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精神的思考與探索
浙江理工大學吳躍峰胡錦濤同誌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精辟概括,是對社會主義道德的係統總結,更是我們高校助困工作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導方針。自強自立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範疇的重要內容,樹立自強自立精神是一個認識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作為高校的助困工作者,除了在經濟上積極幫助困難生外,還要教育和引導他們確立自強自立的理念,克服依賴思想,把解困的著力點放在依靠自身力量上,鼓勵他們通過艱苦奮鬥,辛勤勞動來解決經濟問題。隻有這樣,才能既達到助困目的,又能培養他們的榮辱觀,從而使他們健康成長。
一、培養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自強自立精神的重要意義自強自立,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根本要求。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成員都把民族發展和實現個人美好理想建立在自強自立的基礎上。不僅相信一切美好生活都要靠自己的艱苦奮鬥創造,而且把自強自立作為一種美德和人生價值。中華民族很早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精神,今天,胡錦濤同誌又進一步指出:“隻要我們大力發揚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任何艱難險阻,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中華民族正是憑著這種自強自立的精神,在崎嶇的發展道路上,始終臨危不懼,戰勝了一切艱難險阻,取得了輝煌業績。曆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沒有自強自立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在世界上立足的;一個沒有自強自立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興旺發達的;一個沒有自強自立精神作支撐的大學生,是難以發展進步的。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從立足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和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後繼有人的戰略高度,提出“要加強對經濟困難大學生的資助工作”,“幫助經濟困難大學生完成學業”,並提出了對於大學生要“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大學生作為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如何,直接關係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自強自立精神作為民族精神的內核,在新的曆史時期,在高校大學生中繼承和弘揚這種精神,對於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使其不負時代的要求、曆史的重托、人民的期望,具有重要意義。高校的經濟困難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有著自身的特點。他們大多是在艱苦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並且不同程度地受過多方的資助。高校對於困難生資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使他們能夠順利完成學業,早日成才。而高校中不恰當的資助不但不能使困難生早日成才,而且容易使他們養成依賴心理,這與高校的育人宗旨是背道而馳的。所以,高校的助困工作,絕不僅僅是一個對困難生的經濟保障問題和物質補償問題,更是一個富有戰略意義的人才培養與民族精神養成問題。它關係到高校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
這就要求高校助困工作者立意高遠,在助困工作中兩手都要抓,經濟救助與精神救助並重,扶貧扶誌相結合,要著重培養他們的自強自立精神,鼓勵他們自立成才。隻有這樣,才能達到助困與育人的結合,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培養有用人才。
二、當前高校助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為了實現“不讓一個困難生因為交不起學費而失學”的承諾,目前各高校都基本建立了以“獎、貸、助、勤、減”為核心的助困體係。從物質上講,這一助困體係基本上能夠解決困難生的經濟問題,但物質幫助隻是助困工作的一部分,助困隻有和育人相結合,才能真正達到助困的目的,而各高校在育人方麵相對薄弱,尤其是在困難生自強自立精神的培養上。
(一)從高校角度來看,物質助困多,精神助困少;“輸血”資助多,“造血”資助少
精神是人類靈魂的統帥,高校對於困難生物質上的幫助是有限的,而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隻有讓困難生樹立起克服萬難、自強自立、報效祖國的精神,才能從根本上引導他們脫貧,而目前高校的助困理念中,更多地還是停留在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上,而對於激發他們的自強熱情等精神助困相對較少。另外,在高校的助困中,更多的資助是“輸血”型的,如助學貸款、學費減免、助學金等,而勤工助學、自主創業等“造血”資助相對較弱,“輸血”型的資助雖然一下子就能解決困難生很大的經濟問題,但很容易滋生他們不勞而獲、不思進取的依賴思想,這樣的資助就失去它原本助困育人的意義。“輸血”型的助困隻是治標,而唯有“造血”型的助困才能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