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堅韌讓孩子在風浪中成長(2 / 3)

早上,雨蘭在幼兒園門口值班,看到了這樣的場景:一個小班孩子鬆開媽媽的手,向園門走去,他一邊走一邊回頭跟媽媽再見,突然左腳沒踩穩,一下撲倒在地上,隨即“哇”的一聲大哭起來。他的媽媽走過來:“小石,快站起來。”孩子沒動,仍然是哭個不停。這位媽媽站著,繼續說:“小石勇敢,要自己站起來。”孩子抬起沾滿眼淚的小臉,可憐地望著自己的媽媽,還企盼著自己的媽媽來拉他一把。可是那位媽媽依舊站著,隻用鼓勵的目光看著自己的兒子。慢慢地,孩子一邊嗚咽著一邊開始艱難地從地上爬起來,髒手擦過的臉上還留下一道道汙跡。這時,他的媽媽才高興地抱住孩子親了又親,孩子的臉上頓時雨過天晴,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雨蘭很欣賞這位母親的做法,向旁邊的老師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位媽媽是一位日本籍媳婦。雨蘭在幾年以前就從有關早期教育的雜誌上獲知,日本教育界推崇磨難教育、挫折教育。他們定期向學生供應粟粒、清湯蘿卜煮成的“饑饉午餐”,主要目的是讓孩子了解父輩的艱苦生活;並且學校還規定穿短褲、短裙的日子,這一天,哪怕氣溫再低,全校學生都應換上短褲或者裙子……他們認為孩子從小就應該學會忍饑耐寒,學會適應外界艱苦的環境,這樣長大後才能勝任各種重任。雨蘭很欽佩這位遠道而來的日本媽媽,她沒有被中國的媽媽、奶奶們同化。

如果是中國的小朋友跌倒,也許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景——一種是媽媽飛奔過來,抱起孩子:“寶寶不哭,哪裏摔疼了,讓媽媽看一看。”本來還不曾哭的孩子聽了媽媽的話,會一下子張開嘴巴和眼淚的閘門,用哭訴尋求支持和關愛。另一種就是奶奶手腳麻利地抱起號啕大哭、手舞足蹈的孫子,憤憤不平地說:“都怪這扇門不好,撞壞寶寶了,奶奶打門……”而孫子一邊哭一邊起勁地命令:“奶奶打!奶奶打!”

在現實的生活中,有許多家長往往意識不到應該在細節中培養孩子的堅韌性格。看見孩子跌倒了,有幾位家長能讓孩子自己爬起來呢?可以設想,這些跌倒後習慣自己爬起來的孩子將來會成為一個多麼獨立、堅強的人!

事實上,孩子跌倒沒什麼,關鍵的是父母用錯了處理方式。如果是父母先慌了,孩子會受到更大驚嚇甚至哭起來,總是這樣,就會讓孩子習慣於把尋求同情來當做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失去了自己解決問題的那股韌勁兒。

因此,在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聰明的家長都應不斷地磨煉孩子的意誌力,使他們變得成熟、堅強、發奮努力。

播下種子,打造精彩未來

在孩子跌倒後,家長采取什麼樣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很有可能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那麼,作為家長該怎樣做才是更正確的呢?

稱職的父母應該是善於觀察的,敏感的。

當孩子跌倒時,如果並不嚴重——如在家裏地墊上、地板上、泥土地上摔倒,家長應不動聲色,觀察一下。大驚小怪地“哎呦”一聲,反而會使孩子哭起來——其實,孩子摔倒了本身並不疼,卻反而會被家長的反應嚇哭。學步期的孩子是最容易跌倒的,因為他們充滿了探索的迫切精神。如果家長向來對小磕小碰泰然處之,孩子多半就會自己爬起來接著玩。這時,家長連一句“自己站起來”都不用說。如果家長覺得孩子依賴性比較強,摔倒了習慣性地等著媽媽、爸爸抱起來,希望這種情況有所改觀。家長完全可以蹲在他身邊,溫柔地說:“寶寶,自己站起來;來吧,到媽媽這裏來。”

