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男孩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是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以後最先接觸到的一種關係,親子關係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影響到家庭關係的和睦。一個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中長大的孩子,他在生活中更容易與人相處,更容易在社會中獲得良好的發展,更容易在自己的人生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其實,現在很多家庭中的親子關係都不太融洽。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抱怨:“為什麼兒子小的時候什麼都願意和我講,可是越大越不願意和我交談了呢?”這就是親子關係出現問題的一種表現。當親子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就會越來越疏遠,他慢慢地就會變得不知道怎麼跟父母相處,也就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了。
父母總是感覺孩子對自己的態度很冷漠,但是你們有沒有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呢?有沒有反省過自己的行為呢?任何關係出現問題都是有原因的。
在父親節的時候,幼兒園的老師給小朋友們布置了一個作業,放學回家之後,每個小朋友都要給自己的爸爸捶捶背,在捶背之前還要先說一句話:“爸爸,您辛苦了。”
汪樂回到家後,就開始練習了起來,他在自己的腦海中想了好多種爸爸的反應,他對這件事情是那麼的期待。他站在窗戶旁邊等待著爸爸回家,漫長的等待後,爸爸的車終於出現在小區的門口,汪樂的心裏別提多激動了。他站在門口迎接爸爸,當爸爸打開家門時,汪樂趕緊說:“爸爸,您辛苦了!我給您捶捶背吧!”爸爸有些詫異,過了一會兒,他問兒子:“行了,說吧,你又做錯什麼事情了?”兒子聽完爸爸的話,什麼也沒說,就垂頭喪氣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汪樂本來是想對父親表達一下自己的愛,可是,爸爸不但沒有領情,反而誤會了他,覺得他是因為犯了什麼錯誤才會對自己“獻殷勤”的,這極大地傷害了孩子。如果當時這位父親能夠欣然地接受兒子的好意,那父子之間的關係一定會因為這次捶背而變得更加親密,更加融洽。
父母都希望能夠與孩子建立一種良好的親子關係,那麼父母就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理解和尊重孩子,要花更多的時間和他在一起,讓他感受到你的愛。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呢?
1.多與孩子進行溝通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多與孩子進行溝通。父母與孩子溝通的重要基礎就是要有共同的話題,這樣你們的溝通才能夠順利地進行下去。
李銘平時總是很願意把自己的事情都告訴媽媽,他和媽媽就像是朋友一樣。
李銘和好多男孩一樣,特別喜歡蔡依林,他把蔡依林當成自己的偶像。媽媽總是會抽出一些時間來與兒子談論蔡依林的事情,而且經常問兒子:“蔡依林最近又出什麼新專輯了?專輯裏麵的舞蹈好嗎?新專輯的風格是什麼樣的?她有沒有拍電影、拍廣告啊……”兒子就會給媽媽一一道來。所以,每次媽媽與兒子的交談都非常愉快,母子之間總是有說不完的話。
李銘的媽媽在與兒子溝通的時候,總是先從兒子的興趣愛好入手,這樣李銘也就更願意和媽媽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母子之間的感情也在慢慢地升溫。
2.給孩子提供一個民主的家庭氛圍
良好的家庭氛圍也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條件。父母不妨給孩子建立一種民主的家庭氛圍,這樣孩子就會感覺到父母對他的尊重,他也會更尊重父母,在這種相互尊重的環境中,親子之間的關係一定會越來越好。
張超今年已經上4年級了,他是一個非常聰明可愛的男生,而且跟爸爸媽媽的關係一直都非常好,這與他生長在一個民主的家庭環境中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
有一次,張超的同學要跟著父母一起出國了,他想要跟班裏的同學道別,所以就請同學們去家裏做客。放學回家後,張超跟爸爸媽媽說起了這件事情。爸爸笑著說:“你的同學要出國了,你應該去送他。我跟你媽媽也經常去跟朋友吃飯,或者是出席一些朋友的聚會,但是我們每次回家的時間都沒有超過晚上10點,你如果能夠在這個時間之前回來的話,那你就盡管去吧!”張超聽了非常高興,他笑著說:“爸爸媽媽你們放心吧!我肯定按時回來。”
張超爸爸媽媽的做法非常明智,他們在同意兒子去同學家做客的同時,又巧妙地給他規定了回家的時間,這樣兒子既會感到自己得到了爸爸媽媽的尊重,又不會對爸爸媽媽的時間限製產生反感。他從內心裏為自己出生在一個民主的家庭裏而高興,他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也一定會越來越緊密。
