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獨生男孩的情商決定他的一生(3 / 3)

給男孩提供人際交往的機會

獨生子從小就玩“獨”了,他不願意和別人一起玩,也長時間地不接觸小夥伴,如此一來,當他和同齡的孩子在一起時,就不太容易和別人建立愉快的人際關係。然而,這並不表示孩子不需要朋友,隻是他還沒有學會如何和朋友們交往。因此,父母應該有意識地給孩子提供人際交往的機會,營造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交往的環境。父母要鼓勵、指導孩子多和小朋友一起玩,幫助他做好交往的策劃,為孩子廣泛交友打下良好的基礎。

可是,許多父母都走進了培養孩子交往能力的誤區,在孩子與人交往的過程當中表現出不知所措時,父母卻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孩子的天性所致,還覺得孩子表現乖巧、聽話。有些父母將自己交友的標準強加給孩子,一切都是父母說了算,毫不尊重孩子的意見。有的父母帶著孩子見到熟人時,孩子還沒張口,父母就先給他貼上了“膽子小”、“不愛說話”、“性格靦腆”等負麵標簽,這樣一來,孩子本來想要說的話現在也用不著說了。有的父母與人交往時帶有濃重的功利色彩,比如,在指導孩子與朋友交往的過程中說“你和他一起玩有什麼好處?”灌輸給孩子這樣的思想,無疑誤導了孩子間的真誠交往。有些父母則認為孩子還小,人際交往方麵的教育應該在其長大後再進行。其實不然,對孩子的任何教育都應從娃娃抓起才能提高他的綜合能力。有些父母更加偏激,認為孩子隻要學習好就行,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不計。殊不知,這種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的孩子,長大後也隻是個書呆子,甚至會因為人際交往而出現更多、更大的問題。

高峰是個學習優秀的學生,從小學、初中、高中,一直到名牌大學畢業,他的學習成績從來沒下過前五名。

從小,媽媽就為高峰安排好了一切,除了學習,其他所有的事情都不讓他做。平時,媽媽也不讓他出去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耍。其實,有時候聽到樓下小朋友歡快的笑聲,高峰非常想和他們一起開心地玩。可是,媽媽不允許,隻好作罷。

後來,高峰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著名的哈佛大學讀博士。有一次,導師請高峰去他家裏吃飯。到了那,高峰敲響了導師家的門,導師開門後,高峰居然沒說一句話,徑直走到沙發上坐下,旁若無人地拿起桌子上的報紙看了起來。導師拿來了水果,高峰連句“謝謝”都沒有說,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之後,導師走進廚房準備晚餐,高峰仍然一動不動地坐在沙發上,也不知道過去幫忙。

不幸的是,在美國待了三個月之後,高峰便臥軌自殺了。對於這件事情,所有的人都很痛心,尤其是一手將他培養出來的媽媽,簡直痛不欲生。

那麼,是什麼原因令高峰做出如此令人驚異的事情呢?他的導師對他的評價是:性格孤僻,不善交往。

的確,正是由於高峰沒有具備與人交往的能力,才導致他沒有任何朋友,有了問題時,沒有人幫忙解決而心理壓抑,才產生了走向絕路的想法。假如,在高峰小時候,媽媽不隻注重他的學習,也著重於培養高峰多方麵的能力,那麼,悲劇就不會發生了。然而,生活沒有假如,一切都不可能重來。

可見,人際交往能力差的孩子所出現的問題比考試不及格、學業失敗還要嚴重。所以,父母一定不要忽視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那麼,怎樣為孩子提供與人交往的機會呢?

1.歡迎其他孩子到家裏來玩

如今,人們的工作壓力、生存壓力越來越大,生活節奏也逐漸加快,許多時候,疲憊的父母並沒有太多的精力在有限的時間內去收拾房間。因此,許多父母不允許孩子將他的夥伴帶到家裏來玩,怕孩子們把家裏弄髒、弄亂,還得重新收拾。有的父母呢,擔心孩子們聚在一起會損壞家裏的物品,得不償失。有的父母害怕孩子在一起貪玩,耽誤了學習。這樣就使孩子缺少了與同齡人交往的條件和環境,抹殺了孩子的交往需求。所以,父母不要畏首畏尾,在孩子帶著他的“狐朋狗友”來家裏時,一定要尊重孩子,對他們的到來表示歡迎。

8歲的彬彬性格內向,總是喜歡一個人待在家裏,要麼自己上網,要麼看電視。媽媽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因為她明白,長此下去,對彬彬形成健全的人格有著不利的影響。

於是,媽媽有時會請小區裏的孩子來家裏和彬彬一起玩。一個星期天的早晨,媽媽買菜回來時,看到鄰居家的小星正在樓梯間裏玩。媽媽便對小星說:“彬彬在家裏呢,小星,你也來我們家玩吧。”小星是個很活潑的孩子,他爽快地答應了。

