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慢慢啟發孩子的主動態度(2)(2 / 3)

其它桌上擺了許多玩的、吃的、看的東西,也會使孩子分心;大人看電視、吵架、大聲說話,甚至鬧糾紛和婚變等等,都會影響孩子專注的學習。

有明顯的目標,容易引發高度動機。對所學的東西,看得懂,做得來,又有人可以互相切磋,自然能引起積極主動的學習興趣,這就能夠專注學習。更重要的是,父母若能欣賞孩子專注工作和學習的成果,從而表示歡喜,那麼,孩子就會想象下一次成功的喜悅,而更加專注。

最後的要領是,專注有時限性。努力工作之後就得休息,才能保持清醒和專注。如果孩子在努力之後稍微休息一下,你卻指責他不專心,那麼困擾的心情將影響其專注的能力。

把握原則並善用技巧培養專注的習慣。

學習時分心是一種壞習慣,但是分心是可以克服的。

心理學家的共同看法是:讓孩子知道學習對他的好處,就能使他專注,避免學習時分心。他喜歡的,感到興趣的,能理解和自己操作的,都是對他有好處的東西。

父母親常跟孩子閑聊所學的東西,興趣盎然地參與他的學習,跟他一起討論、了解和思考,也能帶動孩子的興趣。

孩子學會活用的知識越多,越能促成學習的興趣和能力,這也能引發他的專注,從而擺脫分心。

除了這些動機性的因素之外,幫助孩子克服分心,還有以下幾個技巧:

1、安排時間和學習環境。

2、避免幹擾造成分心。

3、增強集中精神的學習技巧。

4、確定完成學習的目標。

父母要叮囑孩子,下課回到家裏,先把功課做完才可以玩。一定要養成先付出代價,再享受報償的習慣,這有益於兒童責任心的發展。要求兒童回家先做功課,是最有利的安排。這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孩子在放學回家途中,已充分的休息,學習效果較好;其二是父母下班回家時,孩子有成就感可麵對大人,容易跟父母討論交談。

做功課要避免幹擾,因此要關掉電視,準備適當的書桌,提供良好的燈光,把環境打理得清爽不零亂,孩子比較不易分心,而專注完成其功課。

幹擾孩子分心的因素,除了環境因素之外,還有人為的騷擾。例如孩子邊做功課,大人斷斷續續給他吃的、喝的、玩的,甚至還跟他打趣或鬥嘴,這都會影響其專注力。此外,鄰居孩子呼朋引伴,也會影響孩子專注。因此,與鄰居孩子遊玩,應另做安排,不宜在做功課時間互相幹擾。

指導孩子透過製作圖表、筆記和大綱,甚至利用錄音機等工具,讓孩子更專注,更能集中精神學習。邊讀邊寫能增強專注和記憶;把要背誦的課文或詩篇錄在錄音機裏,重複播放出來聽,能增進背誦的速度:邊讀邊表演,有助於故事的理解和情意的啟發;誦讀與吟唱,有助於熟記和創造:與父母討論和交談,能產生更多共鳴和啟迪。

最後,要指導孩子留意進度。在做功課前,要確定學習的目標,準備在多少時間內學會什麼,由孩子控製進度,這能使孩子更集中精神學習。當孩子專注完成學習時,應表示欣賞或鼓勵。

專注是一種習慣,是培養得來的,父母親能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孩子專注學習的特質,等於給了他一筆龐大的財富。

分享閱讀的樂趣比光督促孩子更有效果。

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就像建造溝圳,引水灌溉,豐收是必然的事。有人說,要讓孩子有魚吃,就得教他怎麼用釣竿,而不是釣魚給他吃,我覺得這的確是妙招。

我非常重視孩子的閱讀興趣,所以在他們還是幼童時,就每天念一兩段兒童讀物給他們聽。溫馨的故事,能啟迪孩子友愛和同理心;科學的知識和報導,帶給他們好奇與遐想;寓言故事,趣味中蘊含深邃的啟發;曆史人物和事跡,給孩子帶來憧憬。

從父母念書給孩子聽,到孩子主動閱讀;從大人買讀物,到帶孩子上書店選購書本。孩子閱讀漸漸廣泛,知識增加,文字表達漸有進步,從而能思考、討論和判斷。聆聽他們天真的童語和想象,為人父母者既安慰又喜悅,因為他們也帶給我們不少新知。透過孩童的眼睛和思考,純真敏銳的看這個世界,無論是自然科學或曆史故事,常令我們耳目一新,快樂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