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unconscious 無意識的
是指潛伏於作家意識之下、有活力,但因受到某種壓抑而未進入意識域的心理因素。(弗洛伊德)
Topus\/type 典型
作為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之一,典型是文學言語係統中顯示出性格特征、富於魅力的藝術形象。它在敘事性作品中又稱典型人物或典型性。
expectation horizon 期待視野
是德國接受美學代表人物姚斯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指在文學閱讀之先及閱讀過程中,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基於個人閱讀經驗等原因,其心理上往往會有某種既成的思維指向與觀念結構,或者會有著某種先在的、據以閱讀文本的心理圖式。
implied reader 隱含的讀者
為德國接受美學代表人物伊瑟爾提出,意思是,一部作品完成之後,在讀者接受之前,便已隱含著讀者。也就是,所謂“隱含的讀者”,是相對於現實讀者而言,是作者在創作中設定的能夠把文本加以具體化的預想讀者,是作者預想出來的其作品問世之後,可能或應該出現的讀者(“目標受眾”)。
其他:
文學作品類型:
現實型文學;理想型文學;象征性文學(暗示性、朦朧性)。\/\/
文學作品體裁:詩、小說、劇本、散文。\/\/
詩的基本特征:凝練性、跳躍性、講求韻律,有節奏感。\/\/
明代吳喬《圍爐詩化》
“意思猶五穀也。文,則炊而為飯;詩,則釀而為酒。”
也就是說,相對於其他文學樣式,詩則是更集中、更凝練反映生活的。\/\/
小說的基本特征:
①.人物刻畫深入細致。
描寫人物是小說的顯著特征,詩和散文可以寫人物,也可以不寫,小說則必須寫。著重描寫人物形象,是小說寫作走向成熟的標誌。(對王蒙的詬病)
②.情節敘寫完整而複雜。
小說中的情節通常是人物性格發展的曆史。
③.環境描寫具體充分。\/\/
劇本是一種側重以人物台詞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衝突的文學體裁。(喜劇、悲劇、正劇)
歐洲古典主義戲劇理論家製定的戲劇創作的“三一律”規則:
時間一致。(不超過24小時);
地點一致。(戲劇中的動作應發生在同一地點)
情節一致。(情節應構成一個緊湊、有機的整體)
沒有集中、突出的矛盾衝突,就沒有戲劇。\/\/
文學作品的文本三層次:文學言語、文學形象、文學意蘊。\/\/
文學形象不確定性的意義:
①.可以造成文學形象特有的朦朧神韻。
②.所留給讀者的想象餘地,能使讀者在想象和再創造中獲得愉悅。\/\/
意蘊層麵
由於形象具有包孕性,意蘊層麵又呈現出多層性,一般又可以分為三種:曆史內容層、哲學意味層、審美意蘊層。\/\/
特征的概念是由德國藝術史家希爾特提出。黑格爾認為他是現代一位最大的藝術鑒賞家。在其啟發下,黑格爾曾把“特征性原則”當作藝術創作的重要原理加以提倡。
希爾特認為:特征就是組成(反映)那些本質的個別標誌。\/\/
典型環境
作為對典型理論的重大貢獻,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題。
典型環境對於典型人物的作用:
①.典型環境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礎。
②.典型環境還促成人物一定的行動,製約著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
總之,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的關係互相依存,失去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複存在。
一方麵,典型人物的刻畫離不開典型環境,典型環境是典型人物賴於生存發展的現實基礎。沒有典型環境,典型人物的言談、行動乃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據。
另一方麵,典型環境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環境是以典型人物為中心的社會關係係統,失去了典型人物,這個係統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聯係的紐帶,環境便成了一盤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形成的可能。\/\/
意境是我國古典文論獨創的一個概念,它是華夏抒情文學和抒情理論高度發達的產物。
古典文論在意境虛實(如何)相生問題上總結的一條藝術規律“真境逼而神(虛)境生。”\/\/
意境的類型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也提出一種分類: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所謂“有我之境”,是指那種情感比較直露,傾向比較鮮明的意境。
所謂“無我之境”,並非說作者不在意境畫麵中出現,而是指那種情感比較含蓄,不動聲色的意境畫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