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十一月初三日)美、英、俄、日、德、法、意、奧、西、比、荷等十一國聯合製定《議和大綱》十二條,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辛醜)

9月7日(七月二十五日)清政府全權大臣奕劻、李鴻章與德、奧、比、西、美、法、英、意、日、荷、俄十一國在北京正式簽訂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

10月6日(八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後一行從西安啟程回京。

11月7日(九月二十七日)李鴻章卒。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遺缺,由鎮壓義和團有功之臣袁世凱署理。次年6月實授。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壬寅)

2月8日(正月初一日)梁啟超在日本橫濱創辦《新民叢報》,成為保皇會與革命派進行思想大論戰的主要陣地。

12月(十一月)孫中山自日本抵安南(今越南)河內,向華僑宣傳革命,組織河內興中會分會。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癸卯)

5月(四月)鄒容所著革命宣傳讀物《革命軍》在上海出版,不脛而走,輾轉翻印逾百萬冊。

6月29日(閏五月初五日)清政府勾結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查封《蘇報》,製造“蘇報案”。次日捕章炳麟入獄。7月1日鄒容自動投案。

8月(七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秘密創辦青山革命軍事學校,培養軍事人材。在誓詞中第一次提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

11月4日(九月十六日)黃興、劉揆一、章士釗、宋教仁、震麟等在長沙發起組織革命團體華興會。

1904年(光緒三十年?甲辰)

1月11日(癸卯十一月二十四日)孫中山為與保皇會爭奪群眾,在檀香山加入洪門組織致公堂,受封“洪棍”(軍師)之職。

2月6日(癸卯十二月二十一日)日、俄為爭奪中國相互火並,在中國東北爆發日俄戰爭。12日,清政府竟不顧國家主權,宣布嚴守“局外中立”。

2月15日(癸卯十二月三十日)華興會在長沙正式召開成立大會,公舉黃興為會長,宋教仁、劉揆一為副會長。

7月(六月)黃興自滬過漢,與科學補習所密商,告以長沙起義計劃,約定“湘南發難,湖北響應”。

10月24日(九月十六日)長沙起義事泄,湖南當局出動軍警搜捕黃興等人,起義未及發動即遭失敗。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乙巳)

2月(正月)陳獨秀、常恒芳、柏文蔚等在安徽蕪湖成立革命團體“嶽王會”,舉陳獨秀為總會長。秋冬間在南京、安慶設立分會。

4月3日(二月二十九日)鄒容瘐死於上海租界西牢。

7月19日(六月十七日)孫中山於6月11日離歐東返,是日抵日本,為籌建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積極活動。

7月下旬孫中山首次與黃興會晤於東京中國餐館鳳樂園,共商籌組“革命大同盟”事。孫建議興中會與華興會聯合,黃極表讚同。

8月20日(七月二十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赤阪區靈南阪召開正式成立大會,通過《同盟會章程》,正式確認“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暫定東京為同盟會本部所在地。是日,到會一百人,全體加盟。

11月26日(十月三十日)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東京正式出版,以宣傳同盟會綱領為宗旨,每月一期。孫中山在《發刊詞》中第一次揭櫫“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號召進行民族民主革命,主張“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於一役”。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丙午)

2月16日(正月二十三日)孫中山抵新加坡,旋建立同盟會分會。

9月1日(七月十三日)清政府詔頒預備仿行憲政(即“預備立憲”),宣布“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開始“官製改革”。

12月16日(十一月初一日)上海紳商和立憲黨人組織第一個立憲團體“預備立憲公會”,舉鄭孝胥為會長,張謇、湯壽潛為副會長。後楊度在北京和湖南設憲政公會,湯化龍在湖北成立憲政籌備會,丘逢甲在廣東成立自治會。

秋、冬孫中山、黃興、章炳麟等在東京共同製定對內對外綱領性文件《革命方略》,以備各地革命黨人奪取政權後應用。

是年廣西、陝西、福建等省分別建立同盟會分會。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丁未)

5月22日(四月十一日)革命黨人在廣東發動潮州黃岡起義,擁同盟會員(原三合會首領)陳湧波、餘既成為革命軍正、副司令,檄告除暴安良,免除苛稅,因起事倉促,傷亡過重,於27日失敗。此即孫中山第三次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