有時孩子摔得不嚴重,能自己站起來,可就是偏偏可憐巴巴地看著媽媽。

這很可能是在向媽媽暗示:現在我需要媽媽的關愛。很多時候媽媽覺得應堅持不管,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所以站在旁邊不肯幫忙。其實,這也可以是一個很溫馨的場麵。根據具體情況,媽媽可以溫柔地問一下:“需要媽媽幫忙嗎?”如果孩子想要媽媽幫忙,就會把手伸給你。媽媽再抱起孩子,親一下,讓孩子在懷裏撒個嬌,這時就像給孩子的情感“加點油”。

如果孩子確實摔得很疼,或者出了一點血,家長應該趕快過去充滿關懷地抱起孩子進行安慰。

如果這時家長態度嚴肅、冷漠,還是堅持讓孩子自己站起來,流血和疼痛帶給孩子的驚嚇很有可能會造成心理創傷。當孩子因疼痛而哭時,請不要嚴厲製止。因為哭對孩子有著特殊意義,它能緩解緊張、釋放負麵情緒,這時不許孩子哭,就會壓抑孩子的正常情感表達。有時,孩子摔得不重,也會大聲哭起來。

如果這並不是孩子的習慣,有些家長會說:不要理他,小題大做,找茬哭呢。確實是小題大做,但也可能確實是有原因的:也許是因為最近孩子受了挫折、積壓了一些緊張情緒,這次摔倒就成了壓倒孩子情緒的“最後一棵稻草”。這時家長要充滿愛意地抱起孩子,認真傾聽他的哭泣。被傾聽哭泣後,孩子會卸掉他的包袱,重新平靜或高興起來。如果此時孩子的情感表達和要求沒得到重視、得不到回應,甚至遭到了“鎮壓”,孩子就會逐漸地收回自己的情感,再也不敢或者不願進行表達。

寄語孩子

如果你的前麵有一座山峰,你就應該勇敢去攀登;如果遇到一場暴風雨,你就要做雨中那隻翱翔的雄鷹。如果跌倒了,就要爬起來,說一聲,“我能行!我可以!”遇到事情也一樣。跌倒了,就要爬起來,不氣餒,然後再去爭取成功,去開創新的人生。

請給失敗的孩子最大的鼓勵

博文從小在農村長大,大學畢業後便來到城裏。他各方麵都非常出色,隻有一個“缺點”令人感到非常吃驚:他竟然不會騎自行車!

為此,他給同事們講了一個他小時候的故事:在博文八九歲時,看到小夥伴們每人推著新自行車開始學,很羨慕,於是他也想學。小孩學自行車,最困難的一個環節就是跨上自行車。博文學得很認真,但為了能跨上自行車,還是吃了不少苦頭,常常連車帶人摔倒在地。

在旁邊扶著的父親脾氣暴躁,一看博文摔倒,就著急上火,大聲地訓斥博文“沒出息”“笨蛋”。後來,博文在父親的罵聲中不僅沒進步,反而變得越來越膽小,最後連跨上自行車的勇氣都沒了。

