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每位父母都是男孩最重要的性教育老師(1 / 3)

男孩從小就要做個男子漢

目前中性化的孩子越來越多,男孩子喜歡留中長發型,還喜歡各種小飾品。這讓父母很擔心,感到不知所措,認為孩子的心理是不是有問題。導致男孩“中性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其一,獨生子承擔“雙重角色”是誘因。現在的男孩絕大多數是獨生子,有些父母期望自己的孩子既有男性的剛毅、堅強、獨立,又同時具備女性的溫柔、體貼、細膩,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或許父母自己並沒有意識到,但是這種意願在一定程度上使男孩有了“女性化”的傾向。

其二,追趕潮流是男孩“合群”的需要。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時尚和潮流是令他們無法抗拒的。男孩大多喜歡看電影,喜歡追星,當下許多“反串”明星也十分受追捧,這些“偽娘”形象在男孩的心目當中是美麗、漂亮的,如此一來,許多男孩就將自己打扮成“花樣美男”。

另外,如今我國的離婚率逐年上升,家庭生活中父母一方角色的缺失,也很容易讓男孩更加“中性化”。

峻峻正在上小學三年級,他學習成績很好,是班裏的學習委員,一向斯斯文文的,既講禮貌又懂事,即使被女同學欺負,峻峻也不會反抗,而隻會躲到一旁抹眼淚。

可是,峻峻的媽媽對這個乖孩子很擔心,因為峻峻最喜歡看的課外書竟然是媽媽的時尚女性雜誌。他對於雜誌裏的各種化妝品、時裝、發型等都特別感興趣。隻要放學回到家,峻峻就會把雜誌捧在手裏,津津有味地坐在沙發上看。甚至有時峻峻會看著雜誌對媽媽說:“這位姐姐的卷發多漂亮啊,我也要留長發,燙成這個樣子。”“媽媽,你看這雙高跟鞋多好看啊。”峻峻對媽媽的化妝品也很好奇,有時,他會偷偷地跑進媽媽的臥室,將一些美白霜塗抹在臉上,並且還會問媽媽:“媽媽你看,我的臉是不是變白了?”……媽媽很納悶:這些不都是女孩子喜歡做的事情嗎?

媽媽為此感到萬分苦惱,認為峻峻有心理問題,所以經常訓斥他。而峻峻就是不悔改,並且很困惑:“這樣有什麼不好呢?”

在現實生活中,像峻峻這樣的孩子並不少見。其實,男孩的“中性化”可以看成是一種社會趨勢,有些男孩隻是單純追逐流行,外表與內心其實是兩碼事。所以,父母不必過於擔憂,更不要斥責孩子,隻需要在改變自身思想觀念的同時對孩子稍加引導即可。然而,適度的“中性化”並非有百害而無一利,兼有男性和女性性格的人更加獨立、靈活,容易被社會和環境所接納,生存能力更強,更有利於人際交往。因此,男孩應該在發揮自己性別優勢的基礎上,注意向異性學習,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點。但是,一旦“中性化”發展過了界甚至造成行為上的偏差,就對男孩十分不利了。因此,為了預防男孩過度的“性別錯位”,應該從小注意對男孩的性別教育。

有些父母可能會有疑問:性教育和性別教育有什麼區別?直接對男孩進行性教育就可以了。其實不然,性教育就是從性別教育開始的,性別教育是性教育的前提。

1.反複強化孩子的性別意識

在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時,父母一定要保持自己的育兒觀,千萬不要因為喜歡女孩,就把男孩當女孩養。平時,可以反複強化孩子的性別意識,尤其是讓孩子知道他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恒恒10歲了,他長著一雙大眼睛,皮膚也白白淨淨的,假如穿上小女孩的衣服,簡直就是一個小美女。有一次,恒恒放學回家時遇到了鄰居家的叔叔,叔叔和恒恒開玩笑:“喲,這是誰家的姑娘呀,長得真漂亮。”恒恒聽到了,不高興地說:“我不是姑娘,我是個男孩!”逗得周圍的人哈哈大笑。

恒恒為什麼對自己是男孩的認識這麼強烈呢?原來恒恒的媽媽從小就告訴恒恒:“你是個男孩。”小時候,恒恒和所有的孩子一樣,喜歡蹦蹦跳跳地來回跑動,這期間,肯定免不了磕磕碰碰。許多時候,恒恒摔倒了,膝蓋擦破了皮,他都會忍著不哭,因為媽媽說過:“你是男孩子,不能輕易掉眼淚。你是一個男子漢,這點傷不算什麼。”就這樣,恒恒十分堅強,遇到任何困難都不會輕易掉眼淚。

一個星期天,恒恒和鄰居家的小女孩玩搬運工的遊戲。恒恒很快地就將自己的物品搬運到了合適的位置,而鄰居家的小女孩呢,總是輸給恒恒,她急出了一身汗。這時,媽媽走過來了,對恒恒說:“你是男孩,力氣比較大,應該幫助女孩才對呀。”聽了媽媽的話,恒恒趕緊過來幫忙,不一會兒,就幫小女孩做完了所有的事情。

媽媽看到後,對恒恒豎起了大拇指:“寶貝,真不錯,像個男子漢!”

