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給男孩一顆博愛的心
相信每位父母都想讓孩子用善良的眼睛看這個世界,從而使孩子對生活充滿希望。可是,很多父母又唯恐孩子把世界想象得過於美好,而缺乏必要的防禦,長大以後步入社會時會被別人欺負。其實,每個人最初的本性都是善良的,用善良這一美德教育孩子,孩子自然就會成為善良的人。所以,父母首先要培養孩子善良的品德。
然而,許多父母認為現在這個社會很複雜,孩子過於善良會吃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經常對孩子進行一些“免疫”教育,向孩子灌輸一些社會的負麵信息,告訴孩子不能太善良,要有防人之心……在父母看來,從小不吃虧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人善被人欺”的思想讓父母們忽略了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或許父母的本意並沒有錯,都是為自己的孩子著想,告誡孩子學會保護自己,防止上當受騙。可是,這種教育的尺度卻很難把握,這種做法其實已經帶著偏激的心理,錯誤地引導了孩子。
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眼裏,慶慶是個很令人討厭的孩子,誰都不敢招惹他。因為慶慶總是欺負其他人,不會受一丁點兒的委屈。即使隻是一件小事情,慶慶也會和別人產生爭執、發生衝突。
其實,在慶慶剛上學的時候,他是一個很內向、老實的孩子。然而,正是因為老實,慶慶經常受到別的孩子的欺負。每次慶慶哭著鼻子回家時,媽媽都很氣憤。於是,媽媽就教慶慶:“誰打你,你也打他,打不過就咬。”並且,媽媽還給慶慶撐腰:“沒關係,有媽媽在,隻要你不受欺負,把別人打傷了不要緊,媽媽出錢賠。”在媽媽的“支持”下,慶慶越來越大膽,經常和同學、夥伴鬧矛盾,而別人也不敢招惹他了。
母親想讓慶慶保護自己的想法沒有錯,隻是做法欠妥。母親的這種愛並沒有幫助慶慶,因為沒有善心的孩子更加無法很好地保護自己。所以,父母一定要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從善,教育孩子從小培養博愛、同情、寬容等美好品德。作為父母,也絕對不能放棄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一定要讓他看到世間的真善美。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屏蔽邪惡,留住的就是善良
許多父母都會考慮這麼一個問題:如何讓孩子認識這個世界呢?其實,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屏蔽掉邪惡的一麵,那麼給孩子留下的就是善良。孩子自己的眼睛以及未來的遭遇都會慢慢地告訴他應該怎樣認識這個世界,怎麼去看待真善美。
彬彬的生日到了,這天,媽媽帶他去商場買生日禮物。媽媽讓彬彬自己挑選喜歡的禮物,彬彬看中了一款精致小巧的汽車玩具,媽媽就給他買了下來。
後來,媽媽去上廁所,彬彬就站在馬路邊上靜靜地等,他還負責看管買到的東西。這時,一位衣衫襤褸,腿腳不便,看樣子是乞丐的中年婦女走到彬彬麵前,向他問路。彬彬很友好,他耐心地為中年婦女指路。中年婦女邊“聽”,邊誇獎彬彬:“你真是個善良的好孩子。”彬彬心裏美滋滋的,不好意思地笑了。
等媽媽出來之後,拎起彬彬看管的東西,立刻察覺到新買的玩具汽車不見了。而此時的彬彬仍然沉浸在剛才的快樂之中,把整件事情高興地講給媽媽聽。剛開始時,媽媽沉默不語,隨即就提出帶彬彬去買新衣服。彬彬以為媽媽是因為自己做了件有意義的事情而獎勵自己,便很開心地去了。來到商店,媽媽為彬彬挑選了一件衣服,讓他去試衣間穿上看看。趁彬彬試衣服的空隙,媽媽就悄悄地又買了一個玩具汽車。
一直到進了家門,彬彬想要玩一下小汽車,才發現玩具汽車已經不見了,他抱著媽媽傷心地哭了起來,一邊哭一邊說肯定是那個問路的中年婦女偷走的。媽媽則從隨身攜帶的手提包裏拿出新買的玩具汽車,對彬彬說:“傻孩子,媽媽是怕你弄丟了這麼令人喜歡的生日禮物,所以才特意放進手提包裏替你保管的。這也怪媽媽,沒有及時告訴你。”彬彬的小臉立刻雨過天晴。
本來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媽媽的舉動卻讓彬彬永遠地沉浸在陽光裏,使他看到的永遠都是真誠、善良和美好。或許,那位中年婦女的一句誇讚是虛假與邪惡的,但在彬彬內心裏的回憶永遠都是美麗而善良的。
當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自己慢慢地會對社會上的是非善惡有一個判斷標準,但做家長的卻不能為了給孩子“免疫”,而傷了他那顆善良的心。
2.用愛心培養孩子的善良之心
一個健康的孩子就好比是一棵健壯的樹,必須以善良為根,正直為幹,豐富的情感為蓬勃的枝丫,這樣才能結出甜美肥碩的果實。所以,父母要把善良的根植入孩子的心中,教他與人為善,這樣才能使孩子成為一個心地善良、心靈純潔的人。孩子善良的心不是靠說教就能培養出來的,它需要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利用培養孩子愛心的方式來讓孩子變得善良,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暉暉今年9歲了,媽媽經常帶著他進行獻愛心活動,因此他是個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平時隻要有時間,媽媽都會領著暉暉去福利院看望那些孤兒和老人,和他們一起玩耍、聊天,並且有時候還會給他們帶去禮物。偶爾,媽媽也會將暉暉的一些不再玩的玩具、穿不了的衣服等送給福利院的孤兒們。當然,這都是和暉暉商量過的。暉暉很小的時候,非常不理解媽媽,總是將自己的東西抱在懷裏,不讓媽媽送給別人。慢慢地,經過媽媽的開導和教育,暉暉懂事了好多,經常主動將一些用不著的東西送給福利院的孤兒。
