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慢慢彌補孩子的不足(5)(1 / 3)

“自我暗示法”是克服怕羞的好方法。到了陌生場合感到緊張時,可以采用暗示的方法來為自己壯膽打氣。例如把陌生人當熟人看待,怕羞心理就能減少了大半。一個怕羞的人,如果能夠在陌生場合勇敢地講出第一句話,緊接著的就是流利的語言了。用自我暗示法打破起初的阻力,是克服羞怯的一種有效措施。

孩子經過不斷的訓練,隻要敢於對怕羞說“不怕”,並且敢於實踐,就會走出羞怯的低穀,成為落落大方的人。隻要父母端正教育態度,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一般都能夠讓孩子的膽子大起來,並培養出健康的性格來。

眾所皆知,孩子認識周圍的人和物是需要時間的。對於陌生的事物,連父母都會在觀察之後才會有更多的安全感,孩子更是如此!因此,孩子不願意別人抱,孩子在別人麵前有點害羞,這是可以理解的。隻要孩子覺得習慣了,自然就會願意去接近,父母不用著急,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慢慢來吧!

讓孩子參加社交活動是訓練膽量的好方法,孩子可以交更多的新朋友,也可以讓孩子學習如何跟其它的人友好相處。

一個孩子如果害怕孤獨,離開夥伴就覺得心理沒有依靠,造成平時跟小夥伴說話都非常小心,別人提出什麼要求,他就會趕緊答應,如果別人要什麼東西,他就會立刻拱手奉送,有時甚至不等別人來要,他也會主動送上門去。這種孩子把東西給了別人以後,一般都是不會心疼的,自然就談不上後悔了。

但如果孩子是因為害怕別人不跟自己玩就不敢拒絕別人的要求,這就是人際關係依賴症的表現了。父母的教育重點應該放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上,要讓他學會獨立自主,學會“自己跟自己玩”,不要養成一種依賴別人的不好習慣。父母應該訓練孩子,即使他單獨活動的時候,也覺得充實,而不是總跟著別人跑。擺脫人際關係上的依賴性,孩子就有了獨立性。

如果孩子比較好麵子,那麼解決這個問題關鍵就是向孩子講清楚道理。孩子好麵子的問題不解決,孩子長大了有可能成為這樣一種人:遇事總是因為放不下麵子,事後心理十分難受,精神上常常很痛苦,心理嚴重失衡。成人裏麵,這種人是不少的。要使孩子長大之後不成為這種人,父母首先應做出榜樣,該拒絕時就拒絕,千萬不要“死要麵子活受罪”。如果沒有拒絕,就不要後悔。父母做出了榜樣,向孩子講明了這個道理,孩子一般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拒絕別人。

至於缺乏拒絕的習慣、技巧,隻要經過幾次,孩子就會拒絕別人了。如果孩子的膽子比較小,父母首先要訓練孩子的膽子。嚴格來說,孩子的退縮行為不屬於心理疾病,隻是一種不良心理或是不良性格。

一般來講,大多數孩子都能夠與別的小朋友和睦相處,一起玩耍,但是有些孩子,孤僻、膽小、退縮,不願與別的小朋友交往,更不願到陌生的環境中去,寧願一個人待在家裏玩,這種現象稱之為“孩子退縮行為”。這種行為多見於5—7歲的孩子。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慢慢適應新的環境,並且在今後的各種活動中逐漸主動發展自己能力。但是有退縮行為的孩子卻很難適應新環境。兒童時代的退縮行為如果不注意防治,不僅有可能延續至成年,而且,還有可能影響到他們成年後的社交能力、職業選擇和教育子女的方式等。

造成孩子這種行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1、孩子的先天適應能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