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方法其實很簡單,其中父母盡量安排孩子與別的孩子一起玩,就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如讓孩子參加同齡兒童的遊戲活動,帶孩子到遊樂場跟小朋友玩;父母還要能隨時歡迎孩子的朋友到家裏來做客等。
父母還應該幫助孩子培養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心,盡量讓孩子談談家裏的人和事,談談故事或電視節目中的人物,這樣做也可以幫助孩子快樂起來。
自我意識的膨脹,最主要的根源,還是在於父母沒有能夠堅持地把孩子放在人格上平等的位置。
許多父母都發現,盡管他們過去對孩子的獎勵很有效果,然而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再給予同樣的獎勵,孩子居然感到很反感: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觀念強烈,對父母的要求和期盼往往會抵抗,這是孩子已經長大的表現,用這種方式表現自己對事物的看法。當然,麵對青春期孩子的反抗心理,父母們不必過於緊張,事實上,如果過去的所有獎勵適當而且合理的話,孩子的行為就應當早已受到良好的熏陶而成型了,以後就不會脫離基本的軌道。
因此,麵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應該站在幫助他判斷是非善惡的立場上,訓練他對事物的處理能力和解決的方法。經驗證明,對於獎勵,精神上的要比物質上的更有效。因為從這個階段起,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和責任感,才是父母最重要的任務。所以應該尊重孩子在這個階段特有的心理感受。
進入青少年期的孩子還會有一種“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豪情,有些孩子甚至會明確地告訴你:“沒有了我,地球就不會轉得這樣好!”也隻有在這個時候,我們才會明明白白地發現孩子與我們之間的差異,才會發現,孩子們其實有著比我們更豐富、更真實、更富有激情的感受。這種感受的核心就是對自我價值的充份肯定。
很多人認為,現在的孩子,自我意識是太強了,甚至有膨脹的趨勢,簡直變成了“自我中心”。其實,仔細想想,孩子們是沒有錯的。自我意識的膨脹,最主要的根源,還是在於我們沒有能長期一貫地堅持把孩子放在與我們平等的位置上。我們和孩子是一架天秤的兩端。過去,這架天平似乎很難平衡,不是我們有意無意地翹到了天上,就是孩子糊裏胡塗地成了“小皇帝”。孩子們很少真正有和父母平等的地位和交流的機會。
孩子生病了,有些父母覺得他應該到醫院看病,可是孩子卻覺得去學校參加活動更重要。這個矛盾究竟應該如何解決?隻要父母在心目中平衡孩子的位置,就可以找到教育的策略。
我們可以設想,如果父母一開始就跟孩子商量一下怎麼辦,而不是一定要讓孩子服從自己的安排,到醫院去看病,孩子也許就不會產生反感。我們當然不是說,凡事都應該按照孩子的想法去做。如果孩子在我們的心裏真的有了一個恰當的位置,我們就知道如何解決彼此之間的矛盾。同時,有了平等的交往,孩子即便有不滿,也不會產生受到傷害的感受。
今天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是吃、穿、用、玩樂嗎?不是。是知識嗎?也不是!今天的孩子已經學到了許多以前需要到小學才能學的東西。孩子最需要的是尊重,是來自父母的真愛。嬌慣、溺愛或“恨鐵不成鋼”地指責孩子都不是真心愛孩子的表現,尊重孩子才是對孩子的真愛。
怎麼樣才能拉近與孩子的心理距離呢?
1、回答疑問
父母耐心地對待孩子的每一個問題或要求,這是讓孩子感覺受到尊重的好方法之一。父母應該學會認真傾聽,不要因為太忙而簡單應付孩子,隨便說:“問這問那,有什麼好奇怪的?”、“我正忙著呢,問你們老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