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助困育人高校助困工作模式探析(1 / 3)

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徐文傑楊勇賴善莉一、高校貧困生的形成和基本狀況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從總體上有大幅度提高,但由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平還比較低,地區發展不夠平衡,城鄉二元結構特征仍比較明顯。同時,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公共財政體製的逐步確立,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體係還不夠完善,在調節困難家庭的生活狀況、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上,製度有缺陷,地區有差異,程度有高低。而在這種背景下的低收入家庭想要培養一名大學生談何容易。然而,中華民族尊儒重教的傳統思想驅使許多貧困家庭,即使承受再大的經濟壓力,也要想方設法送孩子上大學,當然,想改變現狀的利益化傾向也十分明顯,於是家庭更貧,這便出現了因出身和家庭原因的高校特殊群體——貧困生。

據統計,高校貧困生占在校生的10%~20%,其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比例為8%~10%,在擁有現代化設施條件、傳播知識和文明、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校中,生活著成千上萬個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壓力,有的甚至生活都無法自給和維持的貧困大學生。

(一)經濟上的貧困家庭的貧困是每一個貧困大學生所麵臨的首要問題。他們一般來自“老、少、邊、山、窮”

地區,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家庭收入相對較少,根本無力負擔高昂的學費。在農業近些年發展低迷、農民增收困難的條件下,很多來自農村的學生自然就列入貧困生的行列。尤其是家庭無勞動力、單親家庭或家庭成員患有重大疾病以及多子女的情況更為糟糕。同時,隨著城市下崗職工的增多,來自城市下崗職工家庭的貧困大學生漸漸增多。總之,不管其來源如何,經濟貧困是他們麵對的共同現實。他們中的很多人入學報到時隻是帶有路費。隨著年紀的增長,他們的經濟壓力越來越大,許多人甚至到了“借款無路,舉債無門”

的狀況。他們每月的生活費很低,隻有200元左右,甚至有些學生就是“五個饅頭過一天,一星期買一次菜,軍訓服裝穿四年”。調研表明,貧困生絕大多數基本生活難以保障,其生活遠遠低於學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

(二)心理自卑,自我效能感低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意識,使自己看不起自己,且以為他人也看不起自己的心理狀態。來自農村和邊遠山區的貧困大學生在當地一般都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是家長以及父老鄉親眼裏的希望。但是進入大學後他們發現身邊的學生都很優秀,自己不再受到老師和同學過多的關注,退去了光環後他們不免會產生失落感。而經濟上的貧困使得貧困生經常為吃發愁,這給他們的自信心造成不小的傷害。另外,“由於山區、農村和城市在經濟、教育資源和文化上的差異,使得農村的孩子在進入大學後有點難以適應城市生活。在閱曆、見識、英語、計算機網絡、信息素養方麵等都要遜色於城市學生”。這一切都讓貧困大學生難以找回自信,在各方麵隻能暫時處於從屬地位。他們並不是不想走出去,相反他們剛融入群體時總是積極地展示自己,但是他們的努力換來的卻是更大的挫折。因而,他們的自信心反而會因為努力而一點點地磨滅。久而久之,貧困生在心理上逐漸走向自卑。

自卑的一個最明顯表現就是自我效能低。所謂自我效能是指自己對自己能力的判斷。自信心的缺乏使貧困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一種準確的判斷,給自己的定位很低,不能找準自己的定位,即使是機會垂青於自己也不敢輕易地去嚐試。社會心理學認為,一個人行為的結果不僅取決於能力本身,更取決於自我效能。從這個意義上說,貧困大學生低度的自我效能阻礙了他們的發展,不利於樹立信心。

(三)自我焦慮感強如同每一個大學生一樣,高校貧困生也存在著自我焦慮的情緒。E埃裏克森提出青春期社會麵臨的核心問題是獲得自我同一性,避免同一性危機與混亂。所謂同一性危機是指一種無法正確認識自己、自己的職責、自己承擔的角色的人格發展的異常現象。而成年早期的核心問題則是尋求感情歸屬和建立友誼,避免產生孤獨感。大學生的社會化正處於這兩個階段。

