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經常為躲避懲罰而撒謊時,那麼父母應該考慮一下懲罰的方式是否適當。因為許多父母所製定的懲罰方式隻能令孩子害怕,卻不能讓他心服口服,這自然達不到懲罰的目的。因此,父母要學會肯定、鼓勵孩子,不要主觀、武斷地一味批評、訓斥他。當然,適度的懲罰仍然是必要的,也是很見效的。在父母耐心教育之後,孩子仍然有撒謊行為時,就可以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比如,讓孩子講一個誠實的故事,取消一次出去遊玩的機會等。
寬容,讓男孩擁有寬廣的胸懷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能夠寬容他人的人,更容易與人相處,更容易贏得他人的尊重。讓孩子學會寬容,學會大度,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整天被不滿、怨恨等心理所控製的人是很痛苦的,學會了寬容,相當於學會了愛自己。
寬容的男人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溫和,惹人喜愛;而缺乏寬容心的男人,往往易走極端,不易與人親近。寬容對於孩子個性的發展以及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作為父母應該讓孩子擁有這種美德,從而獲得他人的信任與支持,學會與他人合作。
小奇是家裏的獨子,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很寵愛他,好吃的好喝的全都留給他,無論什麼事情都順著他。在這種教養方式下,小奇變得十分自私、任性,脾氣也很暴躁,誰都不能惹他,否則就跟你沒完沒了。
現在小奇已經上小學三年級了,可是他的那些毛病依然沒有改掉。有一次考試,老師判卷子的時候少給他算了2分,因此他十分生氣。他向媽媽埋怨老師太粗心大意了,他越想越生氣,最後竟然連晚飯都不想吃了。此後幾天,他一直不理老師,課堂上老師提問他,他也裝作不會,搞得老師很納悶。
還有一次,一個同學不小心弄壞了他的鉛筆盒,他很生氣,盡管那個同學馬上向他道了歉,但他依然要求那個同學賠他,並為此不再和那個同學說話了。
小奇如此不懂得寬容別人,對他的成長和人際交往特別不利。寬容不僅是一種美德、一種胸懷,而且是做人的一種風度和境界。教育孩子寬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1.教孩子原諒別人的過錯
寬容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品質,它主要表現為對別人過錯的原諒。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當他們在外麵受了委屈時,父母往往就會心疼得不得了,因而會想辦法替孩子出這口氣。殊不知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人際關係,還會使孩子變得狹隘、小氣、睚眥必報,甚至對待親人也是如此。
一天,在一個兒童俱樂部組織的活動現場,一位工作人員正滿臉歉意地安慰一個大約6歲的小男孩。由於這天參加活動的孩子比較多,這位工作人員一時疏忽,就將這個小男孩留在了空曠的網球場。等工作人員找到這個小男孩之後,這個小男孩因為受到了驚嚇,哭得十分傷心。
一會兒小男孩的媽媽來了,看到哭得淚流滿麵的小男孩,她沒有因為心疼孩子而責備那位工作人員。而是蹲下來,一邊安慰受了驚嚇的小男孩,一邊很冷靜理智地對他說:“兒子,已經沒事了,不哭了。那個阿姨因為找不到你而十分緊張,並且很難過,她不是故意的。現在,你去親親那個阿姨的臉,安慰一下她,告訴她已經沒事了。”
聽了媽媽的話,小男孩不再哭了,他走到那位工作人員的身旁,親了親她的臉,並且輕聲地告訴她說:“阿姨別擔心了,已經沒事了。”
這位媽媽的教育方式無疑是智慧的,她懂得如何去培養孩子的寬容之心。
2.正確對待孩子與夥伴之間的衝突
當孩子與夥伴發生糾紛時,父母一定要正確對待。讓孩子知道,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冷靜處理才是上策。也應該讓孩子明白,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對他人多一分理解和寬容,其實也就是在幫助自己。
10歲的靖靖正在上小學五年級,他常常跟媽媽說,他們班裏有一個同學的力氣很大,簡直是一個“小霸王”,這個“小霸王”經常在放學的時候堵在班級門口不讓靖靖出門。
一天,下雨了,媽媽開車去接靖靖放學回家。當媽媽打著雨傘來到靖靖班級門口時,發現靖靖說的那個“小霸王”正在門口著急地四處張望,原來他今天沒有帶雨傘。於是,媽媽走到“小霸王”的身旁,對他說:“小朋友,快到阿姨這邊來,一起上車,我順路送你回家。”靖靖連忙拽媽媽的衣角,意思是不要帶著他一起走。媽媽假裝沒看到,堅持讓靖靖把他的這個同學拉上車,順路把他送到了家。
