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曆史的角落——外篇(9)(2 / 3)

隨著文明的進步,步入現代的人類在麵臨經濟壓力和經濟危機時,會尋求更文明的解決之道,即采取不流血的解決方式。和平與發展,成了時代的主旋律。也就是說,解決經濟壓力的方式被一致集中於提高技術這一層麵。這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目前絕大多數社會群落所掌控的物理經濟資源的格局已經固化,除去提高技術外,再無更理想的方式以擺脫新生的經濟危機。

當農業的經濟產出不再是製約人口增長的瓶頸時,更新的經濟矛盾便隨之產生。社會成員所獲得的經濟收益,是否能換取供其生存的必要物資,就成了判斷他在現代社會生存的標誌。或者說,社會成員是否有獲取足夠經濟給養的渠道,則成了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這個問題通俗地講,就是就業。社會的就業越充分,社會成員的生存就越容易,整個社會的安定係數就越高,反之則令社會處於不安之中。

事實上,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裏依然存在就業問題,而那時的就業問題多局限在土地的使用權問題上。農民所掌握的土地足夠,那麼社會的就業狀況也就越樂觀。因為土地是農民經濟給養來源的渠道。

我們再回過頭來說,當農業技術有了充分的提高,不再需要用大量的人口維持在農業生產之中,那麼這些從農業生產中分離出來的閑置勞動力,就成了社會和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基礎。那麼新技術的應用,就顯得十分必要了。一項新技術的廣泛社會應用,可能帶動的不隻是社會中的一個行業,而是幾個行業,那麼就形成了所謂的產業鏈。產業鏈越長,所提供的就業崗位就越多,所能供養的人口就越多。

我們不能忽略,所謂產業鏈這條經濟價值鏈越長,所造成的終端經濟價值就越大。簡單些說,就是一款商品從原材料到加工完成,再到進入商業流通環節,再到消費者手中,每多經曆一個環節,就會多一分經濟價值的提高,因為每個經手者都要在其中加出自己的利潤以維持自己的經濟運轉。這些經濟利益層層加碼,最終會使商品的經濟價值放大,具體表現是價格升高。那麼換句話說,商品經過的產業鏈越長,經曆的經濟環節越多,它給終端消費者帶來的經濟負擔也就越大。然而這比起充分就業後,人人可以獲取足夠的經濟收益來,提高的經濟負擔也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因為每個人都可以承受如此程度的經濟成本。

總的來說,充分就業是整個社會安定的基礎,就業率與社會的安定係數呈正比。

像撒旦詛咒一樣的經濟危機

說來說去,一個叫做“經濟危機”的字眼始終圍繞著我們的話題打轉。自打有人類的曆史起,經濟危機的魔咒就一直未曾遠離過我們,盡管經濟理論和技術不斷更新,仍然沒能根除這嚴重影響人類社會生活的痼疾。每當舊的經濟危機解決後,總會有新形式的經濟危機誕生。

那麼這經濟危機又是什麼呢?通常在經濟學界的定義中,是指區域內經濟的負增長,也就是經濟產值不但不增加,反而是呈萎縮狀態。客觀些說,這隻是淺層次的現象,並不是深一層次的實質。其實質內容是,經濟的產出並不能充分地滿足社會對經濟的需求。說到這,會有一個否定意見:即在工業社會高效的產能下,沒有什麼不能滿足的需求,往往是因為產出的產品過多,賣不出去,無法進入流通、消費環節,是產能過剩所導致,而不是滿足不了需求。

個人覺得,這說法就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了。產品無法進入流通、消費環節的真實原因,還是消費的終端不具備消費能力所致。而理應作為消費終端的人群沒有消費能力的根源在於他們的經濟收入過低,導致此種情形的,是社會的分配機製出現了故障。

即便終端不具備消費能力,經濟的慣性仍在,經濟的傳導機製並不能立刻中止社會的經濟產能,因而產生了過剩的產品。

無力消費但又潛在的消費需求是另一個誘發於經濟危機時期,社會經濟參與者開足產能的重要因素。對未來良好的預期,加上現行技術對資源使用不夠節約,不夠充分,不夠合理,則成了推動資源價格飛漲的核心原因。資源價格的高企,使產品成本拉高,伴隨著的是產品價格的提高。價格越高,社會就越不具備消費能力。如此下去,就是個惡性循環。久而久之,就釀成了滔天的災難。曾經的石油危機,今天的金融危機等,剝離其外在的技術細節,結合著宏觀經濟環境看它的核心問題,把實質抽象出來,皆是此種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