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到底是什麼,人口一詞,但總逃不開人類社會生活的範疇。本節中所介紹的幾個最為廣譜的經濟常識,將作為通篇的點睛,亦是起到拋磚引玉的啟發之用。
經濟是少花錢多辦事
在整本書即將完結的時候,朋友突然問了我一句,什麼是經濟。這簡單的一句話卻讓我惶惑了。是啊,到底什麼是經濟呢。每天嘴不離經濟,甚至以經濟的名義討論過秦漢前後三代帝國。猛地一說起經濟來,我竟然組織不出一句概括經濟到底是什麼的語言。
經濟,不就是經濟嗎。這酷似《道德經》中那“道可道非常道”的說法,顯然頗有幾分敷衍的味道。經濟,難道真的就如此難以具體描述?我看又未必。
最早使用“經濟”這個概念的,是古希臘人,其時約為公元前360年上下。而同一曆史時期的華夏大地上,正迎來風雲四起,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經濟”在古希臘語中的原始含義很簡單,是指“管理一個家庭的人”,至於管理的內容,不外乎家裏的財和物。中國古漢語中也有經濟的說法,比如“經世濟民”,但是這與現代漢語中所說的經濟還有一定的差距。對於中國來說,現代意義上的“經濟”這個詞,還是個舶來詞,據說是由孫中山從日本帶回來的。
現代意義上的經濟誕生於18世紀後半葉,由近代英國學者亞當·斯密(AdamSmith)在他所著的《國富論》中提出。自此,經濟這個字眼在任何語係中都開始表現了相近的含義。而現代經濟學的基礎也由此而奠定。
說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廣義地講,其實質無論如何都脫離不開兩個字眼,一是節約,另一是高效。進一步說是用盡可能少的投入換取盡可能多的收益或完成預定的目的。這投入既可以是人力,也可以是物力,還可以是財力,更可以是時間與空間,而收益則是根據個人立場不同和目的不同而各得其所。說到經濟學,通俗地講,其實就是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所采取的更節約更高效的方法總和。
我們知道,通過做一件事或一組事,來完成一定的目的,期間所決定成與敗的因素可能是多重的,而所必須要操縱的資源也是多重的。而這多重資源又是非常有限的,那麼如何使用好這些資源,使這些資源的有效性發揮到最大化,這是個很有技巧性的事。嚴肅地說,這是門科學,盡管在如何分配資源,並且如何使用資源上的方案並不惟一。探討前文所言的,這類分配、使用資源的技術性方案,理所當然地也該歸於經濟學範疇。狹義的經濟問題,僅僅局限在物質上,也就是利用外部自然條件,為滿足我們人類的生存需求以及其他必要需求而進行的創造活動,而這些創造活動無一能違背基本的經濟原則,或是節約,或是高效,更可能是二者皆有之。對於這些為了謀生而主動進行的創造活動,我們又把它們統稱為經濟活動。至於構成人類經濟活動的要素,則無外乎人口、資源和技術能力這三條。長遠來看,這三個要素會隨著人類經濟活動而處於變化之中,可能此消彼長。然而在一定的時間段內,它們卻保持著相對穩定的關係,除非有特殊的外力將其平衡關係打破。這又是題外話了。
爭取做一個無公害的人
說到這,我們應該有這樣一種意識,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凡是在人類生存活動的範圍內,都存在著經濟的行為和經濟的選擇,古今中外,概莫如是。說白了,人要生存,要吃飯,就脫離不開經濟活動與經濟行為,更毋論追求更高質量的物質與精神享受了。所以,每一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經濟需要和經濟活動,更有自己的經濟理念。
為此,一個“理性經濟人”的概念被西方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提了出來。這有個基本假設,假設內容為:人都是利己的,而且在麵臨兩種以上選擇時,總會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方案。那麼這種主觀利己的選擇,最終可能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為社會創造價值,為社會的改進貢獻力量。而且往往這種無意識的行為,對社會的實際意義要遠比那些主觀意圖上為社會做貢獻的行為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