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媽媽想要為災區同胞們捐款,她覺得這是培養暉暉善心的良好時機。於是,當電視上報道災區的境況時,媽媽連忙將暉暉叫過來,讓他看那一幕幕的鏡頭。暉暉看到後很震驚,也非常難過。這時,媽媽對暉暉說:“兒子,你看他們遇到了災難,多可憐啊。現在他們正是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來幫幫他們吧。”暉暉點了點頭,又問:“可是我們怎麼幫他們呢?”媽媽告訴暉暉:“我們單位組織給災區捐款,我想捐一些錢,你自己想想應該怎樣幫助他們吧。”
暉暉想了想,就跑到了自己的房間。過了一會兒,暉暉用力地搬出一個大箱子,裏麵有玩具、衣服、圖書,還有一些零錢。媽媽問暉暉:“這些錢是哪兒來的?”暉暉告訴媽媽:“是我攢的零花錢。我要把這些都捐給災區有困難的人。”媽媽聽了很高興,幫暉暉將所有的東西都捐了出去。
上述案例中的媽媽對有困難的人表現出了真摯的同情,並且幫助了正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們,用自己的愛心感染、陶冶了孩子,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了善良的根。
3.讓孩子在關愛中變得善良
可以說,一個孩子如果沒有善良之心,盡管他的才智、能力等都非常卓越,但他將來也難以為社會做出貢獻,甚至還有可能做出危害社會的事情。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給他一顆愛心,用愛心喚醒他的善良之心。
父母之間關係的和諧美滿,對孩子也是一種教育,他可以從父母的關心和愛中學會理解、接納、欣賞等美好的品格。看到父母及其他長輩愛他們的朋友,他同樣也會自然而然地熱愛自己的同學、夥伴和朋友。所以,父母要多創造機會讓孩子和同伴在一起,讓他從中學會團結、分享、幫助等。當孩子感受到愛,接受了愛的教育以後,他就會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也會把正確的愛、善良的心傳遞給他周圍的人。
誠實,為男孩鑄造立身處世之本
很多父母在開發孩子的智力方麵無一例外給予了極大的投入,但卻忽視了對孩子的品德教育,這對孩子以後的發展無疑是一個隱患。所以,父母在注重孩子智商培養的同時,也要重視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品德教育,而誠實就是品德教育中至關重要的一種品質。
誠實主要表現在:信守諾言、言行一致、富有正義感、待人真心實意等。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誠實品質呢?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老話說:“己不正,何以正人?”所以,父母必須先從自己做起,加強自身的修養,做一個誠實的人。具體表現為:對親朋好友、鄰居、同事等不說謊,不作假;對孩子信守諾言,不能為了眼前利益而欺騙孩子;也不能表裏不一,當著別人的麵說好話,卻在孩子麵前說別人的壞話。其次,父母可以利用文學作品來提高孩子的道德水平,教育他成為一個高尚的人。父母可以購買一些培養孩子道德情操的書籍,通過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使孩子逐步懂得,誠實、正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樣孩子才會要求自己從小做一個誠實正直的人;父母也可以讓孩子多觀察、參與討論周圍發生的一些事情,然後再和孩子一起進行討論,以此來提高孩子明辨事物的能力。
當然,孩子難免會表現出一些違背誠實原則的行為,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不要急躁,一定要正確對待,認真分析原因,然後再有效地幫助孩子改正。可是,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卻不能理智地處理孩子的這些問題。
曉光今年9歲了,曉光的媽媽為他報了繪畫培訓班。
有一次,曉光需要買一些畫筆,就向媽媽要20元錢,媽媽很爽快地從兜裏掏出錢給了曉光。曉光拿著錢來到商店,買好了畫筆。在回家的路上,經過一個冷飲店時,曉光忍不住用剩下的錢買了雪糕吃。回到家裏,媽媽問曉光:“兒子,買畫筆花了多少錢?找給你的錢呢?”曉光支支吾吾地回答:“那個……售貨員阿姨忘找我錢了。”看著曉光慌張的神情,媽媽就已經猜到了八九不離十。媽媽聽後很生氣,她想讓曉光講出實情,便告訴他:“兒子,你說實話,剩下的錢呢?媽媽不會怪你的。”
可是,媽媽越是這樣說,曉光越不敢將實話說出來。最後,媽媽失去了耐性,往曉光屁股上打了一巴掌,曉光才說出了實情。
其實,在發現孩子有不誠實的行為時,父母不要急躁,要理性地處理問題。就像上述案例中,媽媽應該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千萬不能用打罵的方式逼迫孩子講出實情。可以讓孩子好好想一想,看看是不是買了其他的東西,自己卻忘記了。如此一來,就給了孩子一個暗示:媽媽已經知道了實情,但希望他自己誠實地講出來。這樣他就會更容易地坦白自己的行為。事後,媽媽也要進行自我反省,以便於發現在平時對孩子的教育中的不當之處,並且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以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父母應該了解自己的孩子,對孩子提出的要求要符合孩子的心理水平和個性特點,並且督促孩子隨時隨地用誠實的準則來規範自己的行為,使他自覺養成誠實的行為習慣。假如孩子經常撒謊,父母就應該從思想上讓他認識到經常撒謊的人得不到別人的信任,是交不到朋友的,而且會被人瞧不起。同時,父母也要通過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行為來幫助他磨煉意誌,增強孩子的自尊心,使其努力克服各種消極因素,逐漸養成誠實的品性。
具體而言,應當怎樣培養孩子的誠實品質呢?