一進家門,媽媽就喊:“彬彬,別看電視了,你看,誰來咱們家做客了?”彬彬聽到後轉過頭來,看到了小星,臉上露出一副驚訝的表情。“早上好,彬彬。”小星大方地說。“你好,小星。”顯然,彬彬還沒有反應過來。“還愣著幹什麼,快給小星拿水果吃。”“哦,對。”彬彬答應著,拿了個蘋果。看到彬彬一副手足無措的樣子,媽媽便讓他們去彬彬的房間裏玩,還讓他將好玩的玩具、好看的圖書都拿出來和小星一起分享。就這樣,彬彬和小星玩得可開心了,直到小星要走的時候,他們還依依不舍。

自從那之後,不僅小星,其他的孩子也在媽媽的邀請下經常來家裏找彬彬玩。媽媽也會借彬彬的生日或者節日的時候請一些孩子來家裏聚聚,漸漸地,彬彬不再像以前那樣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裏了。

媽媽的做法很對,當彬彬不善於與小朋友交往時,媽媽不失時機地將小朋友請到了家裏來,給他提供了盡可能多的與夥伴玩耍的場所和工具,使孩子更加合群,也有了固定的人際交往圈子。

2.鼓勵孩子接受其他孩子的邀請

有些父母害怕孩子單獨出去與夥伴交往會產生不安全的因素,也為了防止孩子學壞、受委屈,便讓孩子少接觸其他人。有的父母,覺得孩子還沒有學會接人待物,擔心他在眾人麵前的表現不夠出眾而有損自己的臉麵。殊不知,如此一來,就限製、阻礙了孩子與他人廣泛的交往。因此,在孩子想要出去和他人交往時,父母一定要給予支持。

浩浩已經10歲了,平時,他就待在家裏,也不主動找別人出去玩,這直接導致他幾乎沒有好朋友。

一天上午,小區裏有幾個孩子都在空地上玩耍。媽媽看到了,便請其中的一個孩子——明明去家裏找浩浩,讓浩浩和他們一起玩。明明很樂意幫這個忙,他很快就來到了浩浩家的門口。進門之後,明明就邀請浩浩和他一起下去玩。浩浩正在看書,不怎麼想去,正當他猶豫的時候,媽媽勸他說:“明明專程上來邀請你去和他們一起玩的,你就去吧,他們玩得特別開心。”可是,明明依然推脫:“我還沒看完這篇文章呢。”“回來了再看嘛,去玩吧。”禁不住媽媽和明明的軟磨硬泡,浩浩合上手中的書,走出了家門。

在和小夥伴玩的過程當中,浩浩收獲了許多,他學到了許多不會玩的遊戲,心情也變好了。很快地,浩浩就和周圍的許多小朋友打成了一片,周末的時候,他再也不窩在家裏了,而是經常出去和夥伴們一起玩。

父母要鼓勵孩子接受其他孩子的邀請,這同樣是在給孩子提供人際交往的機會,千萬不要讓他失去這樣的機會。

3.多帶孩子串串門

現代社會,家庭規模小型化,再加上單門獨戶的住宅,使孩子與周圍的人接觸得很少,也給孩子的人際交往帶來了不便。因此,父母要給孩子創造與外界接觸的機會。

閑暇的時候,父母可以帶孩子多接觸社會,主動為他尋找夥伴,比如,帶孩子去公共場所,多帶孩子串串門、走親戚,周末帶孩子一起逛街購物等,以此來增加他與人交往的機會,使孩子感受到世界的精彩有趣,幫助孩子從“封閉”的自我走向“開放”的自我。在此期間,父母也要教給孩子一些與他人交往的技能,促使孩子形成活潑、合群等積極向上的性格。

多讓男孩參加集體活動

如今,經常能聽到孩子們說:“不知道怎麼玩”、“好無聊”、“真沒勁”、“不好玩”……這是因為,在家庭中,都是獨生子,沒有兄弟姐妹,容易使他們形成孤僻、不合群的性格。在學校裏,雖然能夠和許多的孩子在一起,但除了課堂以外,為孩子安排的活動太少了,他不可能把這難得的與同學、朋友相處的時間充分地利用起來。放學後、周末、節假日等空閑時間,孩子終於得到了解放,可以無拘無束地放鬆一下了。可是,卻又被望子成龍的父母安排去上各種培訓班。這使得孩子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與夥伴們嬉戲玩耍。然而,孩子需要和同學、朋友、夥伴這些同齡人在一起,他們之間有許多悄悄話要說,有許多聰明才智要相互展示,有許多規則要在交往時建立。因此,父母要為孩子創造社會交往的條件和機會,鼓勵孩子與他人交流、溝通,以此來培養孩子的集體主義精神。

非常遺憾的是,有些父母卻常常將孩子和集體隔離開,使孩子喪失了與同伴交往的機會。所以,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其實,所有的孩子都有強烈的社會交往需求,父母應該充分地理解他,積極主動地為孩子多創造機會和條件,這十分有益於孩子長大以後參與社會生活。

另外,父母需要將孩子學習文化知識的比重降低,幫助他開展豐富多彩的有益於身心健康以及能夠提高智商、情商的活動,讓孩子回歸到他本來應該擁有的世界裏去,回到開心快樂的童年中去。

