知道,樂觀的孩子會比悲觀的同伴更容易成功。

有人曾把樂觀比喻為成功的催化劑,而悲觀是失敗的孵化器。培養孩子的樂觀精神就是在點燃孩子對自己、對未來以及對成功的希望之火。樂觀的人總認為自己命運不錯,即使遇到挫折,他還是深信自己能扭轉頹勢,並會繼續努力下去。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善現狀,即使處於不幸,他們也認為自己能克服這種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