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國弄成軍國的武夫們,其實跟傳統王朝末代的前輩不一樣,他們是國人學習西方,立誌富國強兵,幾代人奮鬥的果實。他們中無論留學日本的士官生,還是本土軍事學堂的學生,有愛國報國之誌者並非少數。國家變成武人割據、軍閥混戰的局麵,很多軍人,也很痛心。北洋時期,幾代當家的軍閥,除了胡匪出身的張作霖,都表現出對民國這種西式政體的某些要素的尊重,不管怎樣,都得要國會,對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學校自治都還認賬。章太炎打上門去罵袁世凱,還砸了總統府的家具,袁世凱也隻能把他軟禁起來,每月給五百大洋養著。當了總理的段祺瑞,固然也是赳赳武夫,可是如果有記者寫文章罵他,罵也就罵了,斷然不會派兵拿人。其他的人,趕上脾氣不好的,也許會把報館封了,這邊封了,那邊轉身人家又開辦了。批評政府以及政府要人,都成了記者的毛病。就算陳誌讓先生沒有提及的國民黨時期,對輿論的管製,大不了也就是設個新聞檢查官,看出來不合適的,也就是開人家天窗而已。大學更是如此,當時高等教育三足鼎立,國力、私立和教會大學並存,不僅私立和教會大學,政府無法置喙,就是國立大學,也是教授治校,政府沒法子說了算。清華大學屬於國立大學,可在梅貽琦校長之前,接連幾任校長都被學生和教授們轟走,政府也無可如何。黨化教育,最終的結果,是在大學設了訓導處,對大學的權力結構沒有什麼影響,頂多算是一個“政治廁所”,隻能吸引些職業學生像蒼蠅一樣飛進飛出。

所以,我們看到,北洋時期的民國,一方麵是軍人專權,軍閥割據;一方麵是思想文化的繁榮。在一些軍閥熱衷恢複傳統道統的同時,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西風勁吹,甚至吹到全盤西化的境地。這個時期的曆史,呈現的是一種異常吊詭的麵目。

《軍紳政權》是陳誌讓先生30年前的舊作(1978年的講稿),這樣的舊作,在30年後依然能夠再版,一方麵說明這部著作的分量,一方麵也說明我們的史學界,在民國史方麵的研究停滯不前。什麼時候,我們的史學界不再盯著有皇帝留辮子的大清朝,分點精力給第一次民主政體實踐的民國,也許會讓國人對曆史研究多點信心,沒準,中國今後轉型的路,還可能因此而好走點。

【女塾宏開】

西人輕男重女,而女子之能事亦不亞於男。讀書也,彈琴也,以及一切雜藝,無不與男子相若。人第見西國閨才輩出,而不知其童而習之,有由來矣。滬上為通商總彙,而人之挈子女而來者,實繁有徒。前年,某教士願宏樂育,因分別男女,於西童書院外另設女童書院於本埠三馬路之西。凡繡閣嬌娃、瓊閨麗質,或年才瓜破、或貌似花嫣,入塾優遊,各攻一業。塾中女師嚴為督課,所訂章程,斟酌盡善。故各女童學業亦多竿頭日上,精進有功。某日為獎賞之期,由女塾師敦請各國閨秀蒞塾觀看。婷婷嫋嫋,一室怡然。君子觀於此,而知泰西閨秀之所以盛也。休哉,何坤化之大行歟!

附錄辛亥革命大事記(1894年11月-1912年9月)

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

11月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創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入會誓詞規定,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宗旨。

是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2月12日(正月十八日)日軍入踞威海劉公島,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孫中山、楊衢雲等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機關,修訂《興中會程》。

4月17日(三月二十三日)李鴻章在日本馬關簽訂喪權賣國的《馬關條約》。

5月2日(四月初八日)康有為聯合各省在京會試舉人一千三百多人會議,聯合上書光緒皇帝,倡言“拒和、練兵、變法”,實行資產階級政治改良,史稱“公車上書”。

10月26-28日(九月初九至十一日)廣州起義事泄,黨人陸皓東,會黨首領朱貴全、丘四等被捕,孫中山等經香港逃亡日本,起義未及發動而失敗。此為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起義。

12月8日(十月二十二日)清政府議組新式武裝,命溫處道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督練“新建陸軍”。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丙申)1月初(乙未十一月)康有為、黃遵憲、張謇、章炳麟、陳三立、汪康年等在上海發起成立“上海強學會”,發行機關刊物《強學報》。

6、7月間(五至六月)孫中山先後到達美國舊金山、芝加哥、紐約等地,在華僑中宣傳革命,建立舊金山興中會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