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美德,給男孩一個光輝的人生(3 / 3)

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做起:有意識地交給孩子一些任務,鍛煉他獨立做事的能力;鼓勵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終,以便培養他持之以恒、認真負責的好習慣;鼓勵孩子勇敢地承擔責任,對於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後果要敢作敢當;告誡孩子不要輕許諾言,一旦許諾,就要盡可能地實現……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應該遵循這樣一個順序:從自己到他人,從家庭到學校,從學校到社會,從小事到大事。父母不要僅僅將孩子的責任心定位於對他自己負責,也要讓孩子承擔一定的家庭責任,否則,孩子將來走上社會以後就很難向社會層次的責任過渡。

承承是個淘氣的小男孩,總會時不時地給爸爸媽媽惹事。有一次,承承和一位同學發生了爭執,在兩個人撕扯的過程中,承承將那個同學的手抓傷了。

老師知道後,問承承應該怎麼辦。承承卻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聳了聳肩膀說:“你打電話找我爸爸就行了,讓他來處理吧。”無奈,老師找到了承承的爸爸,爸爸知道後很生氣,要求承承向那個同學賠禮道歉,承承卻滿不在乎:“誰讓他和我打起來的,活該,他還捏疼我的胳膊了呢,不關我的事,我才不向他道歉呢。”聽了這話,氣得爸爸真想打承承兩巴掌。最後,爸爸隻好給那個孩子付了醫藥費,還替承承向他的家長道了歉。

一個星期天,媽媽帶承承坐公交車去公園玩。在公交車上,有一個小偷偷走了一位阿姨的錢包。承承看到了,卻沒吭聲。等到那位阿姨發現自己的錢包被偷了,小偷早就下車跑了,哪裏還能找得回來。

下了公交車,承承悄悄告訴媽媽:“我看到小偷偷那個阿姨的錢包了。”“那你怎麼不提醒那位阿姨呢?那樣的話,人家就不會丟錢包了。”媽媽趕緊說。哪料,承承卻說:“哎呀,媽媽,小偷偷的又不是我們的錢包,幹嗎要管那麼多?”

承承總是沒有一點責任感,媽媽很苦惱,這可怎麼辦才好?

承承不僅對自己的行為缺乏責任感,對社會行為也缺乏責任感,一個缺乏責任感的男孩長大以後是很難對社會和家庭負起責任的。所以,父母應該從小就讓孩子意識到,是男子漢就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那麼,應該怎樣培養男孩的責任心呢?

1.不溺愛,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假如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就會使他缺乏責任心,所以,父母不要總是替孩子善後,要嚐試著讓他自己承擔後果。在孩子做錯了事情時,父母應該讓他承認錯誤並找到解決的方法,鼓勵孩子敢做敢當,不逃避責任。

一個11歲的小男孩在踢足球時,一不留神將鄰居家的玻璃打碎了,鄰居向他索賠12.5美元。這件事情發生在1920年的美國,在當時,12.5美元是一筆相當不小的數目,足足能夠買到125隻母雞。

這個小男孩知道自己闖了大禍,他垂頭喪氣地回到家,向父親承認了錯誤。父親卻對他說:“這是你自己的過失,你要對它負責任。”小男孩很鬱悶,他愁眉苦臉地問:“可是,爸爸,我哪兒有那麼多錢賠償給鄰居呢?”父親回答:“我可以先把錢借給你,但是,一年後你要還給我。”

於是,從那天起,這個小男孩就開始了艱苦的打工生涯。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於掙到了12.5美元,將它還給了父親。

這個小男孩就是美國的第12屆總統羅納德·裏根。後來,裏根總統在回憶這件事時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麼叫責任。”

由此可見,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要從小抓起,告訴他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能事事指望、依靠別人,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這樣,孩子在做事情時就不會顯得魯莽、草率了。

2.明確孩子在家庭中的責任

許多父母經常向孩子灌輸“學習第一”的思想,總是對他說:“家裏什麼事都用不著你操心,你隻要好好學習就行了。”的確如此,為了孩子,父母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累也心甘情願。但是,不讓孩子為家裏操一點心,實際上就等於在剝奪他的責任感。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為家庭出一點力,從而讓他意識到,自己是這個家庭中的一員,應當承擔相應的家庭責任。

鵬鵬今年10歲了,在爸爸媽媽的嬌寵下,他從小就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舒服日子。