經常對孩子重複他的性別,相當於給孩子心理暗示:“我是男孩不是女孩!”如此一來,孩子不僅能夠適當地理解男女的不同,而且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健全的人格。

2.承認、讚賞孩子的性別

性別認同是男孩進行自我認知的重要部分,隻有對自己的性別感到十分滿意時,男孩才會對同性的性別特征抱有好感,並希望擁有這些性別特征。所以,父母不要由於孩子的性別沒能滿足自己的願望,就把孩子顛倒過來培養,這樣一來就會讓孩子厭惡自己本身的性別而發生性別錯位。

需要注意的是,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並不是將性別模式化,比如,讓男孩穿深色衣服,說話豪爽粗獷,長得勇猛高大,而是要培養他具備勇敢、剛毅、有責任心的性格特征。

另外,父母就是孩子在性別角色中最重要的模仿者和指導者,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性別行為,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性別榜樣,並且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同性夥伴。

3.男孩一定要去男廁所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學會抓住有利時機,讓孩子適當地理解男女的不同,這對孩子健康性別意識的形成至關重要。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呢?父母可以從孩子上廁所開始。

媽媽對軒軒能夠理解的性別差異非常看重,從小,媽媽就會精心地為軒軒挑選合適的男嬰用品,有時,因為顏色款式的緣故,媽媽還會不放心地向營業員詢問,生怕搞錯了。尤其是軒軒上廁所的時候,在公共場合,媽媽絕對不會帶軒軒去女廁所。

有一次,軒軒和媽媽一起坐汽車去外婆家。在車站,軒軒想去廁所,他便拉拉媽媽的衣角,說:“媽媽,我要上廁所。”於是,媽媽帶著軒軒找到了廁所。人很多,得排隊。軒軒從來都沒在外麵上過廁所,現在,要他和這麼多陌生的成年人去同一個廁所,他有些害怕,想讓媽媽陪著他一起去。媽媽有些哭笑不得:“那是男廁所,媽媽不可以進去的。”軒軒想出了一個辦法:“那我和你去女廁所。”媽媽一口拒絕了軒軒:“那樣也不行,你是男孩,要去男廁所的。”接著,媽媽告訴軒軒:“你是個男子漢,媽媽相信你,肯定可以勇敢地一個人去廁所的。”

在媽媽的鼓勵下,軒軒消除了內心的膽怯,像平常在家裏一樣,大搖大擺地進了男廁所。

上廁所是必不可少的一項生理需要。這時,對男孩進行性別教育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上述案例中媽媽的做法就很正確,她不僅堅持讓男孩上男廁所,還灌輸給男孩這樣的一個信念:是男子漢,就要勇敢。

大大方方和男孩談性

從懂事起,孩子就會對生命的產生開始感興趣,他可能會出其不意地問一些關於孩子出生的問題,令父母不知如何解答才好。漸漸地,孩子也許就不會再問類似的問題了,那是因為孩子已經意識到父母不願意回答這樣的問題,或者他自己在內心裏已經有了“答案”。

當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些關於性的問題時,父母首先要弄清楚他到底想要了解什麼樣的信息,然後再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經曆,給予他最合適的答案。假如一個年齡較小的孩子問媽媽:“我是從哪裏來的?”其實他有可能隻是想知道確切的地點,而不是整個生理過程。這時的孩子可能會認為,小孩是父母從商場裏買回來的,或者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或者父母想要個小孩了,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小孩。但是,隨著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大,他就能夠意識到小孩子是不會“突然”就出現的,肯定是經過一個過程而被“製造”出來的。於是,他就會對這個“製造”過程以及小孩是如何從媽媽的身體裏生出來而感到好奇,在他的頭腦裏會產生諸多想法。這時,孩子就會將他的疑惑拋向父母。假如父母給孩子講解生殖的生理過程,孩子或許不會完全接受並相信,因為這個答案根本不符合他的想法或不能夠滿足他的好奇心。假如父母既簡單又正確地告訴孩子“小孩是在媽媽的肚子裏麵長大的”,那麼孩子有可能會繼續問:“媽媽到底吃了什麼東西就能讓肚子裏長出一個小孩子來呢?”與其這樣,還不如直接告訴孩子:“媽媽的肚子裏麵有一個特殊的器官叫做子宮,小孩就是在子宮裏麵長大的。剛開始的時候,小孩就像一顆種子,然後在媽媽的肚子裏麵發芽長大。”這樣來回答孩子,會使孩子從字麵上就能理解父母所說的話,他也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想象,因為他知道種子發芽後就會長出植物。

昌昌今年5歲了,他是個古靈精怪的小男孩。一天,昌昌問媽媽:“媽媽,我是從哪兒來的呀?”媽媽摸了摸他的頭,告訴他:“幾年前,爸爸和媽媽想要個小孩子,然後就跑到了醫院,在走廊裏看到了你,看你長得很可愛,就悄悄地把你帶回了家。”“是真的嗎?”昌昌睜大眼睛問。見媽媽點了點頭,昌昌就信以為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