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對策(1 / 3)

中國計量學院趙海瑩唐六一隨著我國高等院校持續擴招,貧困大學生已經成為大學校園裏的一個特殊群體,這個特殊群體不僅身負經濟拮據難以完成學業的壓力,而且還承受著難以名狀的心理負荷。國家相繼研究製定了一係列資助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政策和措施,在高校中逐步建立起了以獎學金、勤工助學基金、特別困難學生補助和學費減免以及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的多元化資助經濟困難學生的政策體係,基本上緩解了貧困生學習、生活上存在的問題。但由於貧困生最直接地承受了改革的衝擊,所以也相應出現了一些新的心理困擾問題。是否能排除貧困生的心理困擾,並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將是影響高校教育質量和未來社會的重要因素。

因此,逐步建立和完善對貧困生進行資助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機製,幫助這一年輕的群體走出理想與現實碰撞中產生的心理障礙的誤區,不僅關係到貧困生個人及其家庭的前途和命運,更關係到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一、高校貧困生的不良情緒及表現

(一)自尊與自卑貧困生普遍自尊心比較強,雖然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困難,但憑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堅強的毅力,考上了大學,實現自己和家人的夢想,這種成功給他們贏得了自尊。他們渴望進入大學以後,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家人的期望和得到別人的尊重。但由於經濟的貧困和文化的差異,在生活中,與經濟條件好的同學相比,穿著和行為舉止顯得寒酸、小氣。在綜合素質方麵,由於文化環境和教育條件的落後,致使他們在知識麵、信息量、興趣愛好及實踐能力方麵與其他同學相比有較大差距。甚至由於對自學性教學和創造性思維的不適應,更使得貧困生在學習上失去了優勢。這兩種矛盾心理的交織,一方麵使他們在心靈深處設置了一道屏障,拒絕接受自認為是施舍性的幫助,將學習作為唯一支柱點來維護自尊,造成極大的精神壓力。另一方麵由於入校前後地位的變化,心理沒有重新定位而導致強烈的失落感,對自己的能力和品質產生了懷疑,陷入極度的自卑之中。

(二)焦慮與抑鬱有些貧困生不僅要為學費和生活費發愁,還要擔心父母由於多年辛苦積勞成疾的身體,同時害怕因學業差而對不起父母的一片苦心。生活和學習的雙重壓力,使得他們思想壓力大,不能正視自己的貧困,覺得貧困帶給自己的是恥辱,使自己陷入焦慮與抑鬱的情緒中。

(三)孤獨與自我封閉有些貧困生在麵對困難壓力時,常常會表現為敏感多疑、沉默寡言、自我封閉、痛苦孤獨。他們感到自己不被別人接納,怕別人瞧不起自己,因而封閉自己。不願和別人接觸,獨來獨往,結果變得越來越孤獨。長此下去會導致他們缺乏友誼,遠離群體,孤獨沉默,不願為集體和社會做出必要的犧牲、缺乏集體榮譽感等。

(四)虛榮與依賴部分經濟困難的貧困生,受虛榮心的影響,不惜花重金包裝自己,以撐起那份“自尊”

。他們唯恐暴露自己家庭貧困,有的不願提出困難補助申請,有的拖欠學費卻請客擺譜顯闊,有的不顧自己的支付能力盲目追求時尚。虛榮使他們對錢的渴望與日俱增,而在自身的經濟條件無法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時,他們有可能想盡辦法甚至用不正當的手段去取得錢財,從而滑向犯罪道路。依賴性貧困生,在解決經濟問題上,對學校和其他群體抱有極大的依賴心理,把國家和學校為其解決經濟困難的措施當成理所當然要求享受到的待遇,有的甚至抱怨補助太少,而自己並沒有意識到要克服困難,爭取自立。

二、貧困生產生不良情緒的主要影響因素導致貧困生的不良情緒影響因素是多方麵的。綜合來看,包括以下四個方麵。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來到世界上的第一所學校,孩子認知心理的形成、人格的發展都和家庭環境、父母的教養方式及個人早期經曆有直接的關係。家庭貧困一般有以下幾方麵原因:一是家在經濟貧困落後的偏遠農村;二是家中人多或父母下崗收入少負擔重;三是父母離異,一方撫養孩子困難;四是家庭成員有病等變故導致家庭負債等。但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產生一些不良影響。一方麵由於生活所累,父母往往難以給予孩子應有的家庭溫暖,無暇顧及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也往往缺乏給予孩子良好教養的意識和精力,容易造成貧困生人格上的缺陷。另一方麵貧困生在求學過程中要承受經濟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家庭的期望值很高,學生常為自己求學的花費有負疚感,同時單調、緊張、寡欲、清苦的生活時常導致學生的焦慮感。因家庭因素所造成的人格不健全和情緒障礙,直接影響貧困生,以致出現了各種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