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九月初五日)孫中山在英國倫敦被清政府駐英使館人員誘捕,擬偷運回國處以極刑。經國際友人康德黎等營救脫險,23日獲釋,史稱孫中山“倫敦蒙難”。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8月16日(七月十九日)孫中山由加拿大抵達日本橫濱,旋結識日本誌士宮崎寅藏、平山周等。9月移居東京,廣泛結交犬養毅、大隈重信、平岡浩太郎、頭山滿、山田良政、內田良平等日本朝野人士。

10月(九月)譚嗣同、唐才常等在長沙創辦時務學堂,熊希齡任提調(校長),梁啟超、李維格分任中西文總教習。宣傳民權學說,培養維新人才。

11月14日(十月二十日)德國強占山東膠州灣。12月,沙俄艦隊進占旅順、大連。帝國主義從此掀起瓜分中國狂潮。1898年(光緒=十四年?戊戌)

1月22日(正月初一日)康有為所著《孔子改製考》付梓,宣傳“托古改製”,為變法提供曆史根。

3月7日(二月十五日)譚嗣同、唐才常在長沙創辦《湘報》,宣傳“君民共主”和維新變法。

6月11日(四月二十三日)光緒下詔“明定國是”,宣布變法維新,戊戌變法開始。在一百天內,頒布有關政治、經濟、軍事、文教各方麵的新政詔令一百多件,史稱“百日維新”。

9月18日(八月初三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幽禁光緒,戊戌變法失敗。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後正式宣布再出“訓政”。旋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日本。

9月28日(八月十三日)維新誌士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楊銳死難,史稱“戊戌六君子”。

12月23日(十一月十一日)梁啟超在日本橫濱創辦《清議報》,鼓吹君主立憲、保救光緒。

是年嚴複譯著《天演論》正式出版。譯自英國赫胥黎之《進化論與倫理學》,附按語並序。此後相繼出版譯述多部,傳播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影響巨大。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3月義和團朱紅燈部在山東平原起義,直、魯各地群起響應,義和團運動蓬勃發展。

9月6日(八月初二日)美國照會列強各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承認各國在華勢力範圍為條件,要求“利益均沾”。次年3月獲各國圓滿答複。

11月(十月)興中會楊衢雲、陳少白、鄭士良、官崎寅藏、平山周等在香港與湘、鄂、粵、閩等地哥老會、三合會首領舉行會議,聯合組織“興漢會”,以領導發動長江流域和廣東等地的反清鬥爭,舉孫中山為總會長。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1月25日(己亥十二月二十五日)興中會在香港創辦言論機關《中國日報》和《中國旬報》。

2月25日(正月二十六日)唐才常、林圭在上海發起成立正氣會,策動長江流域各省起兵勤王。

春義和團勢力大舉向直隸發展,旋進入京、津。

6月中旬(五月)英、美、法、德、俄、日、意、奧等國組織“八國聯軍”,出兵中國,聯合鎮壓義和團運動。

8月初(七月)唐才常等在漢口設立自立軍總機關,分設七軍:秦力山統前軍駐大通,田邦睿統後軍駐安慶,陳猶龍統左軍駐常德,沈藎統右軍駐新堤,林圭統中軍駐漢口,另置總會親軍及先鋒軍。唐才常任諸軍督辦。預定陰曆七月十五日同時舉事。

8月14日(七月二十日)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次日,慈禧太後挾光緒出逃晉、陝。義和團運動失敗。

8月21日(七月二十七日)張之洞破獲漢口自立會總機關,逮捕唐才常、林圭等二十餘人。次日,唐等全部遇難。

8月22日(七月二十八日)孫中山離日潛赴上海,擬運動中國國會會長容閎等人,集結內地反清力量,發動南方六省獨立,建立共和國。28日孫抵上海,時自立軍起事已告失敗,未晤而返。

9月7日(八月十四日)清政府授令慶親王奕劻,大學士李鴻章、榮祿為議和全權大臣,準予便宜行事。10月,議和談判開始。

10月6日(閏八月十三日)鄭士良率會黨六百餘眾在廣東惠州之三洲田起義,轉戰半月,攻克沙灣、崩崗墟、三多祝等地,聲勢大振,擁眾二萬。此為孫中山二次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