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會因素社會因素主要是社會風氣和文化環境通過個體的人格和行為對個體施加影響的。對貧困生來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社會文化的不良因素加劇了貧困生的心理困擾。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社會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種以金錢為唯一目標的亞文化,出現了一係列的不良社會風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冷漠、勢利和虛偽。這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對貧困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加劇了他們對金錢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質利益的作用。這種心理與他們貧困現實的矛盾衝突,導致他們心理困擾的加劇。有些貧困生覺得自己穿戴不時髦,經濟不寬裕,見識不廣等,也可能因此受到了別人的譏笑,在自我評價時接受了這種心理暗示,產生自卑感和焦慮感。二是社會上一些善意的動機實施不當或被扭曲也無意中加大了貧困生的心理壓力。如各種“資助”工作的開展,無疑是件好事,但是由於宣傳不夠或教育滯後,使一些貧困生在物質上得到了資助,但心理上遭受了挫傷,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傷了自尊心,從而加重了貧困生的自卑心理和沮喪、抑鬱等消極情感,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認知更加偏頗。
(三)個體因素個體的心理素質是影響貧困生心理的內因。不少貧困生自我評價偏低,自我認知的偏差往往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使他們在思索自我與他人及社會的關係時,難以正確認識,因而產生了各種心理問題。與此同時,對大學生來講,他們的心理上都存在著各種矛盾,例如獨立與依賴的矛盾、自尊與自卑的矛盾、渴望理解與心理閉鎖的矛盾、衝動與壓抑的矛盾等等,而這些心理矛盾在貧困生身上表現得更加激烈,有的人經過鍛煉變得更加成熟、更加堅強了,但另一些人往往難以承受生活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在一次次挫折麵前,心理更加脆弱。
(四)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與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給予了一定的重視。但相比較而言,在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麵存在的薄弱環節比較明顯。第一,對貧困生心理健康關注不夠。貧困生作為一個特殊的人群,受到了社會、學校的關注。但是,冷靜思考我們發現,這種關注更多的是直接的經濟方麵的幫助,沒有看到經濟貧困對貧困生的成長,特別是心理成長的影響,自然也就缺乏對他們的心理狀況、思想狀況的深入了解和關注。第二,缺乏教育的針對性和係統性。由於貧困生自身特殊的背景,造成他們的心理問題並由此而影響到他們的環境適應、人際交往、學業成才等許多方麵。針對這樣一個有著一定的共性、人數不少的群體,我們卻很少有相應的係統教育措施。第三,助困與育人相脫節。高等院校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采取了獎學金、貸款、勤工助學、減免學雜費、困難補助等助學措施,力求解決貧困生的經濟困難。然而,國家以及學校財力有限,不能徹底解決貧困生的經濟困難,還需要發揮貧困生個體的主動性,即使得到一定程度的資助,也仍然不能解決貧困生的心理問題。
三、解決高校貧困生問題的教育對策毫無疑問,經濟貧困是貧困生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目前,政府、社會和學校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建立了獎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減免學雜費為主體的多元化貧困生資助政策體係,開辦了針對貧困生入學的“綠色通道”。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緩解作用。作為思想教育工作者,一方麵要配合國家和學校的方針、政策,做好貧困生的經濟資助工作,另一方麵,要緊緊圍繞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針對新時期高校貧困生心理特征,探索有效途徑和方法,從根本上幫助貧困生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