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塔普爾,虔信者之城,另一座山丘之上的古都。
據信,巴克塔普爾故宮始建自15世紀,至17世紀末期,布帕廷德拉·馬拉國王(King Bhupatindra Malla)統治時代,已擁有99座宮院,規模龐大,氣勢巍峨,其間散落眾多廟宇、水池與宮殿。18世紀,地震襲來,拂去多半亭台樓閣。19世紀及20世紀,更多地震、自然侵蝕與人為占用,進一步損毀古跡。時至今日,巴克塔普爾故宮僅存6座宮院。
自西門跨入王宮廣場,最先映入眼簾者,便是197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那尊布帕廷德拉·馬拉國王柱像。瘋狂迷戀雅舍廣築的國王,雙手合什,端坐蓮花柱頭,麵向黃金之門。
黃金之門通往塔萊珠神廟與庫瑪麗宮院,成於1753年,扉釘如積乳,側柱似壁龕,塔萊珠神像俏立門楣,一任飛鳥、法螺、寶珠相環簇。黃金之門體積不大,門頭卻鑄屋頂,遠遠望去,簷脊之上,象、獅、國旗羅列,蛇形花邊躍起,燦然爛漫之間,金鍾三口,居中矗立。
入黃金之門,右轉再左轉,數十步便見塔萊珠神廟,隻可惜,守衛友善,你卻絕非信徒,無以登堂入室。神廟門前,一箭小路射向某處院落,外無守衛,內無閑人,惟一枯池寂寥,池心、池畔皆立眼鏡蛇銅像,池沿亦由石蟒盤護。
巴克塔普爾故宮遺存至今最教人稱道的雅舍,自是55窗宮,國王甄選過夜妃子的所在。宮牆之上,55扇木窗鏤月裁雲般依次鋪展,君臨時分,佳麗如明珠,窗扉並心扉一道輕啟,惟恐窗欞溢不盡顧盼的華光。而今日,明珠不再,僅餘一處精美木櫝,扇扇窗扉,似心扉緊閉,緊緊閉藏兩團黑暗間你無緣相見那粒粒明亮。
回到廣場,布帕廷德拉·馬拉國王柱像東南,另有瓦特薩拉杜爾迦神廟(Vatsala Durga Temple),一座白色石頭壘就的悉訶羅峰巒,由賈加特·普拉卡什·馬拉國王(King Jagat Prakash Malla)建於1672年。“犬吠鍾”、塔萊珠鍾一西一北倚靠神廟,“犬吠鍾”略小,塔萊珠鍾略大,前者宣布滅火熄燈的時刻,後者告誡信眾誠實的要義。
瓦特薩拉杜爾迦神廟南側,為帕蘇帕提納特神廟(Pashupatinath Temple),敬奉濕婆。自帕蘇帕提納特神廟南行,彙入勾連廣場的巷弄,你揀條小路,向左,追隨黑壓壓的人流,越過陰森森的商鋪與客棧,數十步後,柳暗花明,陽光普照,眼前正是尼雅塔波拉神廟(Nyatapola Temple)巍然屹立那座陶馬迪廣場(Taumadhi Tole)。
尼雅塔波拉神廟為尼泊爾最高一處廟宇,三十餘米,由布帕廷德拉·馬拉國王建於1702年。神廟敬奉濕婆妻子帕爾瓦蒂轉世化身,石基,磚身,木頂,五重寬台,五重闊簷,層層遞進,好似峰巒迭起。廟前辟神道,神道兩側,台基之上,自下而上分列五對石雕護衛,力士、大象、獅子、麒麟與拜拉布。
尼雅塔波拉神廟右側前方,一座木構建築古香古色,遠看如廟宇,近看是餐廳。你去一樓內廊角落裏揀桌坐定,喚來夥計,點下菜湯與炒飯,倚著欄杆,一麵曬太陽,一麵相望尼雅塔波拉神廟那偉岸的形製。曾有西人寫道:假若有一天,尼泊爾其他東西都消失了,隻要巴克塔普爾還在,就值得越過半個地球去看它。你卻以為:假若有一天,巴克塔普爾其他東西都消失了,隻要尼雅塔波拉神廟還在,就值得越過喜馬拉雅去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