3.信任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信任也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能夠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那麼你們之間的關係一定會更和睦。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之所以會出現問題,主要是因為孩子的學習。所以父母不妨多信任孩子一些,比如讓他自己規定做作業的時間、上網的時間等,這樣孩子就會感覺到你們對他的信任,他也一定不會辜負你們的信任,還會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孩子不但不會因為自己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而影響學習,反而會變得主動學習。
4.多抽出一些時間和孩子在一起
父母應該多給自己一些與孩子接觸的機會和時間,在與他的玩耍打鬧中,不斷融洽親子關係。
趙濤的爸爸媽媽每個周末都會把時間空出來陪兒子一起玩。
又到周末了,爸爸媽媽帶著兒子來到了公園。公園裏有一個跳舞場,那裏有好多人在跳舞。兒子看著舞場裏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都跳得非常開心,他也很羨慕,他對爸爸媽媽說:“我們以後也學跳舞吧!”爸爸媽媽笑著說:“好啊,那以後我們就有固定的活動了。”此後每個周末,爸爸媽媽還有兒子都會在公園裏練習舞蹈,兒子學跳街舞,爸爸和媽媽則練習交誼舞,他們還經常客串一下,爸爸媽媽也會學跳街舞,兒子也會隨時跟爸爸或媽媽跳交誼舞。
就這樣,趙濤與爸爸媽媽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其樂融融的周末,他們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更加和睦了。
趙濤的爸爸媽媽能夠每個周末都抽出時間來陪兒子,他們之間的關係自然也會在這個過程中變得更親密,他們的家庭氛圍也會更加溫馨。所以父母不妨多抽出一點兒時間來陪陪你們的孩子,這樣你們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像趙濤一家一樣和睦。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父母都希望能夠跟孩子一起分擔他的煩惱,分享他的快樂,也希望孩子能夠理解自己,這種親子關係不僅是父母想要得到的,更是孩子想要擁有的。所以,父母一定要用自己正確的愛和孩子相處,這樣他才能更好地享受父母的關愛,親子關係才會變得越來越好,家庭才會越來越美滿。
男孩應該有幾個“好哥們兒”
不可否認,相對而言獨生子的生活是孤單而又寂寞的:祖輩年紀大,與之有代溝,父母忙於工作,又沒有兄弟姐妹,孩子隻好和玩具、圖書、電視、寵物或保姆在一起。然而,孩子從小學、初中到高中需要12年的時間,這個階段正是孩子人格發展以及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時期,孩子與朋友、夥伴之間的交往是他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
孩子交朋友是件好事,其好處是多方麵的:孩子有了夥伴,可以相互幫助、學習,取長補短。孩子之間相互的影響力,有時會大於父母、老師教育的力量。比如,一個勤奮的孩子往往能夠帶動懶惰的孩子;一個孩子有困難,夥伴們便會很樂意地幫他解決問題……孩子有了夥伴,可以激勵他的競爭意識,這比父母時刻教育孩子爭第一要有效得多。
可是,無論在家庭中還是在學校裏,還有許多孩子很難融入集體,難以交到知心朋友。這些孩子有的不懂謙讓、分享,有的過於爭強好勝,有的霸道蠻橫,有的斤斤計較、容易生氣……同學和夥伴們不喜歡和這樣的孩子在一起,而他似乎對朋友也不屑一顧,也不願意和別人交流。這是由於孩子從小獨來獨往慣了,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再加上家中長輩的溺愛,不懂得怎樣去謙讓、接納別人,不善於化解與別人之間的衝突,不知道怎樣去與人交往、相處。如此一來,孩子很容易形成孤僻、自閉等不良性格,這對於他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
曉磊是個性格內向的孩子,無論是親戚、鄰居家的孩子,還是學校裏的同學,他幾乎沒有一個小夥伴。
每逢星期天,曉磊都會一個人在家裏寫作業,寫完之後要麼看電視,要麼自己看書,要麼和家裏的寵物狗玩耍。每當看到曉磊一個人待著,媽媽就會“攆”他出門:“磊磊,你看外麵有很多小朋友在玩遊戲,你也去和他們一起玩吧。”曉磊不願意:“不要,我自己想玩什麼就玩什麼,多好啊。”媽媽對曉磊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人多了才熱鬧啊,你和他們一起能玩到許多從來沒有玩過的遊戲,一定能很開心的。”曉磊卻不屑地說:“和他們在一起玩能有什麼好開心的,我才不喜歡和他們玩呢。”說完,曉磊就繼續做自己手中的事情,媽媽的勸說每次都會以失敗而告終。
在學校裏也一樣,曉磊總是獨來獨往,別的同學在一起又打又鬧,曉磊就一個人在自己的座位上待著,即使和坐得最近的同桌,一天也說不上幾句話。有時候,一些熱情的同學邀請曉磊加入他們的行列,曉磊也總是拒絕。漸漸地,其他同學也就不再喊他了。就這樣,曉磊根本沒有屬於自己的朋友。
這讓媽媽既著急又很無奈,一個男孩子,沒有幾個“狐朋狗友”哪能行呢?
美國著名的人際關係學大師卡耐基認為:要想在社會上獲得成功,在擁有才能的同時,必須要有很強的人際協調能力。所以,要想讓孩子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未來社會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立於不敗之地,就應該從小增強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即讓孩子在小夥伴的中間長大,不讓他缺少友情。
所以,父母在抽出時間多陪孩子的同時,也要讓他廣交朋友,無論在任何時候,隻要孩子感覺到孤獨,都會有幾個“好哥們兒”陪他在一起。那麼,父母如何才能幫助孩子結交這樣的“好哥們兒”呢?