博文最終也沒學會騎自行車。這也成了他的一塊心病,他始終對學自行車充滿恐懼。雖然後來也嚐試過幾次,但是心理障礙讓他每次都無功而返。

博文就是一個因一次小小的失敗,被父親傷了自尊心,而失去信心的例子。作為家長,也許你並不能給孩子提供富裕的物質生活,但卻有能力給孩子一個成功的人生。失敗會令人沮喪,而別人的諷刺更令人難過。像博文的爸爸,在孩子因失敗而產生消極情緒時,並沒及時地采取適當措施鼓勵孩子、激勵孩子,反而說他“沒出息”“笨蛋”。這樣,不僅沒消除孩子的消極情緒,相反還傷透了孩子的心。作為家長,即使知道孩子在某方麵不如別人,但隻要他試著做了,並盡了最大努力,就應該給孩子以肯定,而不是再次打擊他。如果來自失敗的打擊太多,孩子會產生嚴重的自我懷疑和自卑感,結果就真成了“什麼都學不會的笨孩子”。因而,這個父親的表現值得家長們“防微杜漸”。家長們應該意識到,孩子的心理尚不成熟,在此基礎上產生的一點自信相當不穩定。由於他們認知水平還不高,很有可能因一次失敗而情緒低迷甚至是一蹶不振,最終變得畏首畏尾,產生自卑心理。

其實,每個孩子都很優秀,關鍵在於家長是怎樣引導孩子麵對失敗的。要知道,孩子的自信心不僅來自於勝利的激勵,同時也來自於克服困難、戰勝失敗的過程。

播下種子,打造精彩未來

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經曆失敗在所難免。孩子也一樣。當他們去努力嚐試做一件事情時,可能等待他們的並不是成功,有些時候,還需要千百次的嚐試和努力。當孩子失敗或者碰壁時,作為父母應該及時地給予他們激勵,讓他們鼓起再試一次的勇氣,從而克服困難,獲得成功。

不要因一句錯誤的話毀掉孩子的自信心。

在現實生活中,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聲音——“看人家誰誰”“你為什麼不能像他一樣……”家長往往習慣性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進行對比,尤其是在孩子做錯事或失敗時更是如此。或許家長認為,這種比較的方法能激勵孩子更加努力。其實,對大部分孩子來說,當他們遇到失敗時,即使家長不批評,他們心裏也會很難受,更何況是這樣尖刻的批評。家長最好不要用這種方式把孩子的自尊心徹底地擊垮,更不要因為一點點失敗就讓孩子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因為,當孩子失意時,最需要的還是爸爸媽媽對他們的安慰而不是批評。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優點。對一時的失敗,家長們應該和孩子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長處,使其重新樹立起信心,盡快走出失敗的陰霾。

幫助孩子愉快地、獨立地完成任務。

過分保護和缺乏保護對孩子成長不利。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要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有需要時給予正確地引導和幫助,而不是代替孩子去解決問題,更不是袖手旁觀、不聞不問。

要把失敗的權利還給孩子。

當孩子失敗後,家長不應該在孩子麵前唉聲歎氣,更不應該不分青紅皂白,責罵孩子。作為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失敗是每個人都可能碰到的,聰明、勇敢的人應該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繼續不斷地努力。家長最好不要對孩子說:“這次考試對你來說非常重要,一定要考好,如果再考砸了,你就等著挨收拾吧。”而應該這樣說:“孩子,要放鬆些,考試考不好沒關係,最重要的是盡力了。”家長要把失敗的權利還給自己的孩子,這也是對孩子能成功的一種信任。

寄語孩子

孩子,你要知道成功是無數的辛苦和無數次失敗換來的。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什麼成功者和失敗者,因為那都是別人給你貼的標簽,關鍵還要看你自己的想法。麵對失敗,你不要委靡不振,而應該用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麵對一切,吸取教訓,為成功奮力一戰。

和孩子並肩作戰,給他心靈的支持

由於爸爸媽媽的工作都要經常出差,9歲的子涵從小就同爺爺奶奶生活在農村。現在他已經是二年級的學生了。出於對孩子教育問題的關心,子涵的父母現在都調動了工作,並且把子涵接回了城市上學。

農村與城市的教學質量自然存在差異,所設的課程也不同。子涵頭腦聰明、學習勤奮,大多數科目學得非常好,隻有英語成績比較差,甚至跟不上課。原來,子涵原先所在的小學根本就沒開設英語這門課,現在忽然接觸英語,與從小就學習英語的城市裏的孩子相比,子涵難免要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