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要注意的是,欣賞和讚美不可以無中生有,要真的發現值得欣賞的行為或表現,才可以說,不可一味灌迷湯,更不宜讚美與孩子年齡或身心發展不相稱的事。
透過培養健康的自尊,引發孩子自動自發,其要點有:
1、發現孩子的優點,欣賞他,讚美他。
2、一件事情做錯了,通常隻是其中一個零件或一個小部分錯了;要先肯定對的部分,再糾正錯的部分。
3、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
4、避免用批評、貶抑和體罰的方式糾正孩子的錯誤;最好的方法是平心靜氣,把錯誤說清楚,並告訴他正確的答案或方式。
孩子的主動性一旦被培養起來,心智的成長就有動力,他會成為一個能不斷學習,適應力強而樂觀的人。
敞開心胸、發揮耐心接納孩子天生好奇的本性。
美國一位科學教育學者羅維在十一歲時,跟著科學班去參觀普林斯頓大學。他在噴水池前碰到當代第一物理學家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伸出手指上下晃動,有好幾分鍾,然後轉過頭來問羅維:“你能這樣做嗎?能看出一滴滴的水珠嗎?”
羅維模仿愛因斯坦,伸出手指上下晃動。忽然間,噴水池的水柱似乎凝住了,成為一滴滴的小水珠。兩個人站在那兒有好一會兒,練習頻閃觀察術。
愛因斯坦要離開時說:“千萬別忘記,科學隻不過是跟這差不多的探索和樂趣。”
隨後將近半個世紀,羅維致力於把愛因斯坦這句話,轉告給全世界的大人和兒童:“兒童本來是天生的科學家,直覺渴望研究周圍的世界。你不需要許多科學術語或昂貴的實驗儀器,隻需跟他們一起尋根究底就行了。”
求知的態度,不是來自記誦和閱讀,而是來自好奇、觀察和思考的樂趣。它使我們變得清醒、理性,並發展出求真的態度和喜悅。
培養孩子的科學態度要注意以下幾點:
1、聆聽他們的發問。你未必能提供問題的答案,但你的聆聽和好奇,就能引發孩子的好奇和觀察天賦。
2、跟孩子說,讓我們一起看看。眼前的事,當然可以看個究竟;非眼前的事,則可以想想看,例如“鳥兒晚上睡在哪裏呢?”或許可以透過想象和討論,再找機會觀察。
3、多指點、多給他時間思考,不要塞給他現成的答案。
4、注意彈性思考。孩子跟你討論問題時,避免脫口就說“對”或“很好”。
孩子天生具備好奇的本性,隻要你保持聆聽,帶他觀察,探索個中就理,從而得到樂趣,那麼科學的態度就會發展開來。
循序漸進的培養才是務實之策。
許多父母為孩子不能專心讀書而煩心,他們在桌前坐不到幾分鍾就起來玩,或者坐在那兒發愣,什麼也沒有做。有些孩子甚至整天在學校都沒有專注聽講,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要先去看醫生,做個檢查。如果沒有什麼問題,那就要及早培養其專注的能力和習慣。孩子專注的能力是學來的,要在國民小學之前培養起來,將來在學習和心智成長上,才不致有困難。
以下是培養孩子專注的幾個要領:
1、專注是一種習慣·越早培養越好。
2、打擾與心理困擾容易使孩子分心。
3、環境影響專注。
4、動機強烈能令人專注。
5、目標明顯比較容易專注。
孩子一出生,你若能給他愛和親密,多跟他說話,逗著撫愛,教他看周邊的景物,就能發展智力、語言和專注力。事實上,這幾個能力是相互依存的。研究指出,越早注意這方麵的培養,對孩子的學習和心智發展就越有利。
孩子專注的時間,由短而長,當他能坐下來專心玩玩具時,就開始發展較長的專注力,這時你可以陪他玩,一起說故事、玩遊戲,而將專注力延長得更久。對於學齡兒童,你如果發現他專注力不夠時,可以要求他先做一部分,漸漸增加,每一次成功都要給他鼓勵。
孩子在做功課時,沒有必要就不要打岔。有些父母親,自己閑著無聊,就跟孩子說話,這是錯誤的作法。
孩子能否專注做功課跟環境有關。書桌上擺置許多玩具、模型、娃娃等,當然容易使孩子分心。因此,在讀書做功課時,要先收好玩具,放在玩具櫃裏;書桌上騰出做功課的空間,把鉛筆盒及文具放定位,要做的功課擺好,孩子就能專注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