1.教孩子學會玩,從而幫他成為“孩子王”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假如孩子能夠玩得漂亮,玩出花樣,往往能夠吸引其他的小朋友跟他學。如此一來,孩子不僅有了自信心,也為他結識新的朋友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並容易成為“孩子王”。然而,“玩”不是孩子的專利,父母不要錯誤地認為孩子在玩的方麵能夠無師自通,他非常需要父母的指點和引領。
9歲的新新上小學4年級了,和所有的孩子一樣,他喜歡玩,像水、沙子、積木等。一有空閑,媽媽就會陪著新新一起玩,這讓新新很會玩,往往一件東西拿在手中就能玩好半天。
新新和凡凡、小貝三個人是很要好的朋友,他們從小一塊長大,是鄰居,也在同一個班裏上課。平時,他們一起上學,一起回家,周末的時候,一起寫作業、玩遊戲。
又到了一個星期天,這次,輪到去新新家玩了。一大早,三個孩子就聚在了一起,作業做完了,接下來應該做什麼呢?孩子們犯了難,媽媽看到了,對新新說:“咱們昨天不是玩橡皮泥了嗎,把橡皮泥拿出來讓凡凡、小貝玩吧。”聽到媽媽的建議,新新高興地說:“對啊,我們捏橡皮泥玩吧,昨天我和媽媽剛玩過,可好玩了。”
於是,新新把橡皮泥拿出來,每人分了幾塊,捏出了被子、手機、藥等各種各樣的物品。新新突發奇想,利用捏出來的這些東西作為道具,演了一出童話劇:西瓜和橘子是好朋友,有一次,西瓜生病了,打電話給橘子。橘子很快就跑到西瓜家,給西瓜吃藥,照顧他……
共同的興趣愛好往往能夠把幾個孩子聚集在一起,使孩子的交往能力在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得到鍛煉。同時,父母還要培養孩子多種多樣的興趣,這樣,當孩子看到別的夥伴玩什麼時,他也會主動地參與。
2.讓孩子了解一定的交友規則
要讓孩子結交到情誼深厚的“好哥們兒”,父母需要有意識地向他灌輸一定的交友技巧,從而讓孩子清楚應該怎樣做或者不應該怎樣做。避免孩子因不會與他人交往而傷及和小夥伴之間的感情。
晨晨是個很懂禮貌的孩子,厚道的他從小就有很好的人緣。他有幾個固定的非常要好的“死黨”,使身為獨生子的他從來沒有孤獨感。這完全歸功於媽媽的教育。
平時,媽媽經常提醒晨晨,和小夥伴在一起的時候,要多用商量的語氣,不能太霸道,不能什麼事情都自己一個人說了算。說話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辭,避免出口傷人。即使玩得非常好的夥伴,也要分得清自己和他人,玩別人的玩具之前,一定要征得主人的同意,得到允許後才可以玩。玩遊戲時,盡管非常想當贏家,但也必須遵守遊戲規則,不能耍賴。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待輸贏,贏了不能驕傲,要把自己的本領教給夥伴,輸了找到原因,知道下次應該怎樣做。
晨晨也難免與他的朋友發生爭吵,每次和朋友鬧了別扭,晨晨都會向媽媽傾訴一番。這時,媽媽都會耐心地傾聽,並且幫助晨晨分析、解決問題。當確實是晨晨受了委屈時,媽媽從來都不會“強化”,而是教給他如何讓對方向自己道歉,並且原諒對方;當然,晨晨也有犯錯的時候,這時,媽媽就會讓他主動向對方賠禮,直到兩個人和好如初。
就這樣,在媽媽的指導與幫助下,晨晨獲得了許多無比珍貴的友誼。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隻有懂得禮貌、寬容和忍讓的孩子才能結交到許多好朋友,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懂得尊重、體諒小夥伴,並且要多為小夥伴考慮。這樣,孩子在交往中才不會“碰壁”,與他的朋友才能相處得更加融洽、長久。
3.為孩子把關,教會他謹慎交友
俗話說:“要想了解一個人的品行,隻要觀察他周圍朋友的行為,就清楚了。”這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平時,父母要讓孩子認識到什麼樣的才是真正的朋友,父母一定不能讓其濫交友,而應該經常適當地把關,從而讓孩子交朋友時能夠做到謹慎。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假如隻有一個知己,那確實少了一點。但是,交往密切的朋友一般有五六個就可以了,再多的話,也不利於相互之間的往來。
對待朋友,要少索取、多付出。告訴孩子一個自私自利的人是無法交到真正的朋友的,要多為別人著想,千萬不可以自我為中心,要多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朋友之間的友誼才愈深厚,與此同時也能增強孩子為人處世的能力。假如孩子和朋友之間產生了矛盾或誤會,父母必須得讓孩子明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的道理,可以告訴孩子,不管是誰,有優點必定會有缺點,千萬不能苛求朋友十全十美,在看到朋友優點和長處的同時,也要容忍朋友的缺點和不足。這樣孩子與朋友之間的友誼才能越來越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