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藝術之都

帕坦乃尼泊爾建築藝術發祥之地。“精致之都”,“萬千金色屋頂之都”,“藝術之都”,皆為帕坦舊日美譽。

帕坦古城脫不了與加德滿都一奶同胞的模樣,神佛共香火一色,隻不過,更齊整,更安閑,更典雅,更多精雕細琢,更添金光熠熠。

加德滿都東南,巴格馬蒂河(Bagmati)一水之隔,便是係出同源的帕坦。1482年,馬拉王朝國王駕崩,領土割裂,加德滿都、帕坦、巴克塔普爾各踞一方,皆稱王國。

五百年後,一個上午,日光攪拌塵埃,塵埃攪拌汽車、摩托車、三輪車、自行車、行人、閑人、聖人、懶人、覓食人,塵埃輪轉,永無落定,你去塵埃裏登上一處屋頂,屋頂有塔,塔下卻是雜貨鋪,高舉標語、匾額,標語不知所雲,匾額真真切切——紅旗飄飄,領袖昂揚,恰是你再熟悉不過的五位,馬恩列斯毛。你看雪山,看古城,耳畔卻幻聽塵埃裏一節民歌:“正月裏鬧元宵/金匾繡開了/金匾繡咱的毛主席/領導的主意高//二月裏掛春風/金匾繡得紅/金匾上繡的是/救星毛澤東”。

雖是旗幟並鬥誌齊飛,帕坦古城仍作神佛共香火一色。古城中央,照例一座王宮廣場,王宮照例已是故宮。廣場之西,廟宇群集,廣場之東,宮院深藏。遠遠望去,眼前景象脫不了與加德滿都一奶同胞的模樣,隻不過,更齊整,更安閑,更典雅,更多精雕細琢,更添金光熠熠。

“精致之都”,“萬千金色屋頂之都”,“藝術之都”,皆為帕坦舊日美譽。帕坦乃尼泊爾建築藝術發祥之地,馬拉王朝時期,帕坦尼瓦爾工匠即以建廟為生,擅木雕、繪畫、鎦金,擅莊嚴中見華麗,加德滿都穀地宮室廟宇,十有八九,出自帕坦工匠之手。

廣場南端,入口處,正對故宮桑達裏宮院(Sundari Chowk),頭一座廟宇便是克裏希納神廟。神廟脫自石胎,狀若群峰,八角型基座,八角型環廊,塔亭如林,團團簇簇,錐峰般向上湧作兩重,托出一尊峭立主塔。

神廟寶相莊嚴,廟下、廊間活生生的人物,卻無莊嚴之態,個個閑著,散著,或露腿,或抱膝,或歪靠,或斜倚,枯坐者有之,嬉鬧者有之,飛短流長者有之,仿佛神廟便是自家的躺椅、鄰家的板凳,太陽底下,既無新事,便照例放下緊迫,一麵向上天索取暖意,一麵任肉身摩挲遺產。

克裏希納神廟以北,參差列出塔萊珠鍾、哈裏香卡神廟(Hari Shankar Temple)、那辛神像(Narsingha Statue)、約加納倫德拉·馬拉國王柱像(King Yoganarendra Malla's Statue)、毗濕奴神廟、賈格納拉揚神廟(Jagannarayan Temple)、另一座克裏希納神廟、毗濕奴坐騎大鵬金翅鳥柱像(Garuda Statue on Column)、毗須瓦納斯神廟(Vishwanath Temple)、比姆森神廟(Bhimsen)等一眾古跡。

塔萊珠鍾由毗濕奴·馬拉國王(King Vishnu Malla)立於1736年,正對宮殿,以供百姓鳴鍾伸冤。哈裏香卡神廟敬奉毗濕奴、濕婆合二為一的神祗,廟身三重,磚砌木架,廊柱、鬥拱雕工細膩,多得婦人之心,紅衣紫裙偏愛來此相聚。約加納倫德拉·馬拉國王柱像麵向故宮,立柱之上,蓮花座頭,一條眼鏡銅蛇傘蓋般擎起,護佑雙手合什的國王,國王曾允諾臣民:柱梢棲有銅鳥,銅鳥不走,朕自與爾同在。賈格納拉揚神廟敬奉毗濕奴化身納拉揚,上下兩重,石獅守衛,相傳正是王宮廣場最古老一處廟宇,廊柱上雕刻毗濕奴諸般化身。

廣場北端,另一座克裏希納神廟,乃尼泊爾悉訶羅(Shikhara)風格第一珍品。它與廣場南端那座克裏希納神廟頗有幾分相似,仍是石雕石砌,仍是塔峰群起,但基座、回廊卻是四邊,回廊之上,塔亭亦多,二十座相約成簇,向上躍作三重,擁出一尊如錐主塔。神廟通透,挺拔,巍峨之中多見秀美,座座尖塔頭頂鎦金圓球,宛若群峰披星戴漢。悉訶羅意謂山峰,正如佛教金剛寶座塔象征須彌山,印度教悉訶羅風格築物亦象征宇宙之山,且其基座、軀幹、額頂一一對應人體部位,更將宇宙圖式人格化作生命象征。眼前這座克裏希納神廟,殿內敬奉克裏希納與情人拉達神像,梁上刻有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及《羅摩衍那》故事畫麵,廟前正對大鵬金翅鳥柱像,但見那毗濕奴坐騎高高立於蓮花柱頭,單膝點地,雙手合什,好生一副忠心不二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