1.讓孩子明白不誠實的行為帶來的後果
一般來說,當孩子不誠實時,他自己也會因為內心愧疚而感到焦慮和不安,會陷入擔心事情被揭穿的持續恐懼中。因此,孩子總會用謊言來掩蓋自己的謊言,當他承認了自己所犯下的錯誤時,父母一定要給孩子改過自新的機會,用一顆寬容的心來接納孩子的錯誤,還要告訴他不誠實所帶來的後果。
9歲的瀚瀚今年上小學4年級了,媽媽總是給他固定的零用錢,從不多給一分,因此有時候瀚瀚的零用錢會不夠用。最近,瀚瀚在客廳桌子的抽屜裏發現了一個小錢包。那個小錢包似乎被爸爸媽媽遺忘了,很長一段時間都在那兒。在經過了一番思想鬥爭之後,瀚瀚最終將小錢包偷拿到手。可是,過了沒幾天,就被媽媽發現了,不過媽媽當時並沒有責備瀚瀚,而是在過了些日子之後才提起這件事:“兒子,媽媽很好奇,那幾天你怎麼能把小錢包藏得那麼好,我們都沒發現呢。那時你緊不緊張呀?”瀚瀚感覺媽媽並沒有責怪自己的意思,就一五一十地將偷拿小錢包和藏小錢包的過程講給了媽媽聽。
瀚瀚向媽媽講完這些事情後,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並且深有感觸地說:“唉!媽媽你不知道,撒謊實在是太辛苦了,還是當一個誠實的孩子比較好。”媽媽微笑地點了點頭。
遇到困頓和挫折時,別說心智還不成熟的孩子無法坦然麵對,就連身為成人的父母,有時也不免要用謊言來掩飾。所以,父母也可以讓孩子通過切身感受,來明白誠實的真正意義。
2.弄清楚孩子撒謊的原因,從而對症下藥
教育孩子變得誠實,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他撒謊的原因。所以,當發現孩子有不誠實的言行時,父母要采取細致、耐心的方式方法,先冷靜地聽聽他的想法,然後再分析原因,從而對症下藥。切勿急躁、粗暴,甚至給孩子施加心理壓力。
比如,孩子因某種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撒謊,作為父母,要盡量滿足其需要中合理的那部分,不能一味迎合,也不要一味拒絕。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裏話,這一過程需要父母耐心地傾聽。當孩子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之後,父母要跟他一起分析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是真正需要的,哪些隻是他為滿足自己的欲望而想要的;哪些是父母現在能夠滿足的,哪些是以後才可以滿足的。之後,父母就按照和孩子商定的規矩去做,從而讓孩子體會到,根本無需撒謊、作假,隻要言行誠實,他的合理需要同樣能夠得到滿足。
除此之外,父母也要反思一下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麵做得不正確的地方。比如,適時地給孩子添置玩具、圖書等,讓他意識到自己需要的東西,隻要是合情合理的,家庭經濟條件允許的,肯定能得到滿足。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孩子把別人的東西隨便拿回家卻又撒謊騙父母的情況發生了。
3.對不誠實的孩子進行適當的懲罰
孩子不誠實,多數是為了逃避自己所做的錯事而可能受到的責備和懲罰。對於撒謊的孩子要不要懲罰,這是父母甚為關心的問題,也是頗具爭議的問題。有父母反映:“越懲罰孩子他越撒謊。”也有父母認為:“撒謊是惡劣的行為,懲罰可以讓孩子接受教訓。”其實,單純的懲罰並不足以教育孩子,必須向孩子說明,某些懲罰的做法是由於他撒謊才引起的,撒謊越多那麼懲罰就會相應地加重。假如孩子撒謊較少甚至是第一次撒謊,那麼對他的懲罰就應該輕一些,以免形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