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控製情緒的男孩更有內涵
現在的孩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被溺愛、嬌縱慣了的孩子,容易任性。俗話說“孩子的臉,六月的天”,一旦發現有不稱心的事情或者要求不能得到滿足時,就會大哭大鬧,有時候甚至會無休無止。這時如果父母衝著孩子大發雷霆,那麼鬧劇也會愈演愈烈。所以,父母要學會理智地對待孩子,以教育的方式控製他的情緒,以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冷卻”一下,即不對正在發脾氣的孩子采取任何措施,因為,如果家長哄勸會讓孩子更肆無忌憚,而訓斥呢,則容易讓他產生逆反心理。假如對孩子不理不睬,往往要不了多久,他自己就會忘記剛才的不開心,並且主動找台階給自己下。此時,父母再給孩子講道理,幫他分析他的不對之處,他通常都能夠愉快地接受。
對於年齡稍大一些的孩子,他的生活、社會經驗相對多一些,也懂事得多,父母一定要教他控製自己的情緒。隻要孩子擁有了一定的自製能力,那麼在他任性、發脾氣前,腦子裏就會想一想:我怎麼這麼激動?我這樣做對不對?我不應該這麼衝動的……經過這些深思熟慮,他會漸漸地控製、平息自己的情緒。
然而,這種自製力的培養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做到的,對於一個脾氣暴躁的孩子來說,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變得像一隻綿羊那般柔順的。所以,父母千萬不要急於求成,應該耐心地給孩子一些時間。
然而,在孩子情緒易變、衝動時,如果父母不加以正確引導,就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雖然孩子不可能永遠處在積極的情緒之中,但是,通過努力,完全能夠令孩子成為一個善於調節和控製情緒的人。那麼,具體應該怎樣做呢?
1.讓孩子給予自己暗示和警告
許多情況下,孩子都會不自覺地產生壞情緒,而對付這種壞情緒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及時給予自己暗示和警告。比如,平時父母可以教給孩子,在感覺到自己的怒氣正在上升時,要在心裏對自己說:不能發火,要克製……
曉翌是個很任性的孩子,很多時候,他非常容易衝動,喜歡發脾氣,又哭又鬧甚至動手打人。媽媽最害怕的就是和曉翌去超市購物,因為他在超市裏會用最快的速度跑到玩具專櫃,然後告訴媽媽他要買什麼。假如媽媽不答應,曉翌立馬就會大吵大鬧,他哭鬧時的大嗓門所引來的眾多目光,足以殺傷媽媽的自尊心。
經過仔細的觀察和思考,媽媽發現有一個辦法能夠很好地“對付”曉翌的壞脾氣,那就是在曉翌要求媽媽買東西的時候,媽媽就小聲地告訴他:“寶貝,媽媽沒有太多的錢給你買玩具。”“怎麼會沒有錢呢?”曉翌有些著急,皺起了眉頭。媽媽給他解釋:“隻有辛辛苦苦地工作,才能有錢。媽媽掙錢很辛苦,需要付出大量的勞動才行。曉翌不是很心疼媽媽嗎?家裏有的玩具就不要再浪費錢買了。”曉翌聽後,又聯想到媽媽每天都下班很晚,於是點了點頭,媽媽就趕緊表揚他,並迅速帶他離開超市。
曉翌還是比較懂事、聽話的,現在,他隻要一進超市,就會自言自語:“媽媽掙錢很辛苦,我不再浪費錢買那些已經有的玩具了。”
可以看出,曉翌媽媽的方法很有效果。其實,孩子情緒不好時,也和大人一樣,不喜歡有人和他爭執,不然的話,他的脾氣會發得更大。假如孩子無理取鬧,父母完全可以對他置之不理,過一會兒就會沒事的。
2.讓孩子知道壞情緒對他人的危害
情緒直接關係著孩子的行為,假如縱容孩子的壞脾氣,很有可能會帶來許多不良的後果。
有一個小男孩總是愛發脾氣。有一天,父親送給了他一大包釘子,並且告訴他:“孩子,以後你每次發脾氣時,就在咱們家院子的籬笆上釘一顆釘子。”小男孩很困惑,他並不知道父親的用意,不過仍然照做了。
第一天,小男孩在籬笆上釘了9顆釘子,他也驚異於自己發脾氣的次數。在以後的日子裏,他開始注意控製自己的衝動情緒。漸漸地,小男孩在籬笆上釘釘子的數目越來越少。終於有一天,他沒有在籬笆上釘一顆釘子。小男孩非常高興,他把這件事情告訴了父親。
父親問小男孩:“控製自己的脾氣是不是比釘釘子要容易得多?”小男孩想了一下,點了點頭。接著,父親對他說:“從今以後,假如你一整天都沒有發脾氣,那麼,你就可以從籬笆上拔掉一顆釘子。”
一段時間之後,籬笆上的釘子全都被拔光了。
父親微笑著拉著小男孩的手來到籬笆旁,告訴他:“孩子,你看看這些籬笆上被釘過的那麼多傷口,它不可能再恢複到原來的樣子了。就像你對別人發脾氣時,你所說的話就像釘子一樣,對別人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
父母可以將這個故事講給孩子聽,讓他明白:壞脾氣給別人所帶來的傷害會留下永遠的痕跡,難以恢複。
3.教孩子學會寬容和忍耐
每個人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總是想發脾氣,其實孩子也不例外。但是發脾氣往往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容易使矛盾激化,這種情況下父母就要教孩子學會寬容和忍耐。
慶慶11歲了,他的脾氣很壞,總是很急躁,哪怕有一丁點兒不順心的事情,都能成為他大發脾氣的導火索。