一天上午,鵬鵬發現客廳裏的地板髒了,於是,他大聲喊道:“媽媽,地上髒了,你快拖一下吧。”正在廚房忙碌的媽媽聽到後生氣地說:“地上髒了你就不能打掃一下嗎?沒看到媽媽正在忙著呢嗎?”鵬鵬卻說:“這關我什麼事,真是的,我好心提醒你,你還責備我。”媽媽更生氣了,質問他:“這個家不是你的是嗎?你沒在客廳的地板上踩過嗎?”鵬鵬聽後,一句話也答不上來了。

自此,媽媽要求鵬鵬在他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同時,也做一些倒垃圾、擺放桌椅、收拾書房等家務活。漸漸地,鵬鵬不再認為家裏所有的事情都應該由爸爸媽媽來做了。

父母不要為孩子包辦一切,要讓他試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好根據實際情況,針對孩子所要做的事,列出一個明確、具體的標準和範圍。在孩子責任範圍內的一切事情,必須都由他自己承擔,當孩子做到了的時候,就給予一定的表揚和讚賞,讓他從小就能感受到承擔責任所帶來的榮譽感。這樣,孩子就會明白:僅僅做好自己的事情還不夠,作為家庭的一員,也有責任和義務協助父母做一些家務勞動,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對家庭盡責。

3.孩子的社會責任感要從小培養

除了要讓孩子對自己、對家庭負責任之外,父母也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因為孩子終歸要長大,要在社會上擔任一些角色。所以,父母要從小不斷強化孩子的責任意識,逐步培養他的社會責任感。需要注意的是,父母的社會責任感對孩子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所以,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同時,父母要堅持為他樹立良好的榜樣。

另外,當看到社會上一些缺乏責任感的行為之後,父母要及時告訴他那些行為是不正確的,千萬不能那樣做,這樣就可避免孩子受到社會不良行為的影響。

孝道,他的未來就是你的未來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目前這種美德在獨生孩子的身上卻鮮有體現。現實生活中,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場景:父母忙碌了一整天,特別疲憊,孩子自顧自地大聲放著音樂或電視,影響父母的休息;家裏做了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嚐,孩子卻很少讓父母先吃,甚至有的還會吃“獨食”;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後,照顧得無微不至,而父母身體不適時,孩子卻很少問候……凡此種種,令人擔憂。

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孝道的內容和含義也逐漸豐富起來,從過去的“養老送終”轉變了成了現在的精神慰藉。如今的孝道並非僅指“買些東西”、“給些錢花”之類的事情,更本質的內容是指發自內心地對父母的關愛。也許隻是幫父母梳梳頭,也許隻是替父母捏捏肩,甚至於隻是一聲問候,但這份心意會讓父母感動。

所以,父母要從小就培養孩子講求孝道的行為習慣,可以從小事入手訓練。比如,要求孩子每天問候一下勞累了一天的父母;當父母疲倦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該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者注意天氣變化……這十分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意識。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讓孩子覺得孝敬父母是一種強迫性的勞動,在棍棒的威逼之下是不可能培養孩子的孝道的。一旦孩子表達出了孝敬之心,父母就要及時地表現出欣慰和滿足,必要時還應給予一定的鼓勵和讚揚,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行為使父母非常幸福。隻要孩子懷著滿腔的幸福感一次又一次地盡自己的孝心,那麼就意味著孩子已經具備了孝順的美德。

然而,有很多孩子並不能做到孝敬父母,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問題在孩子,但根源卻在父母身上,絕大多數的父母因為擔心孩子吃苦,擔心孩子做不好,或者擔心孩子學習分心等而不給孩子表達孝心的機會。如此一來,即使孩子有滿腔孝心也無從表現,久而久之,那份孝敬之情便在父母一次次的拒絕中被消磨掉了。

奇奇今年11歲了,他是個很懂事的孩子,平時非常關心父母。很多時候,晚上看到父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奇奇都想為他們捶捶背或者按按腿。可是,父母都會推辭:“我不累,你快點去寫作業吧,別耽誤了學習。”

有一次,媽媽生病了,整天躺在床上,還得喝中藥進行調理。看到媽媽這麼痛苦,奇奇很心疼,他知道爸爸工作忙,根本沒時間照顧媽媽,便想主動承擔起為媽媽熬藥、做飯的義務。當奇奇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媽媽時,媽媽卻說:“兒子,你有這份心就行了,媽媽很高興。可是,你從來沒熬過藥,也沒做過飯,不知道應該怎麼弄,還是讓媽媽自己來做吧。”盡管遭到了媽媽的反對,奇奇的興致依然很高:“沒事,媽媽,不會我可以學呀,我能學會的。”