進入大學後,課程和課業負擔都有所減少,學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學生都產生了無所事事的感覺,不知道該幹些什麼。大部分人沉湎於睡覺、打遊戲之中,生活和學習都沒有了目標,因而不能很好地避免同一性危機。但是,就業壓力的增大又使大學生對未來產生嚴重的不確定感,對自己的未來難以把握,在此情況下就很容易產生自我焦慮。在經濟、學習和社會多重壓力影響下,貧困生極容易產生心理失衡,形成心理貧困。物質貧困和心理貧困不是簡單並行的兩個方麵,心理貧困產生於物質貧困,當經濟景況相同的一群人相處時,他們之間表現不出心理的差異,當其中一部分人物質條件優越並因此而產生更多成就時,貧困者就會逐漸產生羨慕和焦慮,如果這種情緒不能得到及時的轉移或宣泄,就會逐漸積累成“心理貧困”,眾多的事實證明,心理貧困會加劇物質貧困。二、高校貧困生助困工作必須堅持經濟資助與心理幫扶、思想政治工作“三結合”

原則

高校貧困生中表現出來的經濟貧困與心理貧困相互交織,強化的複雜關係決定了貧困生助困工作必須堅持經濟資助與心理幫扶、思想政治工作“三結合”的原則。

(一)堅持經濟資助與心理幫扶、思想政治工作相結合原則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具體體現實行教育成本分擔政策和高校擴招政策的目的是為更多的青年學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實現社會公平,如果一部分學生因為經濟貧困而失去學習機會,則成為一種新的不公,因而,黨和政府一直把“確保大學生不因經濟困難而輟學”作為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具體體現,如果不做好貧困生資助工作,高等教育就偏離了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同時,黨的“十六大”報告把“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的目標和歸宿,社會主義的高等學校不僅要確保每一位貧困生能讀書,而且要德智體美全麵發展。所以,做好貧困生資助工作,不是給點物質幫助就能完全解決的,不僅要解決經濟困難,還要進行心理幫扶以及必要的思想教育。

(二)與經濟資助相結合是做好貧困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手段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貧困學生的思想問題、心理問題是由經濟貧困派生出來的,不用經濟資助手段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而一味地說教,就沒有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其結果必然是蒼白無力的。所以,解決貧困生的思想問題、心理問題都要以經濟資助為基礎,也隻有這樣,貧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會收到應有的效果。

(三)工作實踐證明,隻有堅持經濟資助與心理幫扶、思想政治工作“三結合”,高校助困工作才能收到實效堅持“三結合”,可以鞏固助困工作的實效,減輕助困工作的壓力。如果片麵強調物質資助,一方麵,校內貧困生會逐漸增多,貧困生對物質資助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另一方麵,部分接受救助的貧困生會產生懶惰心理,認為享受救助是理所當然的,將貧困作為資本,“等、靠、要”的思想較嚴重,這樣,高校的助困壓力就會越來越大。因此,通過加強“三結合”

,尤其在心理上、思想上幫助他們,使已經接受救助的部分貧困大學生能夠盡快在思想上堅強起來,鼓勵他們努力通過自強自立的行為,獲得一定的經濟來源,從而使學校能夠將物質助困的財力物力放到剛進入校園、助困需求更加強烈的其他貧困學生身上。據調查表明,在聯合社會提供勤工助學崗位時,參與競爭的貧困生遠遠沒有非貧困生積極。這是因為,決定貧困生是否真正擺脫貧困的重要因素是他們能否從精神上富裕起來。對於精神上富裕起來的貧困生而言,物質貧困隻是暫時的,而對於精神上貧困的貧困生而言,物質貧困則是永遠的。因此,隻有通過“三結合”,鼓勵貧困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培養他們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精神麵貌,才能使他們最終走出“貧困生”的陰影,成為積極向上、健康的大學生。