一個星期天的上午,媽媽和慶慶一起坐公交車去阿姨家玩。由於是周末,公交車上的人非常多,顯得特別擁擠。車到站了,有些人要下車。這時,一個和慶慶差不多大的男孩不小心踩了一下慶慶的腳,慶慶疼得“哎喲”了一聲,不過,這並不很大的呻吟聲在嘈雜的車廂裏幾乎沒有被任何人聽見。慶慶看著自己雪白的運動鞋,希望聽到對方的道歉。可是,那個男孩連聲“對不起”都沒有說,就急匆匆地跳下了車。當時,慶慶很生氣,正想開口罵人,被媽媽及時地製止了:“可能那個男孩子的確有急事,沒有來得及向你道歉,你就不要和他計較了。再說,他隻不過是不小心踩了一下你的腳,並沒有損失什麼,鞋子髒了不要緊,洗洗就可以了。要學會忍耐,他也不是故意要踩你的。”
在媽媽的勸說下,慶慶心中的怒火漸漸平息了。
教孩子學會忍耐是很有必要的,特別是生活在這樣一個“浮躁”的年代,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忍耐一些,每個人都能心平氣和的,也就真正地做到了社會的和諧和溫馨。
適時幫助男孩排解心理壓力
俗話說“少年不知愁滋味”,在成人的眼裏,天真無邪、無憂無慮就是孩子們的專利,在他們的世界裏,沒有憂愁,沒有煩惱,更沒有壓力。然而,曾幾何時,孩子那充滿歡快的笑聲消失了,臉上開心的笑容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煩躁不安的心情以及緊鎖的額頭。
接孩子放學回家時,看看孩子身上背著的大書包,就能夠想象得出孩子學習的壓力。再加上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孩子總是不能夠達到父母的要求,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心理壓力會更大。有些父母認為現在的生存壓力太大了,必須讓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努力學習,千萬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有些父母覺得隻有給孩子施加壓力,才能使他產生學習的動力。其實不然,有些父母陷入了教育的誤區,孩子在重壓之下沒有了喘息的機會,結果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作為一個合格的父母,應該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一切“表現”,並學會與孩子共同成長。
男孩是在和他人比較的過程中成長的,有的男孩喜歡和人比較誰的力氣大、個子高,有的男孩和人比較的是誰的朋友多,有的男孩跟人比較“誰的成績好”……正因為如此,許多男孩的心理壓力大,就是因為他自身屬於爭強好勝的性格,凡事總喜歡和他人比較,唯恐落在別人的後麵。其實,正是在各種各樣的比較過程中,男孩才慢慢地建立了自信心,逐漸形成了自己上進的個性。可是,假如男孩過於爭強好勝,壓力就會太大,容易形成焦慮、不安的心態。這時,就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在其失意的時候給予鼓勵,教給孩子“得之不善,失之不憂”的道理,這樣,他才能始終以平和自然的心態參與生活和競爭,才能夠經得起人生路途上的風風雨雨。
據某報心理健康版報道,某市老宋的兒子——剛上初一的寧寧因學習壓力大,曾兩度離家出走。尋找回來後,寧寧也不願意再次走進校門讀書。
老宋夫婦心情很沉重,他們很疑惑:“兒子這麼聰明,這麼優秀,一直以來都是班裏的第一名,怎麼會不想去上學而離家出走呢?不上學怎麼能行?對於兒子來說,假如不努力上學,這輩子就沒有任何前途了。”
可是,無論親戚朋友們怎麼勸,寧寧就是不想去學校繼續讀書,他整天待在家裏看電視、打遊戲,甚至父母和他提去上學的事情,他就會威脅父母:“你們讓我去上學,我就離家出走,走得遠遠的,讓你們怎麼都找不著我,這一輩子也別想見到我。”看到寧寧的情緒這麼激動,父母再也不敢多說話了。
寧寧為什麼會這樣呢?通過寧寧周圍的老師、同學、朋友的講述,終於找到了原因。原來,寧寧的父母從小就教育他必須要當第一名,雖然寧寧很聽話,幾乎每次考試都不會令父母失望。但是,寧寧的心理壓力太大了,他總是擔心成績不如別的同學好,為此整天都睡不好覺。而這時呢,父母並沒有給他排解壓力,而是繼續施壓:“兒子,一定要再接再厲,下次也要是第一名。”
就這樣,寧寧受不了如此重負,隻能選擇逃跑。
上述報道所反映的現象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所以,在孩子認為自己表現不好,並為此難受或痛哭時,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靜,同時重視孩子的情緒,並試圖用孩子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讓孩子獲得一種安全感,也要讓孩子相信,他自己完全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平時,父母最好不要緊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和他談話時也盡量減少提及有關作業、考試等方麵的事情。如果孩子正在學習,父母最好注意觀察他,當孩子的效率下降時,父母最好帶孩子做做遊戲,說說話,讓他放鬆一下。
當然,適當地給孩子施加壓力,能夠激勵孩子努力向上、積極進取。可是,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經常出現焦慮、欺騙、情緒不穩定等行為時,一定要主動、積極地進行教育,可以以引導為手段,以激勵為方法,使孩子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充滿自信和快樂,擺脫壓力的困擾。那麼,具體應該怎樣做呢?