到了“小霸王”的家門口,他高興地對媽媽和靖靖道了謝。“小霸王”一走開,靖靖就質問媽媽:“媽媽,你明知道他欺負我,為什麼還要把他送回家?”媽媽聽後開導靖靖說:“他欺負你,有困難的時候你也不幫他,那麼你們是不是永遠都是仇敵呢?如果在他有困難的時候你幫他一下,你們是不是有可能成為好朋友呢?”靖靖聽後點了點頭。
正如媽媽說的那樣,在這件事情之後,“小霸王”主動和靖靖交朋友,再也不欺負靖靖了。後來,他們倆還成了好朋友呢。
上述例子中的媽媽很聰明,她恰到好處地教會了孩子怎樣為人處世。孩子一旦學會了善待他人,就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寬容。
3.讓孩子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
培養孩子的寬容心,父母應該讓他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告訴他每個人身上都會有缺點和不足,人人都會犯錯誤。更多的時候,不應該斤斤計較,而需要包容別人的缺點和不足,幫助他人改正錯誤。在和他人相處時,應該學會求同存異,對於他人由於種種原因所說的錯話或所做的錯事,應該多給予寬容和理解。
另外,父母最好不要在孩子麵前議論他人的缺點,這樣容易讓孩子對他人過於挑剔。相反,父母要盡可能地讚揚別人,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是有優點的。隻要孩子擁有一顆寬容、博大的心,並且學會友善待人,那麼他就能團結他人,為自己營造一個愉快的學習、生活氛圍。
勇敢,塑造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絕大多數的男孩活潑好動、能言善辯、敢作敢為。但是,也有為數不少的男孩膽小懦弱、沉默寡言,平時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沒有同齡孩子那種愛動、貪玩、好奇的個性,總是一副靦腆、害羞的模樣,說話聲音也很小,主動要求比較少,甚至不敢一個人外出等。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格膽小怯懦,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主要是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比如,父母過度限製孩子的活動,不準他單獨外出,也不讓他多接觸同齡的小夥伴,這樣就容易造成孩子不合群,使他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父母過度嬌慣孩子,事事包辦代替,致使孩子喪失了自我鍛煉的機會,孩子遇到困難時自然就會退縮;父母過於嚴厲,孩子整日提心吊膽、戰戰兢兢,那麼他膽小怕事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此可見,父母在抱怨自己的孩子膽小懦弱的同時,也要認真分析原因,更重要的是,應該重點思考一下如何幫助孩子變得勇敢起來。膽小、怯懦不是病,但對孩子的全麵發展很不利。隻要父母端正教育態度,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一定能夠改變孩子膽小怕事的性格,培養出勇敢、獨立、性格健全的孩子來。然而,有些父母並不能很好地做到這一點。
碩碩今年7歲了,他是個膽小的孩子,已經這麼大了,每天晚上仍然需要媽媽哄著才能睡著。媽媽看到碩碩這副模樣,總是歎氣:“唉!這孩子,一點男孩子的樣兒都沒有。”
星期天的上午,碩碩在家裏寫作業,寫著寫著,遇到了一道難題,怎麼都想不出解答方法。於是,碩碩拿著作業本走到正在做家務的媽媽麵前,想讓媽媽幫他解答。媽媽看了看題目,告訴碩碩說:“兒子,你再去看看課本例題,然後好好思考,肯定能想出答案的。相信自己,不要總依賴媽媽。”見媽媽不幫自己,碩碩隻好重新回到了書桌旁。
然而,令媽媽沒有想到的是,碩碩非但沒有想出解決難題的方法,居然坐在書桌前掉起了眼淚。這讓媽媽又心疼又氣憤:“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沒出息呢?你就不能認真地看看課本,自己想想解答方法嗎?”
即使是成年人,在麵對困難時,都有可能退縮,那為什麼不能冷靜地對待孩子呢?所以,在孩子遇到困難退縮時,父母應該靜下心來,找出孩子不夠勇敢的原因,再幫助他克服困難,讓他明白隻要勇敢地去做,任何困難都是紙老虎。如果沒有勇氣去戰勝困難,就隻能被困難打敗。
那麼,應當如何讓孩子變得勇敢一些呢?
1.告訴孩子“你能行!”
