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概論 名詞解釋+其他(2 / 3)

意象具有審美性,是一種審美的意象。

審美意象的特征:

其本質特征是哲理性;

其表意特征是象征性;

鑒賞特征在於多解性。\/\/

文學風格的內涵

所謂文學風格,是指作家的創作個性。在文學作品的有機整體中,通過言語結構顯示出來的、能引起讀者持久審美享受的藝術獨創性。\/\/

對於風格,中國古典文論的簡分法是將其分為“剛”和“柔”兩類。\/\/

文學風格的審美價值要注意的問題:

①.文學風格多種多樣,各有各的審美價值,一般不分軒輊。

多樣性決定穩定性:文學風格要多樣化,要百花齊放。

②.風格的審美價值還值得注意:風格美可以超越時代、地域和階層的限製。\/\/

“對話” 德國闡釋學理論家 伽達默爾 指出:

①.藝術存在於讀者與文本的“對話”之中,作品的意義與讀者個人的體驗之間沒有什麼關聯,而是在讀者與文本的“對話”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種呼請、呼喚,它渴望被理解;而讀者則積極地應答,理解文本提出的問題,這就構成了“對話”。

②.文學作品的意義並非取決於一次對話,而是取決於無限的對話———因為文本屬於無限綿延著的曆史。曆史不斷,對話便永遠在綿延之中。所以:

a.文學作品的意義往往是多重、不確定、變動不居的。

b.一段文本或一件藝術作品的真正的發現永遠沒有止境,是一個與曆史本身相同的無限過程。

c.藝術作品是“開放”的,隨著不同讀者的參與對話,同一文本必然會生出無數不同的“第二文本”。\/\/

逆向受挫

逆向受挫,就是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節發展、意境指向等,與讀者期待視野中的預先測定不同。

意義:讓讀者有新奇感。\/\/

淨化

(1).所謂“淨化”

“淨化”一詞,最早見之於亞裏士多德的《政治學》。可以認為,文學接受的淨化,就是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不由自主地達到調節精神、排遣情緒、去除雜念和提高人格的狀態。說簡潔點,所謂“淨化”,就是讀者通過閱讀作品而達到一種“雜念去除,趨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2).“淨化”的具體表現:

其一,閱讀中,讀者可以進入某種虛幻的藝術境界,而暫時忘卻人生的煩憂。

其二,作品中某種情感力量的震撼,可使讀者的某種情緒得以宣泄,使畸變的心態甚至人格得以矯正。\/\/

延留

含義:作為文學接受高潮階段的一個表現,延留,指讀完文學作品之後該作品繼續留存於腦際並被不斷回味的狀況。通常的說法是“餘以繞梁,三日不絕”,“餘味無窮”等等。

上學期

文學創造的主體既是具體的個體,又是社會的個體,是具體的社會人。(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A.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具體的個體

作為文學創造主體的詩人作家,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單個人”。

而在深層的意義上,這是說:文學活動作為一種意識活動,必然都是個體的活動,因為人類從來就沒有一個意識的總頭腦。這樣,每一位作家、詩人:

(1).他們都是活生生、不可重複的“自我”,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形態。

(2).文學活動中,作為具體的個體,他們就必然有自己的自由創造———他們的作品,無論內容或形式,都會表現出個人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創作個性。

李白與杜甫,王安石(瘦硬,含蓄,溫婉不迫)與蘇東坡,曹雪琴(悲惋而雅致)與吳敬梓。 曹丕“文以氣為主”。\/\/

文學創造主、客體之關係及其雙向運動

(一).文學創造主、客體關係,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構成的審美價值的評價關係。

文學創作中主體對客體審美價值評價的特征:

第一,心理層麵的特征:重在“情感體驗”。而在文學創造中,主體對客體的審美評價,總是以情觀物,並在這種體驗中去建構自身與對象的情感關係。

其二,思維層麵的特征:“感性直觀”的把握。

而文學創作,其創作主體主要以形象為中介去連接客體(相對於客體,看到的是形象,塑造的也是形象),客體也始終以具體的形象向主體展現自身。所以,創作主體對客體的把握,在思維的層麵,始終是一種感性直觀的方式。\/\/

文學材料的特點:具有主體性。\/\/

藝術發現的意涵

所謂藝術發現,是作家根據自己認識生活的思想原則(觀念、立場、傾向性)和審美趨向,對外在事物觀察的一種獨特領悟。\/\/

愛蓮說 作者:周敦頤(宋代)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獨愛”,在於獨特的發現,也透出獨特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