1.以退為進,給孩子減壓
很多孩子平時學習也很努力、刻苦,但令人遺憾的是,學習成績怎麼都上不去。孩子很著急,父母也挺納悶,麵對這種情況,或許最合適的辦法是退一步,千萬不要一味地逼迫孩子去學習。
誠誠和祥祥是表兄弟,他們兩個年齡相當,可是,學習成績卻大相徑庭。
誠誠在小學低年級時,成績還不錯,但是年級越高情況越糟糕。媽媽很難接受誠誠越學越差的事實,就想方設法對他施加壓力,並且軟硬兼施。在學校誠誠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捉弄。這樣一來,誠誠就覺得自己沒有希望,便心灰意冷地選擇了放棄學習,成天逃學。
而祥祥的媽媽呢,在祥祥學習成績不好時,並不逼著他學習,而是在他上小學五年級時,自知再學下去可能越學越差,便主動要求他留級。祥祥留級之後,由於所學的內容都是學過的,自然要比其他的同學學得快。這樣,祥祥一下子有了信心,覺得自己由差生變成了優等生,學習的積極性就高漲了起來,上課時用心聽講,課下作業按時完成,祥祥感覺自己學習輕鬆多了,後來順利地考進了重點初中。
祥祥媽媽的做法類似於龜兔賽跑,烏龜雖然慢,但鍥而不舍,也許還能比兔子早到達終點。如此一來,這種笨辦法,就成了相當有效的辦法。
2.分析原因,幫助孩子擺脫困擾
父母首先要分析孩子產生壓力的原因,了解孩子心理上有哪些壓力,以及壓力的源頭在哪裏。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擺脫困擾。
亮亮9歲了,正在上小學4年級。最近一段時間,媽媽發現亮亮總是悶悶不樂,也不去隔壁鑫鑫家裏玩了。
一天晚上,媽媽看到亮亮一個人悶悶地在房間裏玩玩具,便走進去,輕輕地撫摸著他的頭,溫和地說:“兒子,媽媽看到你這幾天總是不開心,能和媽媽說說為什麼嗎?你心裏有什麼擔心的事情?”亮亮看了看媽媽,說出了自己的不愉快:“鑫鑫還有我的同桌,他們總是作弊,抄襲我的作業,我不喜歡他們這樣,就不讓他們抄。可是,他們總是拿這件事嘲笑我。我不知道應該怎麼辦,抄作業是不對的,我希望他們好好學習,無論什麼題自己都會做。”
這下媽媽明白了,原來亮亮是因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而產生了困擾,她告訴亮亮:“你能做到這一點是一種勇敢的表現,這也說明你相當有主見。”亮亮聽後點了點頭,媽媽接著對他說:“對於鑫鑫和你的同桌,你可以勸解他們,假如他們仍然那樣做,你大可不必理會他們。你的做法是正確的,你就應該堅持原則。
和媽媽談過之後,亮亮的心情放鬆了許多。
由此可見,隻要父母細心一些,能夠注意到孩子因心理壓力而產生的行為上的變化,進而幫助孩子解決實際問題,就能達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目的。
3.勞逸結合,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
對於心理壓力過大的孩子,父母要及時地進行積極的排解和疏導,盡可能地讓他學會勞逸結合,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緩解他的心理壓力,以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由於孩子年齡小,心智正處於發育階段,他的心裏一般不會隱藏什麼秘密,當孩子心理壓力大時,一般會從表情、動作上表現出來,對於孩子的種種變化,父母應該不難發現。這時候,父母可以教給孩子一些自我排解心理壓力的方法,比如,玩一些他最喜歡玩的遊戲,做一些平時喜歡做的事情,或者聽聽音樂,出去玩玩等。
另外,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同樣對排解孩子的心理壓力大有裨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塑性極強,正是挖掘其智力、潛力的有利時機,也能培養孩子廣泛的愛好和濃厚的興趣。在孩子心理有壓力時,讓他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無疑能幫助孩子放鬆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