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培養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自強(2 / 3)

(二)從經濟困難學生角度來看,“等、靠、要”的多,自強自立的少;安於現狀的多,積極開拓的少

當外來的關懷和資助成為習慣時,人便容易變得麻木。國家、社會、學校對於困難生的資助是無償的,為了減輕困難生的心理壓力,甚至在施助時也采取一種“無聲”的形式。但許多的困難生卻認為這些資助是理所當然的,不需承擔任何義務,也無需回報。部分困難生有了第一次無償資助還想要第二次,有些學生甚至覺得給得太少,還伸手向學校要,“等靠要”

思想嚴重,卻從未想過要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貧困。另外,許多困難生心理壓力較大,尤其是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往往沉寂於自卑之中,安於現狀,不積極參加勤工助學,即使有些參加勤工助學的,也隻願意停留在一些簡單舒適的崗位上,而沒有充分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積極尋找更適合自己發展的勤工項目,以通過不同的實踐,鍛煉意誌,積累經驗,提高自己的自立能力。

三、培養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自強自立精神的探索對貧困生而言,自強自立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品質,它需要教育的點撥和引導,來挖掘他們自強自立的潛能,並通過勤工助學等實踐,逐漸地使這種品質滲透和積累,最終內化為個人自覺的行動。作為高校來說,還需要加強助困文化建設,營造困難生自強自立的大氛圍,並鼓勵困難生在自助的同時實現助人,回報社會,從而創造和諧的校園氛圍。

(一)加強經濟困難學生的自我意識教育,挖掘他們自強自立潛力

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各種身心狀況的認識、體驗和願望,以及對自己與周圍環境之間關係的認識、體驗和願望。困難生必須對自我以及周圍的環境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困難生雖然家境貧困,但有其優勢所在:①吃過苦,一般都能艱苦奮鬥、勤儉節約;②知道父母掙錢不易,能夠珍惜學習機會;③內心深處有著改變現實的強烈願望。這些優勢往往是許多富家子弟所欠缺的。如果困難生隻是一味地覺得自己“窮”,一味地自卑、消極,感覺自身沒有一點能比得上別人的,而沒有發現自身所隱藏的巨大潛能,那麼在經濟已經貧困的基礎上又必然會增加心理貧困。作為高校來說,要積極引導困難生發現自身的優勢,挖掘他們自強自立的潛力,讓他們知道,學校對於他們的資助是暫時的也是有限的。貧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喪誌,要想脫貧,需要依靠他們通過艱苦奮鬥、自強自立來贏得。另外,對於困難生的教育,要以激勵為主,多些表揚少些批評,要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和工作成績,及時給予肯定,對於他們當中湧現出來的特別優秀的自強自立學生,要樹典型,開展學習。

為進一步加強對困難生的引導,使他們能夠以自信自強的人生態度和積極樂觀的心態,順利完成大學學業,浙江理工大學理學院從去年開始設立了經濟困難學生導師製,實行一對一幫困。導師是由各教工黨支部推薦的熱愛教育事業、關心學生、經驗豐富的教師組成。導師對困難生的職責主要有思想引導、學習輔導、心理疏導、經濟助困,而其中又以思想引導重點。導師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幫助他們發現自身的優勢,挖掘他們的潛能,形成自強自立、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人生品格。導師製實施一年多來,取得了很大成效,困難生都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麵對生活,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學以致用,活躍在各種勤工助學崗位上,並且大部分學生都拿了獎學金,做到了學習、工作兩不誤。

(二)加強高校助困文化建設,宏揚自強自立精神文化是由多元素組成的一個複雜體係,助困文化則是指在一定的生產力與物質生產條件下形成的助困濟貧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的總和,它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的衍生。助困文化既要立足現實,體現扶危濟貧的理念,又要超越現實,為助困行為提供合理的價值導向。目前各大高校的助困方式多種多樣,助困理念也各不相同,大多的助困文化體現在對於困難生物質資助上,而在精神層麵的助困相對薄弱,尤其是在培養自強自立精神方麵。筆者認為,助困文化的核心理念應當是“自助”,即自強自立,“他助”是短暫的、臨時的和有限的,“他助”是服務於“自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助”。因此,高校在開展助困文化建設的時候,應當把培養困難生的自強自立精神作為重點,通過開展一些有益的活動,讓自強理念深入人心。

從2006年開始,浙江理工大學舉辦了第一屆“感動理工”自強自立十佳大學生評選,受到了師生的一致好評。通過在全校的困難生中尋訪自強之星,並通過他們優秀事跡的宣講來傳遞自強自立的精神,以此來立榜樣、樹典型,達到學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從這屆自強自立學生中,湧現出了許多的反映自強自立的感人事跡,如有些學生大學四年不花家裏一分錢、有些學生每年都拿一等獎學金且還主動捐贈自己的獎學金、有些學生能自主創業,並帶動一批困難生共同脫貧……2007年,學校又在籌備“第二屆自強自立十佳大學生”的評選,在這一屆評選中學校還讓困難生自己設計了活動會標,創立了由困難生參與作詞的《感動理工》主題曲,並編印了自強特刊,通過這一係列活動,把自強自立精神作為助困文化的核心理念提煉出來,並讓這種自強精神深入人心,得到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