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有個特別的嗜好,就是酷愛馬匹。這個嗜好到劉徹晚年,更是到了幾近瘋狂的程度。隻要聽說哪裏有良馬寶駒,就算花再大的代價,劉徹都在所不惜。下麵的故事,便和馬匹有關。
西域是個盛產良馬的地方,這其中尤其以烏孫國和大宛國的寶馬良駒最為有名。
早年張騫出使西域時,為了勸說烏孫國與漢朝結成聯盟,曾給烏孫王帶去很多禮物,這些禮物的貴重稀有程度,不是那些西域小國可以比得了的。而所謂的聯盟,其實就是和親,兩家結成親戚,關係自然就近了。由於烏孫國距離匈奴人盤踞的地方比較近,相比之下,漢朝反而是一個遠國。烏孫王擔心和漢朝結盟後會得罪匈奴,所以不敢答應張騫的要求。但同時他卻對張騫帶來的禮物愛不釋手。匈奴的威脅是直接的,而漢朝的報酬之豐厚,是讓人難以拒絕的。在這種情況下,烏孫王隻得挑選良馬派出使者到漢朝報聘,但心中猶疑,遲遲不肯下決心結親。
這件事很快就被匈奴單於知道了,匈奴人一直沒怎麼把烏孫放在心上,這時候聽說烏孫竟然要和漢朝結親,便認為烏孫國王不老實,決定給烏孫一些教訓。匈奴要教訓一個國家,那手段一定非常不一般,當年匈奴人為了教訓大月氏,曾砍下大月氏國王的頭顱盛酒喝,迫使月氏國子民不得不舉國西遷,這件事,烏孫國王還是記得的。
一想起匈奴人的手段,烏孫國王就渾身直打顫,既然已經和匈奴翻臉,那也就沒什麼好猶豫的了,便急急忙忙派使節出使漢朝,說願意和親,結為兄弟之邦共同對付匈奴。
此時的劉徹已近晚年,因連年用兵等原因,國庫已是入不敷出,大漢子民的生活比較清貧。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這當然是上策,見烏孫國王同意和親了,劉徹心中自然高興。但漢朝畢竟是大國,大國要有大國的氣度,雖然剛開始時是我們要求和你們結盟,但現在情形不同了,你們要想求得漢朝的庇護,必須規規矩矩按程序來。這個程序,當然是和親的程序,是漢朝的大臣們提出來的,而且劉徹也同意。這個程序,就是要想讓漢朝嫁公主,必須先納聘禮。
烏孫使節回去後便把劉徹的話給烏孫國王說了,烏孫國王認為納聘禮是正常的要求,當下便同意了。
元封三年(前108),烏孫國將一千匹上等好馬送給漢朝,以為結親的聘禮。這些馬比上一次烏孫國王給劉徹的回禮要好許多,劉徹心中歡喜,便稱其為天馬。
劉徹收到聘禮後,與烏孫的和親便算是成功了,於是他給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細君公主賜了個公主的名分,將其嫁給烏孫國王昆莫,並給細君公主準備了異常豐厚的嫁妝。
昆莫這時候已經是個垂垂暮年的老人了,見漢朝送來的公主年輕而漂亮,當然是心花怒放,便冊封細君公主為他的右夫人,地位之高,在其他夫人之上。
匈奴單於聽說昆莫和漢朝結了親,不由得有些氣急敗壞。烏孫國如今以漢朝為靠山,匈奴人雖然比較霸道,但也不敢隨意欺負。單於思來想去,最終想清楚了:好啊,硬的不行,那就來軟的吧,然後便將自己的女兒打扮了一番,送給了昆莫。
匈奴雖然惹不起漢朝,但要滅掉西域的一兩個小國,卻還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昆莫知道匈奴單於將女兒賜給他的原因,不敢拒絕,也不敢怠慢,便封匈奴王女為左夫人,地位與右夫人相當。昆莫是這麼考慮的,漢朝雖然比匈奴強大,但漢朝太遠,而匈奴人就近在眼前,遠水救不了近火,萬一匈奴人什麼時候一個不理智,恐怕烏孫國便有亡國滅種的危險。
對於匈奴人的這招,劉徹卻沒有動怒,而是賜給細君公主更多的錢帛財寶,讓其賄賂烏孫國的王公大臣。劉徹這招是十分管用的,沒過多久,烏孫國自上而下便紛紛稱讚漢朝是泱泱大邦,漢朝與烏孫之間的感情,很快便超過了匈奴。匈奴單於的發難,就這樣被劉徹不動聲色地解決了。
但這件事結束後,又有一件事情發生了。
前麵已經說過,昆莫是烏孫的老國王了,年齡比較大。這時候便出現了一個問題。西域各國,民俗風情與中原相比有很大的差別,中原遵循儒家的倫理綱常,父子君臣之間都有嚴格的禮儀尊卑,而中原之外,卻不怎麼在乎這些。舉個例子,匈奴的單於死後,新任單於可以娶後母為妻,可以娶哥嫂弟媳為妻等等,這在中原人看來是大不敬的事,但對匈奴人而言,卻十分習以為常。而此時的烏孫國,無疑也麵臨著這種情況。
昆莫年老氣衰,細君公主嫁過去不久,昆莫就死了。昆莫死後,其孫岑陬繼位為烏孫王。這個岑陬的年齡不大,和細君公主差不多。大凡男人,尤其是居於高位的男人,對於年輕漂亮的美女是十分喜愛的。烏孫新國王岑陬,也毫無例外地喜歡上了細君公主,這個他爺爺的年輕妻子。
細君公主在烏孫多年,當然知道烏孫的風俗習慣,我們也不知道她心裏到底願不願意,反正後來他就轉嫁給岑陬了。細君公主轉嫁給岑陬後生了一個女兒,然後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