猶豫再三,媽媽仍然沒有同意奇奇的提議,最後,她不但硬撐著下床親自熬藥,還自己動手做好了飯菜端給奇奇吃。

即使生病了也不用孩子幫助,這就是上述案例中母親傳遞給孩子的信息。假如給孩子傳達了這樣的思想,那麼不僅會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擊,還會抹殺孩子的孝心。所以,增強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讓他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家庭事務,才有可能培養出孝敬的孩子。

孝道,不僅僅是對父母的關愛,也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責任感,孩子在家裏能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到了社會上他也會盡自己的所能去關愛他人,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因此,父母必須通過多種有效的形式,對孩子進行孝道教育。建議從以下幾方麵做起:

1.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付出了多少

如今,絕大多數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況,不清楚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隻知道向父母索取,認為父母給自己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樣的孩子怎麼能從心底裏孝敬父母呢?因此,父母應該讓孩子了解自己為他和家庭付出了多少。

8歲的瑞瑞從小就深受大家的寵愛,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唯恐他受委屈,對他總是有求必應。被嬌縱慣了的瑞瑞喜歡大手大腳地花錢,因為他知道,隻要他伸手要,家裏的人就會滿足他。久而久之,瑞瑞便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盡管媽媽早就發現了這一問題,但由於太愛瑞瑞了,也就沒當回事兒。

有一次,瑞瑞在商場裏看中了一款電動玩具,非鬧著要買下來。媽媽一看價格,600多元,太貴了!何況看那款式,和家裏的另一個玩具差不多。於是,媽媽決定不給瑞瑞買。瑞瑞很不高興,於是賴在櫃台前不肯離開。

媽媽摸著瑞瑞的腦袋,悄聲告訴他:“兒子,那個玩具需要600多元,媽媽必須上一周的班才能掙到那麼多的錢。你知道嗎?媽媽工作一天很辛苦的,回到家裏累得隻想睡覺。咱們不要那個玩具了好不好?家裏還有一個和它差不多的呢。”

聽了媽媽的話,瑞瑞猶豫了一下,雖然有些舍不得,但還是一步三回頭地跟著媽媽走了。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平時父母應當有意識地把自己的工作和收入情況告訴孩子,並且說得越詳細、具體越好,從而使孩子明白父母的錢來之不易。自然而然地,孩子就會從心底裏對父母產生感激和敬重之情。

2.以身作則,父母要為孩子做孝敬長輩的好榜樣

父母對待長輩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因此,父母要時刻想著照顧年邁的長輩,決不能“有了兒子就忘了老子”。父母可以在節假日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為孩子做好孝敬長輩的榜樣。

樂樂是個很懂事的孩子,他十分孝敬父母。其實,在樂樂小的時候,也是隻知道索取,不懂得孝順。後來,一件小事改變了樂樂。

一個星期天,爸爸買回來一台液晶電視。樂樂特別高興,直說:“爸爸真好!爸爸真好!”然而,爸爸卻要將電視送給爺爺奶奶。樂樂生氣了:“咱們家裏隻有一個破電視,你卻把新的給別人。”“兒子,你說什麼?什麼別人?”爸爸生氣地瞪著樂樂問。

“我再也不理你了。”樂樂說完轉身跑開了。爸爸知道自己態度有些生硬,趕緊追上樂樂,對他說:“兒子,你還小,爸爸媽媽還年輕,以後我們什麼樣的電視都能買到。而爺爺奶奶呢,他們老了,應該讓他們先享受。你說是不是?等以後有了比液晶電視更好的電視,爸爸一定給你買,好不好?”樂樂聽了點點頭,還和爸爸一起把電視送到了奶奶家。

有一次,樂樂和媽媽一起去參加婚禮,回家後,爸爸發現樂樂的糖果一塊都沒吃。爸爸問他:“兒子,這些不是你最喜歡吃的嗎?怎麼沒吃卻帶回家來了呢?”

樂樂告訴爸爸:“我帶回來給你和媽媽吃。”“是嗎?爸爸媽媽不吃,你吃吧。”“我是小孩子,應當先孝敬長輩。”爸爸聽了,欣慰地笑了。

隻要父母做好了孝敬長輩的榜樣,孩子便會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逐漸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 雲曉. 培養了不起男孩的100個細節[M]. 北京:朝華出版社,2008.

[2] 肖驍. 窮養男孩的100個細節[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