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慢慢彌補孩子的不足(6)(1 / 3)

因此,當發現孩子在自己麵前“封閉”他們想法的時候,做父母的應該冷靜下來,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尊嚴,給孩子訴說的權利,了解他們的觀念,然後因勢利導,幫助孩子提升認識問題的能力。

然而,在許多情況下,責任是在父母身上:有些父母認識不到傾聽孩子訴說的重要性,孩子一旦出現問題,總喜歡用成人的思維方式去評判孩子所做的一切,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輕則斥責重則打罵。孩子因失去說話的權利或自己的話得不到父母的信任,隻好將委屈和不滿埋藏在心底。這樣,父母不僅失去一次了解孩子所思所想的機會,孩子也會從此產生與父母對抗的心理。

傾聽孩子的訴說,充分尊重孩子說話的權利,這不是放縱孩子的不良行為,也不是放任孩子狡辯,這是一種做父母的鼓勵技巧。

傾聽孩子的傾訴可以有以下三方麵的作用:

1、有利於父母子女之間的觀念交流

研究發現,隻有充分尊重孩子的權利,孩子也才會充分信任父母,把自己的真心話掏出來。父母教育孩子也才能對症下藥,從而幫助孩子端正觀念,糾正錯誤,不斷進步。

2、建立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促進孩子身心的良好發展

孩子有了向父母傾訴內心感受的機會,就會跳脫壓抑的心境,克服自卑感,增強自信心。這也是鍛煉孩子社交能力的極好機會。

不犯錯誤的孩子是沒有的,孩子犯了錯誤,父母不應該抓著不放,而是要給孩子改正錯誤的機會。讓孩子傾訴就是一種讓孩子改正錯誤的好方法。

作為父母,千萬不能因為自己的子女是一個孩子,就怱視了他們闡述自己看法的權利。很明顯,一味的指責和粗暴的說教,是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的,父母更不能居高臨下,應該傾聽孩子訴說原委。孩子有值得鼓勵的觀點,父母應表明支持的態度,孩子認識上存在盲點可循循善誘啟發開導。可以說:傾聽孩子的訴說,是一把開啟孩子心靈窗戶的金鑰匙。

3、父母應該多讓孩子參與成人的活動,特別是說話

在此,我們認為,拉近父母與兒童心理距離的最好的辦法之一:就是父母與孩子一起活動。

孩子覺得自己受到重視,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成就感,體驗到平等對待的樂趣,同時,他就開始對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這種好習慣就形成了。

現在家庭生的子女多半少,小孩絕大多數時間是和父母待在一起,但孩子的感情隻與大人之間交流是不夠的,還需要小朋友們之間的相互溝通,小孩長期生活在“三人世界”中,會覺得孤獨,常不願意上幼兒園,不願意上學校,不願意和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也就是說,如果將孩子那個屬於“三人世界”的環境改變了,他會變得很不適應。而養成不合群、怯懦、孤獨的性格。

因此,當孩子學會走路後,父母每天要給孩子一定的時間讓他和別的小朋友去玩。這樣,可以使孩子們之間互相學習、互相競爭、互相交流,即使是爭吵、哭鬧——隻要沒有危險,父母就不要幹預,讓他們在玩中學會處理問題,去擴大自己的社交範圍,從而培養了他們從小就有自己“闖天下”的獨立意識。

讓孩子懂得如何與別人和睦相處,與別人關係融洽是使孩子快樂的一個重要條件。應該清楚,父母是不能完全支配孩子的社交生活,但是可以透過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去引導他們如何與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