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曆史的角落——外篇(9)(3 / 3)

經濟危機的後果是嚴重的,它最可怕的不光是引發社會的紊亂,影響現行的社會經濟活動,使經濟的發展停滯,更可怕的是打擊了社會對未來的預期和信心,這令社會中的投資變得裹足不前,使生產經營活動變得異常保守和謹慎,從而觸發經濟走向下滑通道,步入蕭條,甚至衰退。

常識告訴我們,經濟處於動態之中,而且有它自身運動的周期,最通俗的說法是經濟有波峰也有波穀——我們把這認定為經濟的基本規律。說到底,經濟危機還是逃不出這基本的規律之外。若我們換一種思路來思考這經濟危機,不妨將它理解成放大的波峰與波穀。普通的經濟波動,社會自身具備的自我調節能力可以消化掉,而這巨大的經濟波動,則超出了社會自我調節能力的範圍,於是才產生了海嘯樣的災難。

經濟還有一個基本原則是在運動中增值,我們經常說的,經濟處於動態中,保持經濟的流動性即是這個道理。經濟流動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交易。而交易的核心實質是,滿足交易雙方或多方的需求。為了使交易變得更有效率,而且更節約,那麼降低交易中的成本就勢在必行。任何阻礙、影響交易順利完成的,都將視為交易的成本。因此說,即便是交易,仍不能違背開篇所提出的經濟原則。

文明發展是我們惟一的出路

囉嗦了這麼多,其實都是老生常談,懂得經濟道理的大有人在。然而知行如一卻是古往今來的難事。不然,怎麼有那麼多違背經濟規律行事的人或事?當然,我們絕不排除有相當一部分人不懂得經濟規律,不尊重經濟規律。隻是,有很多看似不經濟的行為,其蘊涵著更深刻的經濟理由。有些事情,對於社會來說,是不經濟的選擇,但是對於某個特殊群體來說,卻是經濟的選擇,因為他們從中有利可圖。他們為了一己私利,不惜以傷害整個社會的利益為代價。比如利用公共權力為自己牟利,就是如此的典型。損公肥私,這雖然可恥,但我們又難以杜絕。因為這是人類的天性使然。

因此說,以宏觀視角來看,為了整個社會能在更加經濟的更加健康的氛圍下發展,平衡就顯得尤為必要。以相互的利益平衡點作為製約,來杜絕特殊利益群體侵害公眾利益的事情發生。

說到這,經濟的本原基本上被我們勾勒出了個輪廓。然而這隻是些最樸素的經濟道理,並不能涵蓋經濟的一切。隨著時代的變遷,歲月的更替,人類的經濟學水準會不斷提高,經濟理念也會不斷進步,以便於幫助我們獲得未來更加美滿幸福的生活。也不排除在這一進程中有理論探索的誤區,或是有人以偽學術來欺詐世人,混淆視聽,以期達到自己不可公開的目的。

毫無疑問,偽學術是株毒草。而它往往又紛繁奪目,非常具有欺騙性,常令人誤以為是芬芳的鮮花。隻有在毒害作用呈現的時候,才令人措手不及。對於此,最好的應對辦法就是保持足夠理性和冷靜。如果一時看不懂,看不穿,看不透,不要緊,我們靜下心,使它的浮華沉澱下來,回歸到樸素的本質後,那麼辨識起來就容易得多了。若連最基本的經濟原則和規律都違背,那麼一定不是真正的經濟原理。

無論怎麼說,我們人類未來的前途,必然總是向著更加文明,更加發達的方向進發。而這又必然遵循著更加經濟的原則,一如提高我們的技術,無論是人文科學還是自然科學;一如注重環境保護,與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和諧共存;一如節約資源,為我們的明天留出必要的空間——這也是我們惟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