其實,獨生孩子缺少兄弟姐妹,他們絕大多數都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因此,應持支持的態度。但是,有些孩子比較膽小、害羞,或者喜歡安靜,對集體活動不感興趣,討厭活動中紀律或規則的束縛,對所有活動的興致都不高。但集體活動對孩子的成長又具有重大的意義,所以,父母應該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來鼓勵孩子積極參與集體活動。

1.為孩子創造共同活動、共同體驗的環境與條件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鼓勵孩子參與社會或者團體組織的各種類型的集體活動,比如利用節假日的時間郊遊踏青、參觀遊覽、走親訪友、演出比賽等,有意識地安排孩子與集體進行頻繁地接觸,以此來增進孩子對集體活動的了解與認識,提高孩子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

更為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持支持的態度,最好為孩子提供必要的材料、空間以及時間,讓他與親朋鄰裏間的孩子盡情交往。這種做法就是為孩子創造了良好的共同活動、共同體驗的環境與條件。

曉科今年10歲了,平時,他總是在家裏自己玩。因此,曉科不懂得應該如何與同齡的夥伴們相處、交往。媽媽覺得這樣下去不行,一個男孩子怎麼可以整天悶在家裏呢?於是,媽媽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她和曉科商量了一下,讓曉科找機會將他的幾位同學請到家裏來玩。

為了能讓曉科和他的同學們高高興興地玩,媽媽特意將曉科的玩具收拾了一下,並且擺放整齊。還買了一些水果、點心等吃的東西。星期天的上午,受到邀請的幾個孩子陸續來到曉科家裏。媽媽熱情地招待了他們,讓他們在家裏隨心所欲地玩。剛開始時,孩子們都有些拘謹,媽媽看到後,就給他們每人一個玩具來做遊戲。漸漸地,孩子們不再有顧慮,愉快地玩了起來。看到孩子們玩得累了,媽媽就拿來毛巾讓他們擦擦汗,端來水給他們解渴,還拿出食物來請他們吃。

看曉科和他的同學玩得那麼開心,媽媽也特別高興。尤其是曉科享受到了和大家一起玩的樂趣之後,就不怎麼在家裏待著了,經常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出去玩,媽媽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十分值得。

案例中的媽媽不僅為孩子提供了與夥伴們玩耍的場地及用品,還把孩子們照顧得無微不至。雖然有點累,但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這樣做也是值得的。

2.發揮誇獎的激勵作用

對於孩子在集體活動中的點滴進步以及突出表現,父母都要予以肯定,千萬不要吝嗇對他的誇獎。可以以語言的形式鼓勵孩子,這能夠成為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的無形動力。所以,做一個稱職的父母,不要放掉任何一個表揚、鼓勵孩子的機會。

昌昌今年上小學三年級,他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有一次,幾個鄰居家的孩子抱著籃球邀請他出去玩,他不樂意:“我還不怎麼會打籃球呢,你們去吧。”

媽媽聽到了,對昌昌說:“就是因為還不怎麼會打,才要和他們一起去練習練習呀。你看看人家都已經來邀請你了,去吧。”幾個孩子聽到了,也說:“是啊,是啊。”最後,昌昌被說服了,和小朋友們一起到小區裏的籃球場地去玩。媽媽也和他們一起去了。

一來到籃球架下,昌昌就興奮了起來,他躍躍欲試,準備投幾個球進籃。幾個孩子來回跑動著搶球,非常開心。突然,其中的一個孩子腳底下一滑,一下子摔倒在地。昌昌看到了,快步跑過去,把他扶了起來。之後,大家又繼續玩了起來。媽媽看在眼裏,心裏很高興。

回到家後,媽媽便表揚昌昌:“兒子,你今天表現得真棒!打籃球的技術越來越好了,而且還懂得幫助別人,不錯!”昌昌聽後不好意思地笑了,從那以後,他經常和小朋友們出去玩。

對於孩子來說,通過集體的遊戲、活動,能讓他理解遵守紀律以及自製的重要性,還能培養他關心別人,在集體中起帶頭作用等責任感。所以,一旦有義務活動、體育活動、文化活動等,父母一定要鼓勵孩子積極參加。

3.引導孩子在集體活動中發揮主動性

父母應該教育孩子,在集體活動中,要學會尊重他人,多做事情,少當“指揮家”。可以告訴孩子,一個人如果自己不做事情,卻喜歡指揮別人,那麼別人就會對他產生反感,甚至討厭與他交往。

父母還要教育孩子要助人為樂,當別人遇到困難時,應該積極主動地去幫助別人,這樣才能贏得更多的朋友。在這個過程中,即使有些人對自己的態度冷淡,也不必介意,應該堅持服務於大家。久而久之,所有人都會對自己熱情起來。

父母要了解孩子在集體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及時給予幫助。比如,孩子對所參與活動的技能技巧不熟練時,父母可以在家幫助他練習、彩排、準備等,變被動為主動。

另外,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根據他的能力、愛好、興趣等來帶他參與集體活動,給孩子提供發揮特長、幫助他人、服務於集體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