三、實現經濟資助與心理幫扶、思想政治工作“三結合”的途徑實現經濟資助與心理幫扶、思想政治工作相結合,就要充分發揮經濟解困的基礎作用,從高等學校實際出發,努力賦予每一份經濟資助以思想內涵,從轉變貧困生在校園生活中的消極狀態入手,認真規劃“三結合”的方式與途徑。

(一)建立貧困生個人檔案,確認貧困類型1開展“摸底工程”,掌握學生基本情況通過調查貧困生的實際情況,有效地實施動態管理,通過同班級同學、同宿舍同學以及班主任等渠道溝通了解、調查摸底,全麵清楚地掌握申報貧困生家庭經濟的基本狀況,建立貧困生檔案,保證申報貧困生資料的真實性。同時,我們也對原有貧困生的有關情況進行定期調查,並實施動態管理,進行相應調整,確保有限資金用到實處。根據書麵證明材料和調查了解後的實際情況,由輔導員老師對貧困類型進行確認。

2為做好此項工作,貧困生名單的確定必需履行如下程序(1)困難學生提交書麵申請,並附必要的證明材料(縣、鄉、村特困證明)。

(2)在班主任參與下,通過談話、座談等形式對申報的學生進行審核,確定貧困生名單。

(3)發放貧困生登記表,學生填寫後,由貧困生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簽署意見、並加蓋公章後,上交學生處,經討論確定特困等級。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先導,引導貧困生正確認識現實,樹立“我貧窮,但我堅強”的精神,為實現貧困生轉變角色做好基礎性工作

解決貧困生的心理貧困問題首先是要幫助他們解決思想上的種種迷茫和困惑,培養健康的心態。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以及學生管理過程中一方麵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引導他們不以富為榮,不以貧為恥,以平等的人格融入校園生活中,感受集體的溫暖;另一方麵,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幫助貧困生學會自我調適,把握自我,爭做生活的強者。讓貧困生有一個健康的心態,真正地把貧困當成磨煉自己意誌和毅力的寶貴財富。

(三)以感恩教育為突破口,尋求貧困學生積極的心理回應從社會層麵看,國家、社會及學校籌措的助學經費,體現了保證貧困生受教育權利的社會公平機製。但從貧困生個人層麵看,各種形式的助學金實際上是國家、社會對貧困生受教育行為的投資,體現了資助者對貧困生個人的關愛,資助者希望廣大貧困生通過經濟資助行為順利完成學業,成為國家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成為有益於社會和諧發展的人。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作為資助體係的設計者,應該教育和引導每位受助者深刻領悟和體味這種情感。通過感恩教育使他們意識到有義務做出積極的心理回應,努力在校風學風建設中、在校園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為今後走上社會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因此,感恩教育不僅對克服貧困生群體消極的心理因素有重要的積極作用,而且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

(四)明確受助學生的義務,促使貧困生成為社會公益活動的倡導者

教育部新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明確規定:大學生在享有“申請獎學金、助學金和助學貸款”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獲得獎學金、助學金和助學貸款的相應義務”。

為了解決在校困難大學生的經濟問題,國家、社會慈善機構、富有愛心的企業和個人以各種形式設立獎學金、助學金。為了體現感恩教育的工作理念,高校在按照捐贈人意圖設置獎學金、助學金的同時,應把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工作作為學生受助的條件之一,讓學生認識到他們是在社會和他人的關愛下成長,他們在接受關愛的同時,有責任和義務將愛傳遞下去,使他們在物質上成為受助者,在精神上成為資助者,今天是受助者,明天是資助者。院經常組織受助者參加青年誌願者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將知恩圖報理念付諸工作實踐。例如,開展校園內的保潔活動,到聾啞學校幫助殘疾兒童,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為災區人民捐款捐物奉獻愛心,等等。暑假學校組織受助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讓學生成立家鄉教育服務隊,分散在家鄉開展支教服務、便民服務等等,最終促使貧困生成為社會公益活動的倡導者。

