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個人猜想,很可能是水稻的種植技術在東漢時期得到了普及。也正是由於水稻的廣泛種植,才使得南方的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速度最終超過了北方。
這個猜想幾經考證,終於得到了確切的結論:我國農史學科主要創始人萬國鼎先生的文集中,有這樣一篇文章,名字叫《中國古今糧食作物的變化及其影響》,其中明確記載,自東漢起,水稻逐漸成為古中國的主要農作物。也就是說,大米自東漢起,逐漸替代了小米,成為了最主要的基礎糧食。而這一點,直到今天依然如此。更富有戲劇色彩的是,自東漢時期起,中國南方的人口數量逐漸超越了北方,此後南方的人口始終比北方多,而經濟繁榮程度也始終優於北方。
迷人的帝國遺產
我們無可置疑,在曆史的進程中所誕生的農業技術,是帝國存留下的難以抹殺的遺產。而這些帝國遺產中的自然科學技術,包括但並不僅限於農業技術。鐵的冶煉技術、製鏡技術、蠶桑養殖技術、紡織技術、造紙技術、製陶技術、彩繪技術、釀酒技術等,也都是可以令帝國始終引以為傲的遺產。
甚至一些自然科學領域的理論和技術,經曆傳承與持續發展之後,對於今天的技術應用仍然有所影響。比如說東漢時期在醫療領域的理論,則成為今天中醫的鼻祖;當時的渾天儀和地動儀,則成為現代天文學和地理學的原始依據。至於在數學領域中自成一體的造詣,更是可以直比古希臘數學體係的全部成就。
而帝國在人文科學方麵的遺產更是引人注目,歎為觀止。
樂府與辭賦的出現,成就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經典;佛學的東渡,開創了一種新的宗教文化;太學的創立,是首開公立教育的先河;而《貨殖列傳》及《食貨誌》則成了當時經濟理論的啟蒙和經濟行為的階段性總結。至於主動走出去,向西域進發,直至波斯灣的舉措,則創造了古外交的成功典範,使東西方文明首次碰撞交流??
然而這一切的一切,比起一個令整個社會大致穩定地運轉,並且前後續存四百餘年的帝國文明來看,卻又顯得如此的微不足道。帝國的體製,是集合春秋戰國一切政治思想的大成,是諸子百家學術理論的精華所在,是當時最領先的人文科學技術的實踐報告。它承前啟後,不僅繼承、吸收了古中國政治文明的全部精華,還為日後創建於這片土地上的各個政權提供了寶貴的執政依據。
大秦帝國在黑暗中的探索,為西漢帝國的兩百年統治奠定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而西漢帝國兩百餘年的續存,則從實踐上彌補了過去秦帝國的不足,更加豐富了帝國製的統治經驗。這不但使得東漢政權在執政過程中多出許多借鑒,從而避免了一些無謂的摸索,也降低了在摸索過程中無謂的損耗和浪費,還使得東漢執政集團在引導社會向前時,少走了更多的彎路。正因為如此,東漢時期整個社會的資源才得到了更有效、更充分的使用,因而才創造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文明。
絲毫不誇張地說,直到今天,這帝國文明的痕跡仍若隱若現地浮現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久不散去。它不僅影響著我們的過去,還將影響我們的未來。
帝國的遺產,不單是隻有非物質遺產,還有諸多的更重要的物質遺產:廣袤的土地,豐富的資源,還有著大量的人口。地大物博是形容這帝國物質遺產的最佳措辭。它嫵媚萬千,它迷人心魄,它令無數雄心壯誌之士豪氣幹雲,為之逐鹿不休。因為它有一個美麗的別名叫“江山”。一位偉人說得好: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既是這遺產的繼承者,又是這遺產的有機組成。他們曆經苦難,在滾滾的時代洪流麵前,固執地保留著自己的文明特色;他們滿懷希望,帶著對曆史的非理性崇拜目光,正翹首展望著美好的明天。