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勤工助學活動的現狀及對策思考(1 / 2)

杭州師範大學高飛陳巧雲羅來庚勤工助學活動,是指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參加的,以獲得報酬、培養自立及創業能力為主要目的的各種服務或勞動。包括通過運用科學知識、技術和技能等為用工單位或個人提供服務而獲得報酬的智力服務活動和通過體力勞動為用工單位或個人提供服務而獲取報酬的體力服務活動。作為高等教育收費製度改革的一項重要配套措施,勤工助學不僅從物質上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保證學生不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從深層次上看,勤工助學更有助於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

一、參與勤工助學活動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作用共青團中央和教育部聯合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做好大學生勤工助學工作的意見》認為:“倡導和組織大學生在課餘時間通過參加勤工學活動獲得合法報酬,是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推進素質教育全麵實施,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舉措。”事實上,勤工助學活動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學校辦學效益等方麵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德育功能當前各高校根據教育部和財政部有關文件的精神,都已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備的“獎、貸、助、補、減”等多渠道多層次的資助體係。與其他資助方式相比,勤工助學的資助方式需要受助學生付出自身的勞動才能獲得相應的報酬,因此更有利於培養學生自強自立、艱苦樸素的精神。在勤工助學過程中,大學生親身感受到勞動的艱辛,進而理解父母供養之不易,也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組織觀念、集體榮譽感及同學間的團結和友誼。參與勤工助學的過程,是克服自身挫折感,奮發向上,在逆境中圖強的過程,實質上也是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過程,對增強大學生的自立意識和勞動觀念非常重要。

(二)解困功能隨著高校教育體製的改革,高校的學費也隨之水漲船高,給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國家承諾不讓一個學生因為貧困而輟學,如何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為高校的一項重要工作。貧困學生的花費基本以吃飯和購買學習用品為主,對貧困生來說,經濟拮據是困擾他們的最大問題。參與勤工助學可以讓他們每月獲得一定的收入,基本解決或部分解決生活費問題,使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安心學習,為成長成才奠定物質基礎。

(三)鞏固和提高專業知識,促進知識結構合理化的功能勤工助學的過程,也是青年學生在實踐中吸取營養,補充學識的過程。這種補充作用主要體現在知識結構的完善、知識領域的拓展和知識層次的升華。大學生通過開展勤工助學和社會服務活動,檢測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業務能力,從而提高“知識—能力—素質”相結合的綜合素質,發揮了勤工助學活動在學生科學素質和創新素質教育方麵的作用。例如,參加實驗室的勤工助學活動,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實驗的基本要求、注意事項和實驗室的基本要求等,讓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理論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在實踐中發現課堂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具有鞏固專業知識,優化知識結構的作用。

(四)促進個體社會化的功能勤工助學作為高校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渠道,在引導學生融入社會、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社會化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為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的一條有效途徑。學生參與勤工助學工作,除了需要具備完成工作任務的專業技能外,還需要具備各種相關能力,如社會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在實踐鍛煉中,這些能力也得到相應提高。而大學生從事經營型、管理型勤工助學工作,甚至有部分同學創辦勤工助學企業,提前走上了自主創業的道路。

二、當前高校勤工助學現狀20世紀80年代起,不少高校就開始勤工助學工作的有益探索。通過幾年的努力,絕大多數高校都已建立了多渠道多層次的資助體係,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較有效的勤工助學管理辦法、製度和模式,很好地幫助了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同時,為部分非經濟困難學生全麵發展、鍛煉能力和施展才華提供了社會實踐的舞台。但因主客觀條件限製,當前高校勤工助學工作仍然麵臨著諸多困境。

(一)勤工助學崗位數量有限,不能滿足貧困學生的實際需要勤工助學崗位供不應求是許多高校勤工助學工作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高校的擴招,貧困生特別是特困生在高校中的數量不斷增加,需要參加勤工助學崗位的學生數量也急劇增加,與有限的勤工助學崗位產生了矛盾。

(二)勤工助學崗位層次較低,且基本停留於勞務型大學生勤工助學應該是多層次、全方位的。目前,高校大學生勤工助學活動的另一個困境是勤工助學活動的層次較低,多停留於低層次的勞務型,如學校餐廳的維序、校園安全的巡邏、圖書館書籍的整理等。這些勤工助學的崗位不需要發揮專業特長或運用相關技術技能,很難與專業學習、能力培養和成長成才需要相結合,對學習專業知識促進不大,也無法體現大學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