(五)以勵誌教育為手段,促使貧困生成為優良校風學風的促進者

貧困生經濟、心理方麵的製約往往使他們成為學習中的“後進生”,如果不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貧困生有可能成為校園中的“問題學生”。學校以勵誌教育為手段,教育貧困生培養堅強的意誌,樹立“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通過設計合理的激勵措施,促使貧困生成為校風學風建設的排頭兵。

學校的具體措施是:一是鼓勵貧困生努力學習,與其他同學一起參與普通獎學金的競爭;二是通過設立專門的貧困生獎學金、助學金、學習進步單項獎學金等在貧困生中選出典型,樹立榜樣。通過這一係列的激勵措施,促使貧困生不畏困難、奮發成才,成為優良校風學風建設的促進者。

(六)以校內勤工助學為平台,促使貧困生成為和諧校園的建設者

學校在校內設立勤工助學崗位,深化勤工助學的思想內涵,以“助人自助”為指導思想,引導廣大貧困生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努力獲得經濟報酬。根據工作的實際需要,學校設立了服務型勤工助學崗位,如實驗室衛生員、飯堂夥管員等,使廣大貧困生在為師生服務的過程中體會服務和助人的快樂與價值感;還設立了助管型勤工助學崗位,組織貧困生成立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的團隊,使他們在協助學校進行有效管理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教育主體作用,煥發出在校園文明建設中的“主人翁”責任感,同時也可以培養他們的管理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另外還設立了助研型勤工助學崗位,貧困生通過協助一些部門和教師進行科研工作,提高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總之,通過校內勤工助學這個平台,使貧困生積極參與學校建設,促使他們成為和諧校園的建設者。

中國地方高校貧困生資助的績效研究——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例

嘉興學院王海軍王曉輝周鈺蔡運男一、引言(一)研究背景改革開放以來,麵對巨大的高等教育需求和科教興國戰略對人才的渴求,中國政府積極推行高等教育改革,自1999年開始,全國高校實行擴招。中國高等教育終於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其跨越式的發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1998年底,全國高等教育在學總人數約643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為98%。截至2005年底,全國高等教育在學總人數超過2300多萬人(其中公辦全日製普通本專科在校生接近1360萬人,在學研究生超過9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1%。根據國際公認的標準,中國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式教育階段轉入大眾化(Massificationofhighereducation)發展階段。

伴隨擴招的是始於20世紀末的中國高校大調整,這是建國後規模最大的一次高校資源整合重組。截止2006年6月,中國共有高等院校1553所(不包括高職院校和民辦院校),其中教育部屬高校72所以及其他部屬院校39所,這些院校通常稱之為部屬高校;其他1442所高等院校全部劃歸地方管理,通常稱之為地方高校。

由於中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力雖在不斷壯大,但激增的高等教育入學率所引起的高等教育經費迅猛增長是中國政府目前以及將來很長一段時間所不能獨自承擔的。考慮到高等教育的個人收益性,並借鑒他國經驗,我國的高等教育已全麵實行收費製,將教育成本在政府、社會、家庭之間合理分攤就順理成章地成為當前的最優選擇。但由於社會發展的不均衡所帶來的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市下崗職工家庭收入拮據等原因,不斷上漲的學費和生活費對來自這些貧困家庭的學生及他們的父母來說難以承受。在此背景下,“如何保證貧困生享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就成為貧困生期盼的焦點、高校辦學的難點、社會關注的熱點、黨和政府著力解決的重點”。經過多年的探索,中國已初步建立了“獎、貸、助、補、減”和綠色通道等形式的多元化高校貧困生資助體係(圖1)。據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統計,2005年度全國高校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總金額約為17658億元,比2004年度增長54%。其中作為政策性貸款的國家助學貸款增長最為迅速,自2004年6月初至2006年6月底,全國新增審批貸款學生1543萬人,審批合同金額1317億元,兩者均遠遠超過此前4年的累計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