當孩子麵對困難時,他最渴望的是得到鼓勵和幫助,而不是批評或指責。因為批評或指責對於沒有勇氣的孩子來說,根本無濟於事,它隻會打擊孩子解決困難的信心,使他越來越氣餒。所以,父母要多給予孩子一些理解,經常告訴孩子“你能行!”那麼,在這種心理暗示下他就越來越有信心和勇氣。
2.千萬不要扼殺男孩的冒險精神
勇敢與冒險是緊密相連的,適度的冒險更能培養孩子的勇敢品質。可是許多父母擔心出危險,往往不敢讓孩子去冒險。這樣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性強、意誌薄弱等缺點,十分不利於他的健康成長。因此,當孩子對冒險的活動產生興趣時,父母千萬不要不假思索地拒絕孩子,更不要訓斥、嚇唬他,這樣隻能扼殺他的冒險精神,使他更加膽小、怯懦。
9歲的濱濱是一個聰明機靈的孩子,深得一家人的寵愛,但是他性格上也有弱點,那就是膽小怕事,做什麼都謹小慎微。
說起來,濱濱算是第二代單傳,他的父親也是獨生子。所以,自從濱濱出生後,全家人都一直寵著這個寶貝疙瘩,正應了那句老話:“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為了避免他受到意外傷害,小時候家人從不允許他離開他們的視線,很多遊戲也不讓他做。導致現在濱濱在性格上像個柔柔弱弱的女孩,有的同學甚至開玩笑喊他“假妞”,每次聽到這話他都感到很難為情,他也想改變自己,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勇敢的小男子漢。
五月的一個周末,班裏組織春遊,大家一起踏青、爬山,享受大自然的美麗風光。他也很想去,借此鍛煉一下自己。可是當他把這個消息告訴媽媽時,媽媽卻不希望他去,奶奶也支持媽媽,理由是爬山有危險。最後,家人幫濱濱“請了假”,一次鍛煉的機會又失去了。
在安全的前提下,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玩一些帶有冒險性的遊戲。麵對孩子的冒險活動,父母要從容對待,並且不失時機地給予表揚和讚賞。當然,父母事先一定要向孩子說明活動的危險性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讓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還要給他具體的指導和必要的保護,把危險係數降到最低。
3.讓孩子了解他所恐懼的事物
孩子通常會因為對某些事物缺乏一定的了解而對其產生恐懼,例如黑暗、火燒雲、閃電、蛇、狗等。此時,父母應該教給孩子一些相關的知識,幫助他建立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從而讓孩子明白某些事物並不可怕。然後再通過親身示範,鼓勵孩子去感受和體驗,這樣孩子的恐懼感就會煙消雲散了。
君君今年6歲了,已經上小學了。可是他卻十分害怕狗,無論大狗、小狗,他見了都會躲得遠遠的,甚至見到別人自行車筐裏的小狗,他也害怕。
君君如此害怕狗是有原因的。4歲時,有一天他和媽媽正在街上走著,突然從後麵躥出一條狗,“汪、汪”地叫著追逐他們。君君受到了驚嚇,盡管狗的主人很快製止了小狗,君君還是被嚇出一身汗來,從此以後他就很害怕見到狗。
都這麼久了還那麼怕狗,君君的媽媽很擔心,於是她谘詢了有關的心理專家。在專家的建議下,君君的媽媽給他買來一些介紹狗的圖畫書,一頁一頁地給他講解。媽媽還告訴他狗是人類忠誠的朋友,給他講述狗救主人性命的故事。聽了媽媽的講述,狗的凶惡形象漸漸地在君君的腦海裏淡去了。
媽媽還找機會讓君君輕輕撫摸鄰居家的寵物狗,小狗似乎認識君君,還溫順地舔了舔君君的手。當然,媽媽還特別提醒君君:狗對陌生人警覺性很高,一定不要去隨便逗弄或撫摸他們。
在媽媽的講解和鍛煉下,君君漸漸地不再那麼怕狗了。
父母如果因為孩子害怕某種事物或現象就任由他遠離,不給他觀察和接觸的機會,那麼隻能讓孩子對這些事物產生更深的恐懼心理,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負責,從小培養男孩的責任感
具備責任心,是一個人能否立足於社會、獲得事業成功與家庭幸福的關鍵。而許多人都認為,責任心是成年人才有的,小孩子根本不需要有。其實不然,責任心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並應當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得到鞏固和提高。倘若孩子經常對自己做過的事情不負責任,不願意承擔後果,那麼父母就應該予以糾正,以免孩子將這種習慣帶到成年。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缺乏責任感呢?主要有以下幾方麵的原因:第一,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對任何事情都大包大攬,替孩子一手操辦。即使孩子闖下禍端,也是父母替他收拾攤子。日久天長,孩子就會對自己的行為失去責任感;第二,父母認為孩子應該以學習為重,為了讓孩子更專注於學習,父母任何事情都不讓他做,導致孩子的生活過於安樂,時間久了便養成了懶惰、遇事退縮等壞習慣;第三,父母缺乏一定的威信,難於引導孩子走上正軌,即使在孩子犯錯誤時,也不引起足夠的重視,反而認為不必大驚小怪,這樣在無形之中就縱容了孩子;第四,父母經常遷就孩子的某些不理智行為,造成孩子缺乏正確的是非觀。另外,我國目前的教育體製以應試教育為主,在這種環境下,學校重成績不重道德教育,孩子在學校裏除了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外,很少接受關於道德、情操等方麵的教育,責任教育也同樣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